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副业”收入近6个亿,海底捞还不想停

2025-09-08 14:03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周半仙

“副业”收入近6个亿,海底捞还不想停。火锅巨头一边守着427亿的火锅大盘,一边猛攻社区、外卖、烤肉炸鸡,甚至把早餐车开到了你家楼下。

上半年财报显示,海底捞净利润下滑13.7%,翻台率跌至3.8次/天,客流量少了近1000万人次。但它的“红石榴计划”孵化的14个新品牌狂揽5.97亿,暴增227%;外卖业务增长近60%,“下饭火锅菜”独挑大梁。

如今,它又杀进社区,在北京昌平开出首家“火锅+”社区店:早上卖1.5元的麻花,深夜变身烧烤摊,营业到凌晨3点,还要用敬老折扣圈住“银发族”。从千平大店到200㎡小店,从人均百元到1.5元早餐,海底捞的“副业狂奔”背后,是一场关乎生存的转型豪赌。

海底捞首家社区店开业:卖早餐、熟食

营业至凌晨3点

在包间店、臻选店、亲子主题店、夜宵主题店、企业店、全国首家创新概念店等创新场景陆续推出后,近期,海底捞火锅首家社区店也在北京昌平正式开业,再次吸引了行业与消费者的目光。

这家社区店选址于北京昌平线地铁口附近,周边住宅密集,居民出行便捷,据悉一公里范围内就有3万多人的常住人口。围绕居民“家门口”的消费需求,门店通过“火锅+”的产品组合模式,打破了传统火锅店的单一场景限制。

社区店既保留了海底捞的核心业务,提供多种锅底和小料服务,还新增了早餐、熟食、卤味和夜宵等系列产品。其中,早餐涵盖手作鲜包、现炸麻花、小笼包、饺子、奶皮子酸奶等;熟食以五香熏鸡肉、兔腿、酱牛肉、椒麻鸡等为主;卤味包含锅巴土豆、炸鸡块、茴香小油条等;夜宵则提供烤串,产品种类相当丰富。

这样的产品与服务设计,让门店的营业时长从早上六点延伸至凌晨三点,全面覆盖全天用餐场景。

在空间设计上,海底捞社区店面积约200㎡,采用“内区+外区”的紧凑布局,相较于以往的大店模式明显精简。

内区:整体装修风格以温馨、舒适为主,设有16个卡座,包含3个大桌与13个中小桌,适合家庭或小团体就餐。

外区:涵盖5个泡泡屋、1辆早餐车及外摆座位(外摆区共设6张桌子),外摆区可用于等餐或露天用餐,泡泡屋则相对私密,兼具包间功能。

定价方面,社区店尽显亲民属性。例如手作鲜包2.9元起,现炸麻花仅1.5元一个,高度契合社区居民对性价比的追求。

为进一步扩充客群,门店还针对“一老一小”群体推出专属福利:针对“银发客群”,开展“敬老季”活动:60-69周岁顾客凭身份证可立减20元,70-79周岁顾客凭身份证可立减30元,80周岁及以上顾客凭身份证可立减40元;同时,门店配备儿童餐、儿童座椅及玩具,充分满足家庭客群的需求。

目前该社区店处于试营业阶段,尽管美甲、大学生优惠等经典服务暂未开放,但从社交平台反馈来看,门店生意异常火爆,高峰时段排号等位常达上百桌。

海底捞副业狂奔背后

6亿增量与火锅巨头的生存焦虑

一边在主营业务上承压,另一边,海底捞似乎已经通过“副业”找到了新的增长引擎。

3月25日,海底捞发布2024年年报,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27.55亿元,同比增长3.1%;净利润47.08亿元,同比增长4.6%。海底捞的营收增速和净利润增速较2023年显著放缓,这一年,海底捞的净利润率达到11%,为上市以来最高。

核心火锅业务增长乏力,是海底捞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在业绩会上,海底捞方面表示,2025年上半年,海底捞的翻台率降至3.8次/天,2024年同期为4.2次/天。客流量方面,2025年上半年,海底捞的客流量为1.9亿人次,同比减少近1000万人次。

这意味着,海底捞正面临前有高端堵截(巴奴等)、后有平价追赶(高性价比品牌及细分品类)、自身传统增长模式承压的复杂竞争格局。

不止海底捞,整个火锅赛道都在经历“冰火两重天”。如呷哺呷哺主品牌2024年亏损约4亿元,尽管将人均消费从62.2元降至54.8元,翻台率却不升反降,全年净关73家门店;而巴奴业绩有所增长,但在消费降级的宏观背景下承受压力,增速已从2023年的47.38%放缓至2024年的9.23%。

主业增长瓶颈和外部竞争压力双重驱动的背景下,海底捞自然停不下来,只能通过多品牌、多业态、加盟模式,利用现有优势开辟第二、第三增长曲线。

2024年8月,海底捞宣布升级内部创业机制“红石榴计划”,以孵化培育新品牌。截至2025年6月30日,除海底捞火锅外,海底捞已运营包括“焰请烤肉铺子”“小嗨爱炸”等14个餐饮品牌,共计126家餐厅。此外,海底捞也在发力外卖业务、探索新业态。

2024年,海底捞子品牌及创新业务收入为4.83亿元,2025年上半年,“其他餐厅”收入达5.97亿元,同比激增227%,虽占比仍小,但已展现出强劲增长潜力;外卖业务同比增长近60%,其中,“下饭菜”外卖贡献超过55%的收入。

在此激励下,海底捞自然有信心在社区店赛道发力,这既能测试新市场、吸引新客群,又能利用其强大的供应链和管理经验,进行能力和资源的输出与变现,提升整体抗风险能力。

首先,社区店模式以其轻量化、低成本、更易复制的特点,为海底捞提供了开拓新市场的可能性,有望成为新的增长曲线。

其次,社区店探索的“火锅+”模式,与其多品牌战略内核一致,都是对现有运营能力和供应链资源的复用与价值挖掘,旨在提升整体抗风险能力。

最后,海底捞通过延长营业时间、增加高频率消费品类,试图将低频的火锅消费转变为高频的社区餐饮服务,破解这一难题。

因此,海底捞加码社区店,是其面对传统火锅赛道增长见顶、商圈大店模式逼近天花板的现实,以及多品牌业务增长亮眼的激励下所进行的一场必然的战略探索。它试图利用轻量化模型、“火锅+”多品类、全时段运营和精准客群服务,破解社区火锅“一餐生意”的魔咒,从而开辟新的增长曲线。

写在最后

从千平大店到200㎡社区小店,从百元火锅到1.5元麻花,海底捞的转型已不是试水,而是生存大考。主业净利润下滑、翻台率跌至3.8次/天、客流量流失近千万,叠加火锅赛道“前有高端堵截、后有平价追击”的竞争,其“副业狂奔”本质是“用新曲线救旧主”。

但“狂奔”易,“走稳”难,海底捞需跨过三道“生死坎”:

供应链要“柔硬兼修”:蜀海作为命脉,需从“搬运工”升级为“全能管家”,既满足社区店全时段、多品类的灵活需求,又守住品质底线;

副业要“精而不杂”:14个子品牌虽狂揽5.97亿,但“焰请烤肉”“小嗨爱炸”等跟风扩张暴露“多而不精”隐患,需避免内部抢客,聚焦协同价值;

社区要“暖而持久”:社区店本质是“熟人生意”,1.5元麻花能拉新,但留客靠的是代收快递、邻里活动、带娃热饭等日常温度。

更关键的是守住“火锅魂”,无论副业多火,服务和品质才是安身之本。消费者或许为麻花进社区店,但绝不会为“服务缩水、食材变差”的海底捞买单。

所以,海底捞的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社区店、外卖、子品牌是“试金石”,试的是供应链韧性、副业协同力、社区黏着力,更是“火锅魂”的坚守力。

参考内容:

职业餐饮网:实探海底捞首家社区店:200㎡小店,还卖早餐、熟食,能打破社区火锅店魔咒吗?

源Sight:在小区开店,海底捞盯上了带娃老年人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