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A股迎来新信号:未盈利企业IPO“破冰”,奕斯伟材料闯关成功

2025-09-09 07:38

导语

硬科技企业的资本新路径

2025年8月14日,西安奕斯伟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奕斯伟材料”)科创板首发申请获上交所通过。作为“科创板八条”发布后首家过会的未盈利企业,其IPO意义远超个案——不仅为自身募集49亿元用于西安硅产业基地二期项目,更标志着A股对硬科技企业的包容性迈入新阶段,推动科技、资本与产业形成良性循环。

破冰时刻:未盈利企业

IPO的政策红利与现实突破

奕斯伟材料的过会并非偶然,而是政策导向与企业实力共振的结果。其背后,是A股市场对未盈利科技企业接纳标准的重大转变,而财务数据则直观呈现了硬科技企业在成长关键期的“矛盾与潜力”。

1.财务数据背后的硬科技特质

翻开奕斯伟材料2022—2024年的财务报表,一条“高增长与高亏损并行”的曲线清晰可见。营收端,公司实现了从10.55亿元到21.21亿元的跨越式增长,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1.83%,且这一增长势头在2025年上半年持续强化——1-6月营收13.02亿元,同比增幅达45.99%,远超行业平均增速。这一数据印证了市场对12英寸硅片的旺盛需求,也体现了奕斯伟材料在国产替代浪潮中的市场拓展能力。

但盈利端的表现则凸显了行业特性的制约。报告期内,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12亿元、-5.78亿元和-7.38亿元,三年累计亏损达17.28亿元;截至2024年末,未弥补亏损更是攀升至19.28亿元。亏损的核心原因,源于半导体硅片行业固有的“三重高”属性:

高投资强度:一条12英寸硅片生产线的建设成本高达数十亿元,设备采购(如单晶炉、抛光机等核心设备依赖进口,单台造价超千万元)、洁净厂房建设(满足Class1级洁净度要求,单位面积建设成本是普通工业厂房的5-10倍)均需巨额资金投入;

高技术门槛:从拉晶到外延的全流程工艺涉及数百个技术节点,任何一个环节的精度偏差都可能导致产品报废,需持续投入研发突破技术瓶颈;

长回报周期:硅片产品需通过下游晶圆厂的严格认证(通常需12-24个月),认证通过后才能逐步放量,从量产到实现盈利往往需要2~3年时间,导致前期投入难以快速回收。

下表清晰呈现了奕斯伟材料近三年的核心财务指标:

2.政策转向:从“隐性门槛”到“实质判断”

此前科创板虽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但2023年未盈利企业IPO通过率仅42%,远低于整体89%的过会率。2025年7月“科创板八条”打破这一僵局,明确对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不再设负面清单,综合考量技术、前景与认可度”。

奕斯伟材料的过会,正是政策落地的标杆。上交所审核聚焦“技术硬核度、市场空间、发展路径”,而非单纯看盈利,标志A股估值逻辑从“短期盈利导向”转向“长期价值导向”。

行业地位:国产12

英寸硅片的“领军者”

在众多未盈利科技企业中,奕斯伟材料能成为“破冰者”,核心在于其在细分领域的硬核实力与领先地位。作为中国大陆12英寸硅片行业的“头部玩家”,公司已在产能、技术、客户三大维度建立起竞争壁垒。

1.产能与市占率:大陆第一,全球第六

12英寸硅片占全球硅片出货面积75%以上,截至2024年末,奕斯伟材料产能达71万片/月,月均出货52万片,全球市占率6%~7%,稳居中国大陆第一、全球第六,是少数实现12英寸硅片规模化生产的国内企业。

这一规模意义重大:2023年中国大陆12英寸硅片需求超100万片/月,国产化率不足10%,公司有效填补了供给缺口。

2.技术与客户:专利领跑,绑定头部厂商

技术上,公司拥有已授权境内外发明专利539项,覆盖拉晶、抛光等五大核心工艺,产品可量产用于先进制程逻辑芯片、2YY层NANDFlash,更先进制程产品正接受客户验证。

客户端,已通过144家客户验证,量产正片超90款,合作方包括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国内龙头,及三星、SK海力士等国际巨头,且未来5年意向采购额超80亿元,为发展提供稳定支撑。

募资用途:聚焦

产能扩张,助力国产替代

奕斯伟材料本次IPO募集的49亿元,并非用于“填补亏损”,而是全部投向“西安奕斯伟硅产业基地二期项目”——这一决策,既符合企业自身发展战略,也契合国家半导体产业自主可控的需求。

1.项目概况:打造全球领先的硅片生产基地

西安奕斯伟硅产业基地二期项目(简称“二期项目”)是公司的第二工厂,总投资额高达125.44亿元,已于2024年正式投产,计划2026年全面达产。项目建成后,将新增30万片/月的12英寸硅片产能,产品以高附加值的外延片、抛光片为主,届时公司总产能将突破100万片/月,跻身全球12英寸硅片产能“第一梯队”。

从项目细节来看,二期项目的核心目标是“提质扩能”:

产能结构优化:新增产能中,外延片占比将提升至30%以上(2024年公司外延片收入占比仅16.75%),高附加值产品占比的提升将直接拉动毛利率改善;

技术升级:项目将引入更先进的单晶炉、外延设备,进一步提升硅片的平整度、纯度(目标达到99.999999999%以上)和晶体缺陷控制能力,满足先进制程芯片的需求;

本地化配套:项目将带动西安半导体材料产业链发展,如与本地设备厂商、耗材供应商合作,降低对进口供应链的依赖,提升产业链韧性。

2.战略意义:冲刺《中国制造2025》国产化目标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到2025年国内半导体核心基础材料国产化率要达到30%以上。而当前12英寸硅片国产化率不足10%,供需缺口巨大。奕斯伟材料二期项目达产后,仅该公司就能提供每月超过35万片的12英寸硅片(含一期产能),占2023年国内需求量的35%,将直接推动12英寸硅片国产化率突破20%,为实现国家战略目标提供关键支撑。

从行业趋势来看,全球12英寸硅片需求正持续增长。SEMI(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预测,2026年全球12英寸硅片月均需求量将超过1000万片,主要来自AI芯片、智能汽车、数据中心等领域的驱动。奕斯伟材料通过二期项目扩产,不仅能抢占国内市场份额,还能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全球竞争力。

风险因素:高增长背

后的挑战与不确定性

尽管奕斯伟材料的过会具有标志性意义,但作为未盈利企业,其未来发展仍面临多重风险,需要投资者理性看待。

1.盈利不确定性:未弥补亏损或持续扩大

截至2024年末,公司未弥补亏损达19.28亿元,且2025年上半年仍亏损3.4亿元。虽然公司预计2025年下半年合并口径毛利转正、第一工厂实现净利转正,但盈利预测依赖于产能释放、产品结构优化等假设——若市场需求不及预期、产品价格下跌,或技术研发滞后,盈利时间点可能延后,未弥补亏损甚至可能进一步扩大。

2.产品结构风险:高附加值产品占比偏低

2024年,公司测试片收入占比近50%,而外延片(高附加值产品)收入占比仅16.75%,远低于国内竞争对手沪硅产业(约40%)。测试片主要用于晶圆厂工艺验证,技术门槛和价格较低(毛利率约5%~10%),而外延片毛利率可达25%~30%。若未来外延片产能释放不及预期、客户认证进展缓慢,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将难以有效提升。

3.客户集中度与行业竞争双重压力

一方面,公司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超过60%,存在大客户依赖风险——若某一核心客户因产能调整、技术迭代减少订单,将直接影响公司营收;另一方面,全球12英寸硅片市场仍由五大国际巨头主导(2024年合计市占率约80%),这些企业在技术、规模、客户资源上具有先发优势,而国内同行(如沪硅产业、中环股份)也在加速扩产,预计2026年国内12英寸硅片产能将超过200万片/月,可能出现阶段性供过于求,引发价格战。

4.产能消化风险:扩产与需求的平衡难题

奕斯伟材料二期项目新增30万片/月产能,加上国内其他厂商的扩产计划,2026年国内12英寸硅片产能可能远超需求。若公司无法通过长期协议、国际市场拓展消化新增产能,将面临产能利用率不足的问题——而半导体硅片生产线固定成本高(折旧占成本比重超40%),产能利用率下降将进一步拉低毛利率,加剧亏损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资本市场对未盈利科技企业的估值已逐渐成熟。以全球硅片巨头环球晶圆为例,其2012—2016年连续5年亏损,但股价仍上涨3倍,核心原因是投资者看重其市场份额扩张与技术进步。奕斯伟材料虽面临风险,但营收高增长、国产替代逻辑清晰,仍获得了国投基金、中信证券投资等机构的青睐(最后一轮融资估值达180亿元)——这意味着市场更关注企业的长期价值,而非短期盈利。

标志性意义:未盈利

企业上市的“灯塔效应”

奕斯伟材料的过会,其意义远超单个企业的IPO成功,而是为A股未盈利硬科技企业提供了可复制的“闯关路径”,也推动资本市场估值体系向“技术驱动”转型。

1.为未盈利科技企业打开融资通道

目前,科创板排队企业中仍有10余家未盈利企业,涵盖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领域。奕斯伟材料的过会,证明“科创板八条”并非“纸上谈兵”,而是真正为具备核心技术的企业降低了上市门槛。市场预计,这些排队企业的审核进程将加快,更多未盈利硬科技企业将借助资本市场获得发展资金,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2.审核标准从“盈利导向”转向“价值导向”

上交所明确表示,对未盈利企业的审核将聚焦“核心技术是否具有先进性和突破性、是否具备产业化条件、是否有清晰的市场定位和商业化路径”。在奕斯伟材料审核过程中,交易所围绕技术来源、客户验证数据、产能消化方案等问题展开多轮问询,公司最终用近600页的附录(含技术参数、测试报告、市场调研数据)回应质疑——这一过程表明,审核并非“放松标准”,而是从“看盈利”转向“看价值”,确保真正的硬科技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3.助力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可控与投资者价值共享

从国家战略来看,硅片是半导体产业链的“基石”,其自主供应直接关系产业安全。奕斯伟材料通过IPO募资扩产,将加速12英寸硅片国产化进程,填补产业链短板;从投资者角度,过去许多优质科技企业因盈利要求远赴海外上市,国内投资者无法分享成长红利,而奕斯伟材料的过会,让投资者有机会参与国产硬科技企业的成长——当然,这也要求投资者提升风险识别能力,从技术实力、行业趋势、团队能力等维度评估企业长期价值,而非仅关注短期财务指标。

未来展望:2027年

盈利目标与行业价值重塑

尽管面临挑战,奕斯伟材料对未来仍充满信心,公司明确提出“2027年实现合并报表盈利”的目标,这一目标基于清晰的战略规划与市场判断。

1.盈利预测的核心假设与路径

根据招股书披露,公司盈利预测依赖三大核心假设:

产能与出货量:2027年实现月均出货120万片(含二期项目产能),产能利用率超90%;

产品结构优化:外延片销量占比提升至25%~35%,抛光片及高端测试片占比超60%,整体毛利率提升至18%~22%;

成本控制:随着产能规模扩大,单位折旧、人工成本下降,叠加国产化设备与耗材替代,单位产品成本较2024年下降15%~20%。

若这些假设落地,公司2027年营收有望突破150亿元,净利润实现转正,成为国内首家实现盈利的12英寸硅片龙头企业。

2.资本市场估值体系的转型

奕斯伟材料的过会,将推动A股市场对科技企业的估值体系进一步多元化。过去,市盈率(PE)是估值核心指标,但对未盈利科技企业而言,市销率(PS)、市研率(PR)、客户价值等指标将更受关注——例如,按奕斯伟材料180亿元估值、2024年21.21亿元营收计算,PS约8.5倍,低于环球晶圆(约10倍),反映出市场对其国产替代潜力的认可。未来,随着更多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估值将更注重“技术壁垒×市场空间×成长速度”的综合考量,推动资本市场向“服务科技创新”的本源回归。

3.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化长跑

奕斯伟材料的发展,是中国半导体产业自主化的一个缩影。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中国需要更多像奕斯伟材料这样的企业,在核心材料、设备、制程等领域突破“卡脖子”技术。而资本市场的包容性,正是这场“长跑”的关键支撑——通过允许未盈利硬科技企业上市,让资本与技术深度绑定,才能培育出更多具备全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结语

为创新等待,为未来下注

奕斯伟材料的IPO过会,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中国资本市场愿意为真正的技术创新“等待”——等待企业突破技术瓶颈,等待国产替代落地,等待盈利拐点到来。

2026年,当西安奕斯伟硅产业基地二期项目全面达产,公司将以100万片/月的产能,参与全球1200万片/月的12英寸硅片市场竞争;2027年,若盈利目标如期实现,它将成为国内12英寸硅片行业“从亏损到盈利”的标杆。

这场硬科技企业与资本市场的“双向奔赴”,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命运,更关乎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未来。在自主化的长跑中,需要更多“奕斯伟材料”,也需要更多理性的资本、包容的制度——唯有如此,中国才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推动经济向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转型。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