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09 15:06
(来源:中时财经)
蔚来汽车开始听劝了。
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在蔚来汽车二季度业绩公布之后开的一场小规模沟通会上说:“用户建议的单电机、冰箱彩电大沙发等配置该做就做,蔚来不那么头铁,该听劝听劝。”
相信这番言论和二季度各家造车新势力公布的上半年成绩单多多少少有点关系,毕竟又有一家新势力实现了盈利。
8月零跑汽车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报表示,2025年上半年,零跑汽车首次实现半年度净利润转正,并称“成为中国造车新势力中第二家实现半年度盈利的企业。”
也就是说,蔚来汽车真的时间不多了。
尽管一直放在同一个维度作对比的小鹏汽车也在亏损,但其半年报显示,2025年1—6月,小鹏汽车共实现营收340.9亿元,同比增长132.5%,也就是说小鹏汽车盈利的希望某种程度上是大于蔚来汽车的。
更不要说,近来还有新晋造车势力——追觅科技,高调宣布要造车了。下半年注定造车新势力还会有一番更激烈的厮杀,三季度就要过完,见分晓的时候可能到了。
记者:张丽敏
编辑:周雪松
制图:乔寒云
业内人士依据上半年的财报给主要造车新势力分成了两个阵营,一个是实现了盈利的,像理想汽车,还有今年上半年首次实现盈利的零跑汽车;剩下的为力争今年实现盈利的。
“零跑汽车能够实现较为稳定的盈利,来自于销量增长、成本控制、技术迭代、产品创新、品牌提升等多个方面,但最核心的还是对于技术和产品的理解和坚持——也就是怎么样让用户用同样的钱买到更高配置、更优品质、好而不贵的产品。”零跑汽车相关负责人接受中国经济时报·中时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而力争盈利受到关注最多的自然是蔚来汽车,其本身也一直强调要在2025年四季度实现盈利。
李斌解释了为何这个时间点重要,他表示,外界对于财报和亏损的关注度从多方面影响了蔚来汽车,因此,无论从经营需要还是发展阶段,在一个合适的时间点证明蔚来能够盈利非常重要。
与蔚来汽车有相似困境的是小鹏,尽管实现了同比增长,但不能忽略其依旧处在亏损中,据财报显示,2025年1—6月,小鹏汽车净亏损11.4亿元,截至2025年6月30日,累计亏损427.4亿元。
可见,小鹏汽车尽快盈利也是必须。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表示,“四季度开始,我们将进入一车双能的大产品周期,我们有信心不仅实现规模领先,而且公司经营也将进入盈利自我造血的全新阶段。”
除此之外,小米集团合伙人、集团总裁卢伟冰也在业绩电话会上表示,小米智能电动汽车有望于下半年实现单季盈利。
那在当前车市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叠加大消费环境还一直处于压力中,这几家能够如愿以偿吗?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政研咨询中心创新发展部部长杨红松接受中国经济时报·中时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是经营主体,只有盈利企业才能长久。几家造车新势力公开宣传今年要实现盈利是好事,给股东、员工和消费者提振信心,但各家企业对“盈利”的界定有所不同,部分企业是公司层面实现盈利,部分企业是生产、销售、售后层面打平。
“鉴于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参与主体体量和短期策略不同,对于新势力车企实现盈利还是有难度的,但并非不可能。随着月度销量稳步提升,车辆研发、销售、售后等成本将被摊薄,部分新势力企业将实现盈利,但对于多数新势力企业而言,拥有一定销量规模比短期盈利更重要。”他说。
PART 2
下半年会是生死关吗?
不过,一时的盈利很难说在接下来的车市竞争中,能够高枕无忧了。
何小鹏前不久在罗永浩播客《罗永浩的十字路口》第二期中表示,中国的汽车行业淘汰赛大概还有五年时间,“我觉得没有人说已经拿到船票了,每一家都没有拿到船票,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由此,有业内人士认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没有哪一家企业能轻言胜出,而在今年实现盈利,某种程度上将是决定一家企业能否继续存活下去的关键。
中欧协会智能网联汽车秘书长林示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中时财经记者采访时提出,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今年车企要在盈利和规模上都有所突破。
“光有盈利,规模上不去,增长就会放缓,哪怕是赚钱了,也很难活下去,因为在当前的消费环境下,只有通过规模扩大品牌影响力,消费者信任度才会增加。前几年,有造车新势力倒闭,很多车售卖之后没有然后了,影响了消费者信心。”他说。
基于此,不难看出,造车新势力实现盈利守住现有的市场非常重要。
零跑汽车相关负责人表示,要保持市场份额或者实现较好增长,一方面要在技术上做出差异化,推动技术创新、技术迭代;另一方面,要在成本上做出竞争力,以全域自研和深度自造,持续优化成本控制。
值得一提的是,守住盈利的现况也不是很容易。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日前就指出,目前的价格竞争主要是新车推出直接突破原有价格的下限,而不是增配不降价的模式。
据他所说,2025年1—8月,新能源车新车降价车型的降价力度算术平均达到2.1万元,降价力度达到10.9%。8月份,新能源车新车降价车型的降价力度算术平均达到1.9万元,降价力度达到7.3%的较低水平。
“现在不能盈利就没有现金流,没有现金流,当真正过冬天的时候肯定会过不去。而且目前来说,新能源汽车的销售还是占据了政策红利,当国家补贴没有的时候,消费人群也是有穷尽的。所以,从各方面来看,造车新势力要尽快盈利,以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经济形势。”林示提醒道。
有意思的是,在上述造车新势力竞争的如火如荼的时候,又添新入局者。
8月28日,追觅科技正式官宣造车,首款产品计划在2027年亮相。9月8日,记者获悉,追觅汽车正在德国柏林选址建厂,所选地址在特斯拉德国柏林超级工厂附近。
杨红松表示,纵观中国汽车市场几十年发展历程,新的造车主体不断涌入,被淘汰出局的企业也不绝于耳。造车新势力进入市场时间不同,企业自有资金和背后股东实力有差异,当前形势下一家车企能否存活,主要看企业创新力和产品力,以及对上下游供应链的整合和成本控制力。
中国经济时报·中时财经记者就为何此时进入造车领域采访了追觅科技方面,其解释道,造车完全不是“投机机会”,事实上,造车是要检验企业在所有其他地方的积累、决策质量、商业的管理能力,恰恰是要在其他领域积累了成功经验再去造车才合适。
而资料显示,在宣布造车之前,追觅科技定位自己为全景智能生态企业,产品覆盖扫地机器人、洗地机等清洁电器品类外,还有冰箱、厨电、空调、电视等大家电产品,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已超过2024年全年总额,2024年追觅科技实现营收约150亿元。
这些年跨界造车并不少见,有的烧掉几百亿元后,轰然倒下;有的投资上千亿元也还没盈利。但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技术、人才、资金乃至产业链的搭建运营都是不小的挑战。
“造车的后来者有后发优势,别人踩过的坑,它逐步了解了可以避免,像小米汽车就是一个案例。除此之外,对于市场上受欢迎的产品能够更了解,如果在此基础上更有性价比,依然具有竞争优势。”林示指出。
杨红松亦表示,目前来看,入场造车大门依旧敞开,当前及今后仍会有新势力不断进场。
不过,他也认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基本成熟,对于有技术、有资金的企业入场造车相对容易,但劣势也较为明显,对于一个群雄逐鹿的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想分一杯羹、站稳脚,需要拿出不一样且让消费者信服的产品是关键,尽量避开传统车企擅长领域、挖掘新需求、发掘新机遇。
“后来者造车要建立起消费者信心,讲好可持续发展的叙事,让消费者敢消费,当然现金流也非常重要,其能够支撑相关发展。”林示补充道。
尽管追觅科技真正加入这场车市“大战”还有两年的时间,但不难看出,在造车新势力间的角力,可能不仅仅留给蔚来汽车的时间不多了,留给这些车企的时间也不是很多,未来充满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