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铸魂育匠守初心 技艺赋能强家国(图)

2025-09-10 05:27

(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在职业教育赋能产业发展的浪潮中,天津市职业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教师团队始终扎根一线,以“崇德尚技、服务产业”为使命,将教学、科研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这支由24人组成的队伍,在李建国教授的带领下,用精湛技艺破解产业难题,用创新模式培育技能人才,用无私奉献助力区域发展,成为推动制造强国战略落地、赋能城市产业升级的“职教尖兵”。

  深耕教学改革

  培育智能制造“生力军”

  “职业教育不能脱离产业空谈理论,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解决真问题。”这是李建国教授常挂在嘴边的话。团队深知,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技能人才,是职教的核心使命。为此,他们打破传统教学框架,构建起“产教融合、工学一体”的育人体系,让课堂与车间无缝衔接。

  在思政育人方面,李建国教授经常带着学生走进企业车间,讲述自己从普通技工成长为国家级技能大师的经历,用“一辈子钻研一项技术”的坚守,引导学生树立“技能报国”的信念。近五年,团队手把手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18项,将众多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培育出一批批既懂技术又有担当的智能制造人才。

  攻坚技术难题

  注入产业升级“新动能”

  “企业的需求,就是我们的研究方向。”团队始终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己任,主动对接天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围绕企业生产中的“卡脖子”问题开展技术攻关,让科研成果真正落地见效。韩宝奎教授带领团队研发的“高精度轮毂主轴”技术,将主轴误差从0.01毫米缩小至0.001毫米,该项目荣获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为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供了关键支撑。

  在服务中小微企业方面,团队更是不遗余力。天津明奥科技有限公司急需一款适用于大型生产车间的全自动电焊机械设备,团队接到需求后,迅速组建研发小组,深入企业车间调研生产流程,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设备研发,投产后将企业焊接效率提升30%,每年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超百万元。近五年,团队主持课题研究19项,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20余项,增加经济效益1200余万元,获得发明专利授权8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6项,为天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升级注入强劲的“职教动能”。

  践行社会责任

  书写服务发展“新篇章”

  “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人才,更要反哺社会。”团队始终秉持这一理念,将技术服务延伸到中西部地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用实际行动诠释职教人的担当。

  在对口支援工作中,团队为和田职业技术学院等中西部院校培养骨干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有效提升当地院校该专业教学水平,缩小与优质院校差距。团队建成4个等级证书考点及培训中心,累计完成校内外培训考核超万人次,学校获评“1+X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证书优秀试点院校”,显著增强技能人才就业竞争力,为区域产业输送高素质人才。

  在助推“一带一路”建设中,团队积极发挥鲁班工坊建设联盟理事长单位作用。2019年,南非鲁班工坊在德班理工大学落地运行,团队赴当地开展工业机器人操作、智能装备维护培训,提升当地师生技能;2022年,哈萨克斯坦鲁班工坊启动建设,团队累计培训海外高技能人才百余人次,既输出中国智能制造技术,又分享职教经验,助力当地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

  此外,团队依托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等平台,开展社会培训12980人次,为天津港保税区、滨海新区等区域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强化区域产业人才支撑。

  从课堂到车间,从天津到海外,团队用技艺坚守初心,用奉献诠释担当。他们既是教书育人的“经师”,也是服务产业的“匠人”,更是助力制造强国建设的“践行者”。未来,这支队伍将继续深耕职业教育领域,为培育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通讯员 李强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