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09 06:13
在数字经济加速渗透、产业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下,工程管理领域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传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场景脱节、校企协同不足、数字技术应用浮于表面等问题,导致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出现结构性失衡。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历经10年探索,构建起“校企共育・场景驱动・人机交互”的实践教学新体系,为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恒星方案”。
产业变革倒逼教学革新
多方因素催生体系重构
当前,数字中国建设与智能制造行动深入推进,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工程管理行业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智能决策分析师、建筑全生命周期规划师等新兴岗位应运而生,要求从业人员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掌握数字化工具操作与智能系统应用能力。
国家教育政策层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协同育人的要求。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岛恒星科技学院敏锐捕捉到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中的突出矛盾:传统模拟教学工具难以还原企业数字化管理平台的真实逻辑,学生对“数据驱动决策”缺乏直观认知;校企合作多停留在参观层面,企业对课程设计介入有限,导致学生职业素养与企业需求存在偏差;AI、VR等技术仅用于展示,未深度融入“教—学—评”全流程。
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本校建筑工程学院聚焦工程管理类专业群,以破解教学场景、师资能力、培养规格与企业、产业、岗位需求“三脱节”为目标,开启了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性重构。
三位一体创新路径
构建实践育人新生态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通过建立“校企共育”机制、创新“场景驱动”模式、贯通“人机交互”技术,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实践教学改革闭环。
在“校企共育”机制构建中,学校依托恒星集团资源优势,由集团牵头,组织建筑工程学院与旗下6家核心企业成立“校企共育推进工作组”。通过定期联动机制整合全产业链资源,打造覆盖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实践教学链。机制打破了传统校企合作的浅层化困境,实现了企业资源与教学需求的双向互通,40%以上的实践课程由企业专家联合设计授课,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标准同步更新。
“场景驱动”模式则以项目典型业务场景为导向,重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学院整合建筑全生命周期课程知识,设计跨课程项目,将工程实际问题转化为教学任务。在实景课堂中,学生通过参与真实项目的设计、招投标、施工全流程,系统思维与协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这种模式有效弥合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之间的鸿沟。
“人机交互”技术的深度应用,成为该体系的另一亮点。学院投资建成的智能建造实训室,配备CAD、Revit、广联达等系列软件,结合VR等沉浸式工具,构建起虚拟智慧工地场景。企业工程师现场指导实操,AI助教系统提供数据支撑与风险预警,形成“教师+企业导师+AI助教”的协同教学模式,推动教学向智能协作创新方向升级。
成效显著形成示范
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经过多年实践,该教学体系的实施成效逐步显现,学生综合素质、学科竞赛成绩、就业竞争力均得到大幅提升。近3年,工程管理类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竞赛中斩获41项奖项,包括“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铜奖、山东省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大赛一等奖3项、全国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等。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较改革前提升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实践操作、团队协作等核心能力的满意度高达95%。
校企合作生态也持续优化,在巩固与恒星集团6家核心企业合作的基础上,学院新增十几家行业龙头企业。通过共建“企业导师库”、开展“预培养计划”等方式,形成“人才培养—企业服务—成果转化”的良性闭环,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实践机会,也为企业技术攻关注入了新鲜血液,仅AI助教系统的应用就为企业缩短人才培养周期、降低成本达28%。
该模式的示范效应逐步扩大,多所高校借鉴其经验,升级实践课程与平台。近3年,已有5所院校通过该模式培养的千余名毕业生活跃在建筑工程领域核心岗位,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展望未来持续升级
打造教育创新典范
展望未来,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将进一步深化教学模式创新,紧跟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术前沿,优化“人机交互”范式,开发元宇宙虚拟实训场景,引入生成式AI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推动教学过程更加智能化、精准化。
在校企合作方面,学院计划与行业头部企业及新兴科技企业共建“订单班”“现代产业学院”,让企业深度参与课程标准制定、教材编写、考核评价等环节,实现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的实时同步。同时,通过研讨会、线上平台等渠道广泛推广实践经验,为企业提供研发与培训服务,助力区域经济和行业高质量发展。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的探索实践表明,只有紧密对接产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主动拥抱数字技术,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校企共育・场景驱动・人机交互”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为工程管理类专业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更为我国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贡献了宝贵经验。
(陈立文 姜兆飞 王 萍)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