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10 16:45
■ 中国工业报记者 马 艳
9月3日,当红旗轿车以庄重姿态引领受阅方队前行,当搭载着新型导弹系统的重型军用越野车驶过天安门广场,当通讯指挥车、抢修车等展现出精准协同的保障能力,九三阅兵场上的每一道车辙,不仅是国防实力的彰显,更藏着中国汽车工业数十年的奋斗密码——这些具有高度可靠性与自主知识产权的阅兵装备,恰为中国汽车产业从“一穷二白”到“全球领跑”增添了生动注脚。
艰辛创业:从零起步拓版图
当下,中国汽车工业已稳稳站上年产销3000万辆的台阶,这样的规模与实力背后,藏着一段从无到有、从零起步的艰辛创业史。每一辆驶下生产线的汽车,都在续写着中国汽车人跨越八十载的奋斗篇章。
将时钟拨回到1953年7月15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奠基礼炮响起,打破了中国汽车工业“一穷二白”的局面。
一汽的破土动工,不仅是一个工厂的奠基,更是中国汽车工业梦想的启航。此后,汽车工业的火种在华夏大地次第点燃,湖北诞生第二汽车制造厂,上海组建上海汽车制造厂,北京、南京也相继建立起本土汽车企业。全国性的汽车工业布局逐步成型,为后续发展筑牢了根基。
从中国汽车工业诞生的第一天起,“自主创新、打造自主品牌”便刻在骨子里,从未褪色。1956年,第一辆解放牌卡车驶下装配线,结束了中国不能造汽车的历史。随后,第一辆东风轿车实现量产,填补了国产轿车的空白。跃进NJ130轻型载货车的问世,又让中国汽车工业在商用车领域迈出关键一步。每一款车型的诞生,都凝聚着中国汽车人对自主创新的执着,见证着从“造得出”到“造得好”的突破。
新中国成立后的早期发展阶段,中国汽车工业不仅完成了从无到有的产业布局,更在产品维度实现了拓展。从重载卡车到轻型货车,从家用轿车到越野车辆,产品线的不断丰富,为后续中国汽车产业升级打下了坚实的产品基础。
产业转折:开放转型促升级
在这份早期积累之上,中国汽车工业迎来了关键转折点。1978年,当时的国家计委等部门在向国务院上报的《关于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的报告》中提出:“引进一条轿车装配线,拟安排在上海,对上海轿车工业进行改造。”不久后,国务院批准了这个报告。
政策的东风与中国市场广阔的发展潜力,瞬间吸引了全球汽车巨头的目光。德国大众、法国雪铁龙、美国通用汽车、日本丰田汽车等国际知名车企纷纷涌入中国,与本土企业携手成立合资公司。一时间,合资模式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快速提升技术与产能的重要路径,而“以市场换技术”也成为这一阶段产业发展的核心思路。
经过十余年的技术吸收与自主攻关,中国汽车工业迎来了自主核心技术的突破。1999年5月18日,安徽芜湖的奇瑞汽车工厂里,第一台ACTECO系列发动机成功下线。
从早期的技术引进到如今的全球化竞争,中国自主品牌已完成华丽蜕变。吉利、长城、比亚迪、宇通、福田等领军企业,不再是单纯的“追随者”,而是深入参与到开放的全球化合作与竞争中。比亚迪新能源汽车远销全球多个国家,宇通客车在全球新能源客车的市场份额持续提升,无不彰显“中国制造”的活力和潜力。
与此同时,福耀玻璃、宁德时代等本土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中的佼佼者,也在开放浪潮中走出了特色全球化之路,向全球汽车产业链展示“中国制造”“中国研发”“中国创新”的硬实力。
产业进化:规模扩张再提速
技术迭代的浪潮奔涌向前,产业进化的脚步从未停歇。
2009年是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的“高光之年”。这一年,中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双双突破1000万辆大关。
此后,中国汽车工业进入“规模扩张快车道”。
2013年,产销量突破2000万辆,仅用4年时间就实现了“从1000万辆到2000万辆”的跨越。
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又成功突破3000万辆大关,不仅首次超过2017年2888万辆的历史最高点,更以全新的规模纪录,印证了中国汽车工业在转型中的强劲韧性。
新的纪录还在不断刷新。2025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量首次双超1500万辆,汽车产业活力持续释放。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苗圩表示:“2009年,我国第1000万辆汽车的诞生可能意味着这一年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汽车产销量第一大国。事实上,从2009年起到2023年,我国汽车新车产销量连续15年稳居全球第一,中国已经成为不折不扣的全球汽车大国。”
产业质变:重构全球产业链
穿越时代车轮的轰鸣,中国汽车工业的变革早已不止于产销规模的扩张,更在于技术、产业链与生态全方位升级的产业质变。这份质变的核心支撑,集中体现在关键技术与产业链的双重突破上,而新能源领域的技术深耕尤为突出。
目前,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我国汽车市场的主导力量,为迈向汽车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2024年11月9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双双突破1000万辆大关,成为重要里程碑。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突破1600万辆。
以动力电池为例,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其技术迭代直接关乎产业竞争力。近年来,中国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创新不断刷新性能上限,电解液与隔膜工艺持续优化,一批龙头企业在全球市场崭露头角。在行业领军者的带动下,中国电池企业不仅在高镍正极、人造石墨、湿法隔膜等主流领域牢牢占据全球领先地位,更成为磷酸铁锂及三元正极材料的世界最大生产与使用国,构建起完整且领先的产业链体系。
前沿技术储备同样展现出领跑优势。从钠离子电池的低成本探索,到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突破,中国企业始终走在技术创新的前沿。2020年,比亚迪推出的“刀片电池”,在强度、续航、低温适应性、使用寿命、功率输出与成本控制等维度实现全面突破。此后,从液态锂离子电池向半固态锂电池的迭代,都在推动新能源汽车向“更安全、更高效、更经济”的方向迈进。
技术攻坚不止于动力电池,汽车芯片领域的国产化进展同样为产业链完善注入动能。作为汽车电子系统的“大脑”,芯片曾是中国汽车产业的短板,而如今这一局面正逐步改变。车百智库发布调研报告显示,2024年自主品牌汽车芯片国产化率已提升至15%左右,部分领先车企突破40%。
在技术深耕之外,智能化的快速落地更让中国汽车产业的“强国基因”进一步凸显。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L2级辅助驾驶功能的乘用车新车渗透率已达到57.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助理、国汽战略院副院长郑亚莉称,当前新能源、新材料、新计算驱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发展,引领中国汽车产业从规模提升迈向创新驱动,电动化、智能化、国际化成为新增长极,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曾经,中国是全球汽车技术的跟随者。”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侯福深说,如今中国不仅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和生产国,更成为催生各类汽车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最强汽车科技生态系统,为全球汽车产业提供了“技术风向标”和“创新百宝箱”。
建设汽车产业强国必须秉持长期主义精神。中国汽车人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何时能建成产业强国?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认为,到2035年,中国必将屹立于世界汽车之巅,实现产业强国目标。
从经济引擎的角色凸显,到新能源赛道的技术深耕,中国汽车工业的变革之路已突破“规模增长”的单一维度。在科技创新驱动下,它正以更成熟的产业链、更领先的核心技术,朝着“汽车强国”目标昂首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