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08 14:25
8月27日,中国平安(02318.HK/601318.SH)在香港、上海举办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2025年上半年,中国平安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80.47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777.32亿元,同比增长3.7%。
业绩会上,中国平安管理层详细解读上半年成绩单。平安集团总经理兼联席首席执行官谢永林评价称,管理层对上半年业绩很满意,集团整体业绩稳健,主业增长强劲,并且持续推动创新。
2025年上半年,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的新业务价值达成223.35亿元,同比大增39.8%。质与量齐升,13个月保单继续率达96.9%,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25个月保单继续率也达到95.0%,同比上升4.1个百分点。
平安集团联席首席执行官郭晓涛解答记者对寿险业务增长的提问时指出,寿险改革的三重红利正在释放,包括多渠道策略、"产品+服务"、科技赋能的红利,都是中国平安近期业绩持续高速增长的核心驱动力。科技赋能方面,平安"AI in All"的战略价值正在显现,垂直领域的大模型带来越来越强的竞争优势。
在稳健业绩的支撑下,近期中国平安市值突破万亿。对此,平安集团副总经理兼首席财务官付欣称,这是由于"综合金融+医疗养老"的优势正逐步体现,高留存、高价值、低获客成本的优势会逐步释放,相信会有更多投资者认可平安的价值,金子可以更亮。
以下是发布会精彩实录。
记者:管理层如何评价上半年的业绩?对下半年有什么展望?
谢永林:整体来讲,管理层对今年上半年的经营业绩是满意的。我们可以用三句话来总结,第一是集团整体业绩很稳健;第二,集团的主营业务增长很强劲。第三,集团持续推动创新。
平安集团总经理兼联席首席执行官 谢永林
从稳健的经营方面来讲,我们的营业收入规模、营运利润,包括分红都保持稳定增长,我们的战略有序、稳步推进。比如综合金融的三数(个人客户数、客均持有合同数、客均营运利润)都在增长,更重要的是医疗养老的战略,赋能主业的效果越来越明显。
一方面,在持续推动创新上,我们利用科技赋能,持续推动公司经营提质增效。车险透过科技赋能,三年的运营成本下降了一个百分点。一个百分点是很难的,比如每年车险保费2000多亿,降一个点,就能带来20多亿的利润。在这背后我们通过持续创新,利用科技能力来改造我们运营流程,提高效率,提升定价能力,才会有这样的结果。
另一方面,科技为我们的主业持续创新也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所以今年上半年,从业务到我们战略执行,到持续创新,到主营业务这些方面,管理层还是比较满意的。
记者:平安寿险及健康险的新业务价值二季度同比增速高于一季度,全年能否保持上半年的增速?
郭晓涛:我们寿险及健康险的新业务价值过去两年都持续大幅增长,增长的动力来自哪里?
首先是行业趋势,在目前低利率的环境下,寿险已经进入黄金发展期,它已经成为中产阶级财富配置的一个压舱石。
在此基础上,寿险能提供三重价值:第一,财富的保值增值;第二,对于客户及其家人意外、疾病的保障;第三,我们提供的医疗、健康、养老的增值服务,这些增值服务非常契合客户在未来5~10年的需求。因为整个中国正在进入一个人口老龄化的阶段,银发经济将会成为未来一个非常有增长潜力的赛道,这是一个超过20万亿的赛道。
我们的寿险业务正是通过这三重优势来持续发展,也顺应了行业趋势。
平安集团联席首席执行官 郭晓涛
寿险在过去几年经历了"产品+渠道"的改革,现在开始释放三重改革红利,来驱动我们的业务增长。
第一层改革红利是多渠道策略。以前我们的寿险只有代理人一个渠道,现在还有银保渠道、社区金融渠道。在银保渠道里,我们有平安银行的独家渠道,还有跟其他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的合作。2025年上半年,非代理人渠道的新业务价值占比已经超过36%,有非常显著的提高,比去年增长了15个百分点。银保渠道和社区网格渠道都有超过160%的增长。
第二层改革红利是"产品+服务"的红利。现在金融行业尤其是寿险行业,逐步进入到同质化竞争的阶段,我们认为只有增值服务才能真正做出差异化来。所以我们多年前就开始做"产品+服务",也就是"保险+医疗","保险+健康","保险+养老"这样的增值服务。这些增值服务能有效驱动我们的客户买平安的寿险产品,给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持续发展的推动力。
第三层改革红利是科技赋能,AI的红利。我们过去几年持续投入非常多的资源去打造我们销售队伍的AI销售辅助工具。利用数据分析,让我们销售队伍的获客、营销、转化效率都持续提升。
三重红利加在一起,就是我们的业务在过去两年包括今年,持续高速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记者:在股价上,最近几个月的平安是金子终于发光了,公司对于接下来的分红有哪些考虑?
付欣:很认同您说的金子发光的观点。这是市场正在印证并且逐步认可平安的价值,但我们觉得这个光还可以发得更亮。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整个寿险行业处于一个黄金发展期,我们认为整个行业需求正在逐步释放,行业潜力非常大。我们"综合金融+医疗养老"的优势正在逐步的体现,我们高留存、高价值、低获客成本,这些优势会逐步释放。
同时,我们医疗养老的护城河也随着战略的深化在逐步构建。我相信现在整个平安的估值还是非常低的,会有更多的投资者认可并且会持续认可平安的价值,金子可以更亮。
平安集团副总经理兼首席财务官 付欣
关于分红,我们的分红长期和营运利润挂钩,我们上市以来分红超过4000亿元。马总经常说一句话就是,我们要做好股东的打工仔,这句话也是管理层日常工作的一个关键指引。我们整个经营能力的创造、利润价值的创造,相信这些底气能让我们持续为股东创造更好的回报和分红。
记者:今年上半年平安买了很多红利股,总体来说比较稳健,但大家都说牛市来了,公司的配置思路会不会有一些变化?
谢永林:从去年到今年,政府推出了一系列资本市场的政策,我们平安集团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的参与者,也是深受鼓舞,倍感信心。
第一,我们团队很努力,政策也让我们享受到这种红利。国家政策的效果非常明显,今年以来A股的表现大家有目共睹,成交量每天都在放量增长,信心在回来。
第二,这些政策发力很准,资本市场的表现是多方面综合因素的体现。去年到今年一系列的政策组合拳,从市场规则、产业扶持、风险化解等多方面共同发力,用系统性的思维解决了一揽子问题,夯实了资本市场的发展根基。
第三,这还是可持续的。从眼前来看,像保险资金的长周期考核、公募基金一系列的改革动作,都推动了各类中长期资金加速入市,驱动市场不断构建长期价值的理念。
平安作为耐心资本、长期资本,也会适度的加大权益的配置。我们会围绕两个重点,一是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成长板块,二是高分红的价值股。
记者:上半年公司在AI技术上有哪些创新?对于业绩、成本控制有什么帮助?
郭晓涛:平安集团一直在科技方面长期持续投入大量资源。马明哲董事长10年前在内部的会议上就强调,数字化会颠覆我们的商业模式。全面数字化转型是平安集团最重要的系统性工程之一。
我们认为AI有四个核心要素,算力、数据、算法和场景。平安在AI方面的战略是全面AI化、全面智能化,包括智能化营销,智能化服务、智能化运营、智能化管理,智能化经营,核心逻辑是"AI in All",用AI把整个的金融和医疗养老的价值链从头到尾全部做一遍。
平安在AI的优势叫"垂域优势"。在算法上,我们在底层用的是市场上最先进的大模型。在垂直领域,在核保、定价、理赔、运营、管理、医疗养老这些垂直领域,我们有自研的大模型,有海量的十大数据库。这些我们专属的数据库,加上自研的大模型,在垂直领域里面给我们带来了强大的竞争优势。
今年我们的自研大模型达到了67个,新增了14个。我们的23000个智能体在全集团广泛应用,全集团超过20%的员工正在用智能体处理日常事务。
我们也相信,在未来随着我们对AI技术的持续投入,"五智"会产生非常大的效果,对客户而言体验更好,对我们而言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时对前线的AI赋能,会让我们的销售队伍取得非常显著的成绩。
记者:此前平安的市值突破了1万亿,未来驱动平安估值提高因素有哪些?
郭晓涛:我们的估值来自于哪里?来自于我们战略的持续领先和科技的赋能。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是两个规模大、增长高、协同性高的赛道,两个赛道都超过20万亿,那么尤其是医疗养老,会成为我们进入长寿社会、银发经济的核心业务。
这两个业务产生协同性之后,再加上我们在AI领域的持续投资、持续创新,我们相信平安集团未来的驱动因素,不仅是现在的寿险+产险+银行+其他,而是真正能够实现一个客户、多个账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成为我们客户的金融和综合生活服务的提供商,用AI赋能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持续给股东带来价值的一个企业,所以相信我们的估值还有非常大的上升空间。
校对:杨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