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山东理工大学实践团调研即墨国际陆港:解码枢纽经济的“青岛样本”

2025-09-10 15:18

当前,我国正加快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体系,作为山东半岛连接日韩、辐射黄河流域的重要内陆开放节点,为探究青岛即墨国际陆港如何以物流创新激活国际贸易与区域发展新动能,9月10日,山东理工大学“经伟贸行”实践团走进这片发展热土,通过实地探访、座谈交流,解锁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图 1 团队成员来到青岛市即墨区国际陆港

图 1 团队成员来到青岛市即墨区国际陆港

走进即墨国际陆港数字展厅,四屏联动的数字化演示与立体沙盘模型,直观呈现出这片热土的发展脉络与规划蓝图。“我们以枢纽经济、临空经济、智能制造为三大核心产业,已构建起山东港口青岛港即墨港区、济铁物流园、华骏物流园三大核心物流承载区。”陆港管委会负责人向实践团介绍,依托“海、陆、空、铁”资源深度整合,这里已形成“四港联动”国际物流枢纽体系——海港对接青岛港实现“港城联动”,陆港立足区位打造“内陆门户”,空港联动青岛胶东国际机场提升“空中通道”效率,铁路港依托济铁物流园打通“陆上动脉”,四重优势叠加让即墨国际陆港成为青岛内陆开放的战略支点。

图 2 负责人向实践团成员讲解陆港布局

图 2 负责人向实践团成员讲解陆港布局

实践团在调研中发现,这套物流体系正切实破解腹地企业“出海口远、物流成本高”的难题。“过去企业出口货物,需先通过货车运至青岛港,单趟运输耗时近3小时,物流成本占比超15%。”管委会负责人举例,如今借助“港口功能内移”模式,企业在即墨国际陆港即可完成报关、报检、订舱全流程操作,通过海铁联运直达青岛港装船出海,单票货物运输时间缩短2小时以上,物流成本降低8%-10%。

图 3 负责人向实践团成员讲解陆港运作体系

图 3 负责人向实践团成员讲解陆港运作体系

进出口贸易数据印证着这一模式的成效。据管委会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即墨国际陆港外贸总额持续稳步增长,其中对美国、日本、韩国的出口占比超六成,成为区域对日韩贸易的“主力军”。尤其在机动车进出口领域,陆港发挥关键枢纽作用,国内机动车运输已基本实现从货车向铁路运输的转变,“铁路运输不仅单次运力提升3倍,还能减少沿途装卸环节,货物损耗率下降至0.5%以下,运输效率大幅提升”。

图 4 负责人向实践团成员讲解陆港的辐射带动作用

图 4 负责人向实践团成员讲解陆港的辐射带动作用

物流枢纽的崛起,更带动了区域产业与民生的协同发展。在“双港一谷”城市布局支撑下,即墨国际陆港周边已形成新零售、跨境电商等现代产业集群,蓝村产业集群规模持续壮大,2023年相关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2%。与此同时,陆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组织修建周边多条公路,既优化了物流运输通道,也让附近居民、游客出行时间平均缩短15分钟。“以前去青岛市区要绕路,现在新路开通后,半小时就能上高速。”周边村民的反馈,成为陆港“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注脚。

图 5 实践结束实践团成员与负责人合影

图 5 实践结束实践团成员与负责人合影

“通过‘通关革命、产业重构、城乡融合’三重路径,即墨国际陆港正为内陆地区发展枢纽经济提供可复制的标准化模板。”实践团成员在调研总结中表示,此次探访不仅深化了对现代物流与国际贸易关联的认知,更看到了内陆枢纽如何通过创新突破地理限制,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未来,随着“四港联动”体系持续完善,即墨国际陆港或将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等国家战略中,发挥更重要的枢纽支撑作用。(魏一宁、许嘉璐)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