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10 11:06
作者:唐鹏军 和君咨询资深咨询师;张建房 和君咨询高级合伙人;陈欣瑞 和君咨询师
2024年,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正站在结构性变革的十字路口。科创板 9 家轨交装备上市公司年报数据显示,行业总体营收同比下滑 4.03%,而龙头企业中国中车却实现 5.21% 的稳健增长。这一 “分化” 背后,是存量市场崛起、技术跨界融合、战略选择分化等多重变革的交织。对于行业高管而言,读懂这份 “成绩单”,才能找准未来 3-5 年的发展航向。
市场逻辑变了:从 “增量扩张” 到 “存量掘金”
曾几何时,轨交行业的增长逻辑是 “建线路、铺设备”。但 2024 年的一组数据彻底颠覆了这一惯性思维——城轨改造类项目招标额占比从 2023 年的 6.75% 飙升至 30.56%。这意味着,存量运维已取代新增投资,成为行业中期增长的核心引擎。
背后的驱动力清晰可见:
全国铁路网突破 16 万公里,“十一五”“十二五” 期间投运的高铁线路陆续进入大修期;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超 1.2 万公里,运营 15 年以上的早期线路设备更新需求迫切;
客流增长与安全标准提升,倒逼存量设备智能化改造。
其中,交控科技的表现堪称 “存量掘金” 的典范。这家企业聚焦既有线改造市场,2024 年新签订单与营收逆势上扬,印证了存量市场的巨大潜力。对企业而言,这意味着战略重心必须转向 “全生命周期价值挖掘”:从单一设备销售,转向 “改造 + 运维 + 智能化升级” 的综合服务。
战略选择决定生死:多元化的 “蜜糖” 与 “毒药”
在行业调整期,多元化成为企业对冲风险的重要选择,但年报数据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多元化不是万能药,盲目跨界可能致命。
时代电气的 “同心多元化” 堪称教科书级案例。它将轨交领域的牵引控制核心技术延伸至新能源汽车电驱、功率半导体等 “轨外” 市场,2024 年实现营收 249.1 亿元(同比+14.3%)、净利润 39.49 亿元(同比+25.4%),双位数增长的背后,是核心技术跨界复用的精准布局。
反观天宜上佳,其跨界光伏业务因行业产能过剩和价格战,导致 2024 年营收腰斩至 7.6 亿元,计提巨额资产减值后净利润亏损 15.08 亿元。这一案例警示:多元化的前提是 “核心能力可迁移”,而非盲目追逐热点。
战略选择的关键在于,是否能以主业核心技术(如智能控制、变流技术、新材料)为 “锚”,向新能源、低空经济等高成长性赛道延伸。正如中国通号布局低空经济、时代电气深耕功率半导体,都是基于自身技术基因的顺势而为。
技术创新的 “胜负手”:从 “硬件比拼” 到 “系统能力较量”
年报数据显示,研发投入强度高、专利积累深厚的企业,在周期波动中表现出更强韧性。时代电气(研发投入强度 10.67%,发明专利 2366 件)、交控科技(12.20%,1046 件)的稳健增长,印证了这一规律。
但技术竞争的焦点已发生质变:从单一硬件性能,转向 “智能运维 + 全生命周期管理” 的系统级解决方案能力。具体来看,三大方向最为关键:
智能化:AI 诊断、预测性维护成为标配,交控科技的智能运维系统已实现设备故障提前预警;
绿色化:氢能列车、碳化硅器件等技术加速落地,时代电气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积累已形成差异化优势;
系统化:从 “卖产品” 到 “交钥匙”,铁科轨道从高铁扣件向 “工务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转型,附加值显著提升。
正如九州一轨从减振降噪产品商向 “数据 + 平台 + 服务” 的智能运维商转型,数据资产正成为新的竞争壁垒。对企业而言,技术布局不能再局限于 “单点突破”,而要构建 “硬件 + 软件 + 数据” 的生态能力。
对于轨交装备制造企业的三大行动建议
锚定存量市场:将既有线路改造、智能运维作为战略重点,参考交控科技的 “存量突围” 路径,把设备数据转化为服务收入;
理性多元化:以时代电气为标杆,围绕核心技术(如控制、材料、变流)布局 “轨外” 市场,避免进入缺乏技术协同的领域;
押注系统能力:加大智能运维、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从 “设备供应商” 转型为 “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服务商”,在行业变革中占据制高点。
年报数据本质上是行业 “新旧动能转换” 的缩影。对轨交装备企业而言,唯有看透 “存量取代增量、系统取代单品、协同取代跨界” 的趋势,才能在这场结构性变革中站稳脚跟,驶向新增长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