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09 06:00
(来源:辽宁日报)
转自:辽宁日报
本报记者 王荣琦
我省是新中国炼油工业的摇篮,在20世纪60年代,撑起了全国油品生产的半壁江山。如今,石化仍然是辽宁振兴的支柱产业,对保障国家能源和产业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连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港口、工业、贸易、金融和旅游城市,不仅是东北对外开放的龙头和窗口,更是我国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
然而,辉煌背后暗藏隐忧:传统石化产业结构“油头大、化身小、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的结构性困局,叠加安全环保压力、能效水平与行业先进差距等挑战。
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破局之道,唯在“减油增化、减油增特”——从“炼”向“化”跃迁,从“量”向“质”突围。
大连顺势而为,出台了《绿色石化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方案对标世界级石化基地,锚定“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战略目标,系统部署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创新能力跃升、优质企业梯队培育、先进制造能力提升、产业生态优化、开放合作深化六大攻坚行动,明确23项重点任务,加快推动大连绿色石化集群从“国内一流”迈向“世界一流”。
不久前,大连东港国际会议中心里,一场“关于未来”的大连市绿色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发展大会召开,200余家石化与精细化工企业、科研院所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代表齐聚一堂。会议期间,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纷纷与企业签订合作项目,总投资额高达270亿元,涵盖高端精细化学品、化工新材料、绿色能源等前沿领域。“到大连,共建‘世界一流’”,成为许多企业家口中反复出现的话语。
筑基固本:从“硬核底座”到“创新高原”
走进大连普湾经济区松木岛化工新材料中试基地,一栋栋三四层楼高的标准化厂房整齐排列,几家进驻企业正在安装反应釜等中试设备,“微缩版”化工厂初具雏形。
“8栋厂房中有5栋已经签约,一批中试项目先后落地。”大连普创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婉莹说。
视线转向长兴岛。洁净能源和精细化工中试基地内,大连宝捷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的新型无毒阻燃剂和医药中间体项目正在多个反应釜和管道装置内进行中试。不远处,新型二氧化碳吸收剂产品已走下生产线,产值突破7000万元大关。中试基地运行以来,已取得30余项中试放大成果,申请专利50余项,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这些变化,是大连石化从“硬核底座”向“创新高原”跃迁的缩影。
大连的底气写在数字里:5270万吨原油加工能力、1770万吨PTA产能、150万吨乙烯产能,三大化工集聚区——长兴岛、松木岛、大孤山,150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构筑起全国领先的产业骨架。2024年,石化产业产值达425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近半壁江山,规模稳居东北第一、全国第四。
但真正的跃迁不在“量”的积累,而在“质”的突破。当恒力石化产业园在长兴岛拔地而起,当“大盘绿色石化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大连已不再满足于“炼油大市”的标签。它正以“中试基地”为支点,撬动一场从“制造”到“创造”的变革。
辽宁滨海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通过“智能化工大模型2.0”模拟千万次分子反应,寻找新型催化剂的最优路径。这一系统将传统研发周期从数年压缩至数月,让“实验室样品”加速滑向量产轨道。而遍布长兴岛、松木岛的国家级中试基地,则如同一座座创新桥梁,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智绿双驱:从“材料之都”到“未来策源”
如果说“筑基”是大连的筋骨,那么“智绿双驱”便是其跃迁的灵魂。
在“双碳”大潮下,石化产业面临重塑。大连以“绿色制造体系”为底座,主动开启从“燃料型”向“材料型”的战略跃迁。过去,炼化一体化的核心是“油”;如今,大连聚焦芳烃、烯烃全产业链,向精细化工、关键材料、新兴产业配套延伸,让每一滴原油都释放最大价值。
这是一场“碳”与“智”的双向奔赴。
恒力石化加快延链补链强链,开工建设新材料科创园,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大连理工大学合作转化科创成果,以新技术、新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
中石油大连石化公司围绕“绿色低碳、创新高效、数智开放”目标,拟在长兴岛石化园区建设1000万吨/年炼油、120万吨/年乙烯及下游装置。项目实施后,可解决公司作为传统“燃料+润滑油”型企业所固有的结构性矛盾,重点生产高附加值聚烯烃和功能型新材料,让“大连造”走向国际舞台。
“智”则是这场跃迁的加速器。大连率先推出“智能化工大模型2.0”,不仅模拟复杂反应、优化工艺参数,更连接上下游企业,构建“数据驱动”的产业协作网络。
更深远的布局,在“绿能”与“未来”。
大连正依托长兴岛深水码头与东北丰富的风电、光伏、生物质材料资源,规划建设千万吨级绿氢、绿色甲醇、绿氨生产基地,打造“东北亚氢基能源中心”。大连富德金煜新能源有限公司即将在此建设全球最大的千吨级氢化镁材料生产线,“长兴岛服务好、效率高,让我们坚定了信心。”公司副总经理姚正旺说。
与此同时,大连聚焦精细化工与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升级,重点发展三大领域:专用精细化学品,主攻环保涂料、绿色助剂和特种表面活性剂;高性能新材料,发展特种尼龙、高性能工程塑料和特种树脂;战略新兴产业的配套材料,布局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领域,开发检测试剂、可降解血管支架、电子级材料、光刻胶、高纯试剂及燃料电池关键材料,推动产业链高端化、绿色化发展。
“炼油向化工转,化工向材料转,材料向中高端转。”中石油大连石化公司党委书记吴凯的话,道出了大连的雄心。它不再只是能源的供给者,更是未来材料的定义者。
从松木岛的中试车间,到长兴岛的智能工厂;从实验室的分子模拟,到绿氢基地的宏大蓝图——这座城市正以高端化为笔、绿色化为墨、智能化为纸,书写着中国石化产业的未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