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从讲台到商界:盘点那些老师出身的企业家们

2025-09-11 05:00

(来源:金科之家网)

教师与企业家的角色看似相距甚远,实则有着深层联系。教师善于传授知识、启迪思维,而企业家则需要洞察市场、创造价值。这两种身份在本质上都要求具备引导他人、解决问题的能力。

马云、俞敏洪、郭广昌、刘永好、樊登等人都曾执掌教鞭,他们从校园走出,将传播知识的师者智慧转化为创造商业价值的企业家精神,在不同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

一、教师出身的企业家群像

1.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是最为人熟知的教师企业家。

1988年,马云从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任教,教授英语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

他当了6年老师,曾被评为杭州优秀青年教师。这段经历塑造了他的管理风格和价值观。

马云曾坦言:“教师经历让我学会如何发现他人的潜能,这对我后来创业帮助极大。”

2.东软集团创始人刘积仁

刘积仁作为东软集团创始人,也曾是东北大学教授。

1986年,他在美国国家标准局计算机研究院做博士后期研究后,回到东北大学任教,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教授。

1991年,他创立东软集团,将学术研究与商业实践相结合。

如今,东软已成为中国领先的IT解决方案与服务供应商,业务遍及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3.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的经历尤为典型。1985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他留校担任外语系教师。

1991年,他离开北大,于1993年创办北京新东方学校。他将教学经验转化为商业模式,打造出中国最大的私立教育服务机构。

俞敏洪的教育背景深刻影响了他的管理风格。他不仅是领导者,更是激励者,虽然敢于对团队拍桌子,却以支持和关怀著称。

在他的带领下,新东方培育并推出了200多位企业家,这些企业家分布在各行各业,展现出强大的影响力和领导力。

4.中公教育创始人李永新

李永新作为中公教育创始人,展现了教师背景企业家的另一种成功路径。1995年,李永新考入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大学期间,他经历了不少经济困难,靠着学校发放的助学金和北大食堂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的“三毛钱一份的虾米炒白菜”以及免费羹汤完成学业。

1999年大学毕业后,李永新选择了教育培训的创业道路。他经历了多次创业失败,最困难时租不起房,在办公室打地铺,穷得连1块6的炒饼都吃不起。

2001年,为准备公务员考试,一群学生找到了李永新的导师、北大政府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导师则向他们推荐了正在搞教育培训的李永新。

在李永新两个月的精心辅导下,所有学员都通过了国考,全部成为中央部委公务员。

在导师的启发下,李永新于2003年正式创办中公教育,专注公务员考试培训领域。母亲鲁忠芳为了支持他创业,拿出3万元,这就是中公教育全部的起始资金。

5.复星集团创始人郭广昌

郭广昌,复星集团董事长,曾经是复旦大学教师。1985年,郭广昌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他留校当了团委的老师。

1992年,郭广昌辞去复旦大学团委的“铁饭碗”,在不足15平方米的小房间里办起了公司,开始了骑着自行车满大街做问卷调查的创业生活,最终与几位校友一起成功创办复星集团。

6.山河智能创始人何清华

何清华曾是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0年,何清华自学考上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成为机械学科的第一位研究生。

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在15年间从助教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53岁的他白手起家,创办了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7.新希望集团创始人刘永好

刘永好,新希望集团创始人,原四川省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校教师,1982年与兄弟四人从养鹌鹑起步,逐步将企业发展为集农牧食品、乳品快消、智慧城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

刘永好的教育经历和教师背景使其能够精准把握农业产业升级需求,从养鹌鹑起步最终构建起涵盖全产业链的农牧帝国。

8.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

熊晓鸽在成为IDG全球常务副总裁兼亚洲区总裁、IDG资本创始合伙人之前,曾在机械工业部研究生院任英语教师。

1978年-1981年,熊晓鸽在湖南大学求学;1981年-1984年,他在机械工业部研究生院任英语教师。

1984年,他以全国统考总分第三名的成绩考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英语采编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

后来他怀揣38元美金去了美国,1991年12月从美国旧金山回国,正式加入IDG,几个星期后IDG就给了熊晓鸽2000万美元资本金。

9.大疆身后的投资人李泽湘教授:

李泽湘作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自动化技术中心创始人,过去二十多年里以教育者、创业者、投资人三重身份,为年轻学生们打造出一个个“硬科技创业乌托邦”。

他孵化体系历经了漫长时间的演进:1992年始于香港科大3126实验室,孵化出固高科技、大疆等50余家企业;2004年推动哈工大深圳教改班,走出40余家企业。

2014年在东莞创建XbotPark,孵化60余家企业,并把这个模式复制至宁波、常州、重庆、广州、长沙、北京等地。

李泽湘孵化出的机器人创业军团,横跨了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家庭机器人、陪伴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等诸多领域。

10.樊登读书创始人樊登

樊登,作为樊登读书创始人,曾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教师。他在央视工作期间就开始兼职在大学授课,后来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

2013年创立的樊登读书,以其独特的“书籍精华解读”模式,迅速成长为知识付费领域的领军企业。

截至2024年初,樊登读书全球用户数量已超过6000万,创造了知识服务商业模式的新范式。

二、教师企业家的独特优势

教师出身的企业家往往具有一些独特优势。他们通常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愿景。

像马云今天为业界称道的绝佳口才,正是在当老师的那段激情“表演”的岁月中练就的。

教师出身的企业家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因为他们曾经的工作就是培养人才。

俞敏洪经常说:“其实我最想做的还是老师,到现在为止我还是老师。如果让我选身份的话,我想企业家的身份仍是放在第二位的。”

教师经历也让他们更具耐心和长远眼光。教育是一个“百年树人”的过程,这种长期主义的思维方式在企业经营中也很有价值。

刘积仁曾表示:“学术研究培养了我的系统思维能力和面对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这对企业经营至关重要。”

三、从课堂转变到商场的挑战

当然从教师到企业家的转变也面临诸多挑战。教师的工作环境相对稳定,而商界则充满变数和风险。

刘永好这样解释当年的动机:“1982年下海前,我是一个普通的教师。当时不敢奢望挣多少钱,只是想怎么做都会比我当时每月38元的收入高吧!”

学术思维与商业思维也存在差异。教师注重理论的完美和严谨,而企业家则需要兼顾理论和实践,需要在不确定条件下做出决策。

许多教师出身的企业家成功实现了这种思维转变,将学术深度与商业敏锐度有机结合。

樊登在谈到这一转变时指出:“教学是传递已知的真理,而创业是探索未知的可能性。但两者的核心都是服务于人的成长和发展,这一本质是相通的。”

李泽湘至今仍在香港科技大学担任教授,他创建的机器人基地具有孵化器的一切优势,为创业团队提供覆盖创业全生命周期的支持网络。

他道出教师出身企业家的共同心声:“就像走夜路,你一个人会很害怕,两三个人或三五个人一起,然后再给你一个手电筒,一个打狗棍,你就不害怕了。”

这些从讲台走向商界的领航者们,正在用教育者的智慧点亮中国企业创新之路。他们证明了教育背景不仅是商业成功的起点,也是构建长期价值的重要基石。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