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09 11:14
(来源:浙商证券融资融券)
1、8月进出口增速双双回落,结构性分化显著
据海关总署,9月8日,海关总署公布数据显示,按美元计,中国8月出口同比增长4.4%,进口同比增长1.3%。
8月出口增速低于市场一致预期5.1%,进口增速也低于预期的2.8%,整体略逊于市场预期,但出口仍连续正增,凸显市场韧性。9-10月为传统出口旺季,叠加跨境电商“9・9大促”备货需求,出口或维持韧性;进口方面,内需仍是决定进口修复的主要因素,伴随“两新”、“两重”等扩内需政策增量扩容,内需回暖仍有支撑,进口或也将改善,但改善的幅度仍取决于内需修复的节奏。8月进、出口增速略逊于市场预期,但双双正增、韧性十足,市场扰动不大。结构性机会上,新能源出口链(光伏、锂电池)延续高景气,相关企业订单确定性较强;跨境电商板块则受益于出口旺季备货及政策支持,业务规模有望扩张。
2、央国企纷纷“投身”可控核聚变产业,这项“战略储备技术”明显提速
据财联社消息,近日,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新增中国石油集团昆仑资本有限公司、中国核电、浙能电力等为股东,注册资本由约35.31亿人民币增至150亿人民币,增幅约325%。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可控核聚变作为清洁、高效、可持续的能源解决方案,得到了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根据核聚变行业协会(FIA)的报告,截至2025年,全球核聚变公司累计融资已超过71亿美元,较2023年的62亿美元增长15%。美国企业累计融资56.3亿美元,居首位;中国以24.9亿美元位居第二。2024年FIA调研显示,全球40家受访聚变公司中,70%认为首座核聚变电厂将在2035年前投入使用。可控核聚变产业正迎来历史性机遇。相关统计显示,全球市场规模2024年达3314.9亿美元,预计将以8.1%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至2029年的4795亿美元。中国在该领域的市场占比有望达17%,成为全球第二大聚变市场。随着诸多央国企投身可控核聚变产业有望将加速相关技术的商业转化。近来,超导磁体、等离子体约束等关键技术相继获得突破,可关注超导材料、真空装置等产业链的机遇。
3、商务部裁定欧盟猪肉存在倾销行为,有望推动猪价上涨,产业链有望全线受益
据财联社消息,近日,商务部初步裁定,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猪肉及猪副产品存在倾销。自2025年9月10日起,进口经营者在进口上述产品时,应依据本初裁决定所确定的各公司的保证金比率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提供相应的保证金。
伴随我国对欧盟猪肉及猪杂碎进口产品征收保证金落地,进口猪肉成本抬升供给减少,有望驱动国内猪价中枢上移。在此背景下,国内产业正通过调减产能、提升效率应对挑战,能繁母猪存栏从2023年末高点回调,二季度末为4043万头。需求端,随着天气逐步转凉,叠加中秋消费旺季即将来临,猪肉的需求边际向好。若市场从2025年8月开始减少能繁母猪存栏量,则到2026年的6月左右会体现到生猪供应上。换言之,2026年6月左右,生猪出栏量将出现拐点,由增转降。下半年猪价下行空间有限,产能或进入缓慢去化周期,行业盈利稳定性有望提升,关注成本较低的生猪养殖龙头企业,有望率先受益于猪价的上涨。
4、Optimus3亮相,特斯拉战略重心全面转向AI与机器人,产业链有望全线受益
据财联社消息,近日,特斯拉开通“TeslaAI”的官方微博,认证为“特斯拉官方账号”,并发布首条微博展示其人形机器人。同时,特斯拉向马斯克提出一份史上最大薪酬方案,价值1.2万亿美元,条件之一是交付100万台Optimus人形机器人。
特斯拉此次通过官方社交媒体高调展示人形机器人Optimus3,并结合马斯克前所未有的薪酬方案条件,凸显了特斯拉公司的战略重心已全面转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这不仅是品牌宣传举措,更是向市场传递其加速人形机器人量产与商业化的明确信号。国内方面,政策利好不断,同时,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亦进展迅速。GGII预测,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到2030年将达到近380亿元,2024-2030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61%。未来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的市场空间广阔,关注人形机器人整机厂商及核心零部件(灵巧手、传感器、执行器、电机、减速器、电子皮肤、丝杠等)与材料(PEEK材料等)供应商,特别是进入特斯拉Optimus供应链的相关企业。
免责声明:以上信息由博览财经提供,内容仅供参考,不代表浙商证券认同或赞成其观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亦不作为买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邀请或保证。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负。投资者不应将本信息作为投资决策的唯一参考因素,亦不应以本内容取代自己的判断。在任何情况下,浙商证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平台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