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中国产业链一起“走出去”,上海金融创新如何助力?

2025-09-10 12:27

(来源:上观新闻)

“在斯里兰卡,机场、码头、酒店、剧院,到处都是中国建造的身影。”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行长杨京所见的,正是中国企业集体“出海”的写照。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活动,昨天来到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了解上海金融创新赋能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具体实践。

“中国企业‘走出去’,最大的风险就是汇困。”杨京所指的“汇困”,即企业在跨境贸易中可能面临的汇兑受阻现象。为有效应对此类风险,渣打中国依托上海自贸区对标国际的离岸人民币(CNH)外汇交易,推出汇率风险管理服务,助力中资企业实现风险对冲。在杨京看来,正是上海在金融领域的改革创新,构成了渣打银行为企业抵御汇率风险的底气。

“除了汇率风险管理的服务以外,渣打中国还为‘走出去’的中资企业提供法律、税务、市场等多领域的专业咨询服务。”杨京向记者介绍道。随着服务体系的日益成熟,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模式持续升级。“从最初的商品出口,到单一企业出海,再到建设海外的中国产业园,如今已经是整个产业链协同‘走出去’的新阶段了。”杨京的亲身经历,彰显了中国企业出海的发展历程。

而推动渣打中国不断发展的,也正是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利率衍生品、债券通、熊猫债,每一轮金融开放,都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杨京告诉记者,中国已经成为渣打集团最为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渣打中国也成为中国内地市场牌照最全、业务覆盖范围最广的国际性银行之一。

与中国市场的深度融合,远不止于此。杨京向记者介绍,目前来自中国新质生产力相关客户的业务收入,已占渣打中国对公业务总收入的一半以上。此外,渣打银行还在上海设立了量化分析团队,为其全球业务提供精准的定价模型与风险管理支持。“将量化团队设立在中国,这在外资银行中并不多见,”杨京补充道,“但上海丰富的人才资源与创新环境,让我们坚信这一决策的正确性。”

原标题:《中国产业链一起“走出去”,上海金融创新如何助力?|活力中国调研行》

栏目主编:戎兵

来源:作者:通讯员 朱超 文汇报 唐玮婕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