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10 07:31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本报记者 许予朋
在2025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中国人民银行在为信贷政策“定调”时提出,将“引导银行稳固信贷支持力度,保持金融总量合理增长”。与一季度“引导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保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表述相比,新的政策导向明显放大了对“稳”的诉求,更关注多个指标的综合结果,而非单一注重信贷增长、“唯规模论”。
当前,市场供需、融资结构均在发生变化。一方面,在优质客户资源相对稀缺、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剧的当下,挤出虚增空转贷款,防范“赔本赚吆喝”“以价换量”等“内卷式”竞争挤占行业发展空间,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市场逐步饱和后,银行业需逐步从“比规模、比增速”向“比服务、比精准”转型,不断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效率与质量;伴随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新动能领域信贷需求增加,金融机构也需适应形势变化,加快转变经营思路,在细分市场中挖掘有效信贷需求。在这些因素影响下,信贷投放需更注重“稳量提质”,而非单纯追求规模上涨。
另一方面,我国总体融资结构正不断改善,直接融资的重要性在进一步提升。从7月社会融资数据来看,在信贷数据出现季节性波动的情况下,债券融资持续增长,对社融形成了重要支撑:7月政府债、企业债净融资分别为1.24万亿元、2791亿元,同比分别多增5559亿元、755亿元。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各主体的信用倾向,但更主要的是呈现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下传统信贷需求在减少,以及融资结构变迁下企业融资渠道日益多元化的长期趋势。与此同时,7月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2212亿元,同比多767亿元。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许多科技创新类企业对畅通股权融资渠道,获得更多低成本、中长期稳定资金支持,有着迫切的需求。可以说,随着金融市场创新和直接融资发展,企业融资渠道日益多元化,关注社会融资规模、M2等更全面的指标,通过金融总量来衡量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效果,将比单一关注信贷更加具有准确性。
近年来,金融管理部门持续完善资本市场融资功能,企业债券、政府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等在直接融资中的占比稳步提升。接下来,上述融资方式将继续与间接融资共同发力,向实体企业注入金融“活水”。下一阶段,在淡化对“量”的追求的同时,信贷投放将进一步从“质”上求突破,科技创新、提振消费、小微企业、稳定外贸等领域均是发力重点,努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