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09 08:12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来源:上观新闻)
9 月 8 日下午,临港新片区金融湾内,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的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的跨境交易数据格外醒目。在这里,全球再保险交易正通过数字化平台高效流转,一笔笔跨境风险保障在此汇聚分散,生动展现着上海“十四五”期间打造国际金融中心、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坚实步伐。
点上突破:企业实践彰显创新活力
在中心 3 层的安盛环球再保险运营中心,工位前的工作人员正通过专用网络处理跨境保单。去年底,作为首家获批落户上海的外资再保险法人公司,安盛环球再保险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今年初正式开业。“选择扎根临港,看重的就是这里领先的营商环境和制度创新优势。”总经理薛菲介绍,依托登记交易中心集聚的市场主体和高效平台,公司已成功举办“非车险再保险产品路演”等专场活动,吸引了40多家机构的70多位专业人士参一同交流分享最新发展趋势和安盛解决方案。
中国人保财险再保险部/上海再保险运营中心副总经理冯啸,则向记者展示了服务国家战略的“硬实力”。作为金融央企,人保财险率先入驻登记交易中心,其再保险运营中心自2021年运营以来,累计分出保费超2550亿元。更重要的是,人保财险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上半年中国海外利益业务覆盖122个国家和地区,提供风险保障1.28万亿元,独家或首席承保多个海外重点项目,市场份额位列国内保险主体第一。
“我们还积极参与登记交易中心平台建设,带头推动数据全量登记,充分利用全量登记后的数据聚集优势,在再保行业报告、海外业务资讯数据、海外业务风险数据、交易对手资信数据画像等方面,形成数据服务产品,为市场提供高质量发展所需的行业性服务。”冯啸说。
线上延伸:数字纽带破解全球痛点
再保险,被称为“保险的保险”,是分散巨灾风险、支持实体经济、服务高水平开放的关键环节。然而,全球再保险交易长期面临凭证格式不一、手工操作易错、清算成本高昂等共性难题。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总经理助理常明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这个国家级金融基础设施的“内核”。
“我们瞄准这些痛点,定位为行业公共后台和基础设施。”常明介绍道,“十四五”期间,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指引及央地协同推动下,登记交易中心应运而生。其核心在于建设了国际再保险业务平台,打造了三条关键“线”:一是公司间信息安全传输的“数字化通道”,打破“数字烟囱”;二是公司间信息交互的“普通话转换器”,通过全国金融标准委发布的《保险行业区块链应用规范 再保险》,实现合同、账单、赔付、清结算等凭证的在线生成和双签;三是通过市场的交易行为信用评价功能通过登记交易中心交易规则重塑公开、公平、透明的再保险交易生态,着力打造一个资信透明、集中清算、履约有效的再保险示范窗口,能更好地穿透计量风险、强化信息披露,完善数据治理,提升底层资产透明度。
“效果是显著的。”常明展示数据:今年1-8月,平台累计交易保费43.92亿元,登记分出业务保费945.83亿元、分入业务保费94.91亿元。平台还解决了长期困扰行业的对账难题,如在3家日资财险公司试点中,实现了相互间再保险业务链上对账、登记、清算零差错,人力消耗减少80%以上。中国太保、中国再保等29家中外资机构已联合倡议使用该平台服务和标准。
面上拓展:制度型开放新高地
登记交易中心的蓬勃发展,是临港新片区打造特殊经济功能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中心内已集聚118家境内外注册机构(境外28家),26家中外资再保险机构入驻临港新片区,形成了“分入+分出+经纪”的完整业态。独特的“交易席位”制度吸引了英国、巴巴多斯、刚果(金)等6家境外机构设立,促进了国际国内机构间的深度交流。
这份活力背后是坚实的制度支撑。“十四五”期间,《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等一系列顶层设计为登记交易中心指明了方向。金融监管总局与上海市政府连续出台支持文件,包括今年6月发布的《关于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大力推进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上海市委深改委会议也将其作为提升国际金融中心能级的突破口。
从外资机构踊跃参与的点,到数字化平台破解全球痛点的线,再到制度型开放赋能区域经济发展的面,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正如一颗强劲跳动的“心脏”,汇聚全球承保能力,编织风险分散网络,为“十四五”中国金融业高水平开放、服务实体经济写下了生动注脚,也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提升和我国经济“稳中求进”贡献着源源不断的金融动能。
原标题:《活力中国调研行|上海国际再保险登记交易中心:解码金融开放新活力》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陆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