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你们不要再吵啦!

2025-09-10 14:31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来源:韭圈儿)

牛市和熊市是完全不同的体验。

股票是牛市,就算CPO跌得狠,在抄底资金进场和对面甲骨文AI开支继续超预期的环境下,也还是有反弹的机会。

与之相反,债市现在就是弱市。

弱市有几个特点,比如利空扰动不断。

第一件事,就是上周五的公募费率改革方案。

如果按征求意见稿落地的话,持有期<7日费率不低于1.5%7-30日不低于1%30-6个月不低于0.5%,且赎回费全部计入基金财产。

很多短债基金本来就是现金管理品种,30-90天的理财也会配一些短债,如果按这个费率收,票息端肯定cover不了成本,那就凉凉了,这是债市周一下跌的原因。

那昨天呢?

是又出了债基收税的小作文,这个去年就提过,市场的共识是长期概率很大,短期概率不大,不知道为什么又被提起来,导致债券又被干,还叠加了指数型债基被赎回的新闻,导致昨天债券也别干。

可今天跌的原因是什么?

CPI环比持平,扣掉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连续4个月扩大,经济有企稳的意思吗?

只能说,市场最擅长捏软柿子。

一旦你是弱势资产了,下跌是不需要理由的。

并且一类资产要是转熊了,利空都是一个接一个的,不可能一锤子打完,所以熊市中的体验会特别差,钝刀子割肉一点点把你的耐心耗尽。

低波动高夏普都针对那些新高的资产,一个不断下跌的资产,显然既不低波也不高夏普。

事实证明“中国版纳斯达克”这7个字,还是太沉重了。

但是,我还是配了一点政金债,倒不是为了这点票息,而是考虑万一后面股市下跌了呢?债券的跷跷板也许能保命。

我这牛市思维,还没掰过来。

市场对吵架已经PTSD

今年的行情虽然称得上是牛市,可由于上一轮太疼,所以疤痕效应还比较重。

爆款基金还没来,银行出于下降的中收和上一轮客诉的压力还没特别用力去推权益,散户更是后知后觉,在8月主升之后进来的多,现在体验其实也就一般。

大家对上一轮教训还比较深刻,对很多“顶部信号”就特别容易敏感。

比如这个周末吵架的事,大家可太PTSD了。

高位吵架=市值蒸发,快成新祖训了。

第一次在2021年,市场的主线是“新半军”,尤其是新能源、半导体,要景气度有景气度,要业绩有业绩。

2021年的7月出现了这么几个信号——

有知名分析师和产业界大佬互怼,另一位首席还从社会价值的角度阴阳了爱买白酒不爱买科技的买方基金经理。

这天是2021730日周五,半导体刚涨完大家比较亢奋,然后周末言论就发酵了,半导体指数周五收盘价见大顶,到现在还没涨回来,算是这次“老登买酒”的前车之鉴。

不过有一点,当年卖方看好的票是中芯国际,而中芯国际虽说在吵架前后也见了顶,虽说后边回撤也比较惨痛,但924以来这波还是成功起飞并创出新高的,当年如果在中芯国际上套牢搞鸵鸟战术,结果并不算差。

第二次,202184日,最最著名的2060宁德时代营收预测,这个大家太熟悉了。

虽然这篇报告被声讨比较狠,但如果看底下的盈利预测话,分析师拍得并没这么不靠谱。

当时这篇报告预测宁王的2024年营收是2714亿,净利润预测349亿;而宁王2024年实际营收3620亿,实际净利润540亿,远超2021年报告的预期。

报告预测宁王2025年营收是3766亿,净利润412亿,2025半年报宁王营收是1789亿,净利润已经达到324亿,2025全年营收基本达到当时卖方预测,净利润大概率超出卖方的预测的。

我们可以说2060年的预测是拍脑袋,但对这4年的业绩预测,卖方当时还是保守了。

从业绩的角度,宁王一直没啥问题,但股价却没法突破2021年高点的原因是什么?

估值。

哪怕业绩超预期,估值从200倍杀到了20倍,你一样赚不到钱。

因此,为什么做景气成长股,主升过程中赚钱体验都非常好,但就是不好逃顶?

因为主升的时候估值也很高,股价还不是翻了好几倍?看估值你就踏空了。

但突然开始,业绩没问题,股价先开始跌了,你找不到原因,跑不跑?

跑,卖飞了怎么办?

不跑,后面套住了,彻底GG

所以买成长股,我们基本只能见到两类人——

一类是卖早了拍断大腿,另一类是没早点卖拍断大腿。

现在的CPO其实已经是A股历史上景气度持续时间最长的板块了,从2023年到现在有三年了,所以后面不管怎么走,都会是景气投资日后研究的重点案例,会上教科书的。

第三次吵架,就是今年328日的机器人

一级市场极具话题度的大佬在公开场合评价人形机器人商业化不清晰,自己选择在行业共识很好的情况下,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的公司。

因为也是周五,周末有充足的时间发酵,引发了机器人行业以及一级投资同行的争论。

又赶上后边4月初的关税大跌,所以后视镜的看,争议也在相对高位,只不过后边机器人的利好预期不断,又赶上今年科技牛,股价又涨回来了。

其实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里——

三次见顶案例,两个股价已经新高,一个业绩超出了原来最乐观的预测。

说明当时多方的拍脑袋分析不能完全算错,只是短中期的波动躲不掉罢了。

谁也不知道现在算不算顶部

今天CPO大反弹,原因应该是昨晚甲骨文的AI开支超预期。

只能说,AI现在还是市场的强势主线,主线在,资金的共识在,就会有资金进去抄底博反弹。

即使是白酒,在20213月到6月,还有过一波20cm左右的反弹。

新能源更是在20224月到6月走过一波大反弹。

而顶部都是事后才走出来的,事前看不出来。

目前AI的叙事和景气度,还是取决于美股AI巨头们的预期。

硬件的景气度取决于达子,机器人等大件应用的落地取决于刚签完股份协议的马斯克,而小应用则寄希望于苹果。

但是今天苹果又开了令人失望的发布会之后,我觉得与其期待苹果的应用创新,还不如期待一下华为、小米。

昨天不少朋友问半导体、问CPO要不要卖,我只能说不知道。

这种位置,涨跌都有可能,只能说仓位舒服的话就拿着,不舒服的话就撤出来。

如果觉得细分板块波动大、拿不住的话,就搞创业板50ETF159949,A类:160422;C类:160424),光模块跌了,你还有电池、还有医疗器械;电池跌了,还可以相信光。

局部行情,不是完全的01的区别,更不是all in和清仓的区别。

李云龙打平安县城,丁伟在阻敌增援时讲究一个梯次配置。

其实组合管理也得有层次,不然要么捞不到肉吃,要么打光了你承受不了代价,那就很难受了。

就这样。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和意见仅作为客户服务信息,并非为投资者提供对市场走势等判断进行投资的参考。我司对这些信息的完整性和数据的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不保证有关观点或分析判断在未来不发生变更,不代表我司的正式观点。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以及在中国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媒介上发布的正式公告和有关信息,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及风险评级,投资者应当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中国证监会的注册不代表中国证监会对基金的风险和收益做出实质性判断、推荐或保证。以上材料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运营人员,谢谢支持。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