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06 18:05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专题:重磅打虎!易会满落马:掌舵5年内1700家IPO,3000点20次失守
风声岛
戛然而止
9月6日,中央纪委发布消息,十四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易会满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调查。
这位曾显赫一时的中国证监会前主席,早有落马传闻,如今靴子终于落地。
在金融圈里,易会满是个传奇人物。
因工作原因,早年间,豹哥曾经和易会满有过两次接触,其能力和思路确实非一般人能及。
易会满的落马,要从2020年的秋天说起。
在2020年11月份,中国资本市场上演了一场高度戏剧性的突发事件。
当时,金融科技巨头蚂蚁集团正准备在上海科创板和香港联交所同步上市,其估值高达2.1万亿元人民币,被各界寄望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IPO。
然而就在上市前夕,风云突变。
相关监管部门紧急出台网络小额贷款新规,对蚂蚁集团的主营业务产生重大影响,上市审批被按下了“暂停键”。
11月的这个夜晚,蚂蚁集团IPO戛然而止,高达数万亿元的财富盛宴戛然收场,一时间市场哗然。
全球投资者目睹这一幕,无不震惊于中国监管层出人意料的果断出手。
在这场举世瞩目的IPO闹剧背后,当时执掌中国证监会的易会满,正处于风暴的中心。
作为资本市场的最高监管者,易会满面对的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抉择:既要维护市场稳定与投资者信心,又要响应防范金融风险的要求。
这场IPO临门急刹车,映射出易会满任内资本市场生态的复杂多变。
易会满的考验刚刚开始。
二
苍南起步
1964年12月,易会满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的一个普通家庭。
苍南地处浙南沿海,自古商业氛围浓厚,是改革开放后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市场经商的灵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少的易会满,为他日后踏上金融之路埋下了伏笔。
据熟悉他的人回忆,少年时代的易会满勤奋好学,善于数学和分析,这也为他选择财经相关专业奠定了基础。
1984年,20岁的易会满从杭州电子工业学院(今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统计学专业毕业。
此时,中国正处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初期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开始将专业银行从人民银行体系中分离出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大型国有银行纷纷独立运作。
年轻的易会满正好踩在了这一波银行业快速发展的时代节点上。
毕业后的易会满顺利进入中国人民银行杭州市分行计划处担任计划员,参与信贷计划编制工作。
但仅仅半年后,胸怀对银行业务实践的向往,易会满选择离开央行体系,投身到刚刚完成体制重组不久的中国工商银行。
1985年1月,21岁的易会满正式入职工行杭州分行,成为一名基层银行员工。
从此,他与这家后来被称为“宇宙行”的国有银行结下不解之缘,开启了一段长达34年的银行生涯。
三
从浙江到江苏
进入工行后,易会满从最基础的业务做起,兢兢业业积累经验。
在工行浙江省分行,他先后在信贷、资金计划、营业网点管理等多个岗位历练,十三年间对银行业务的方方面面都摸得极其熟稔。
凭借出色的业务能力和执行力,易会满步步高升,到1998年已经担任工行浙江省分行副行长兼营业部总经理。
在金融业竞争激烈的长三角地区,浙江工行的业务规模和创新能力长期名列前茅。这
段深扎浙江的工作经历,不仅让易会满积累了丰富的地方金融实战经验,也使他在江浙金融圈建立起早期的人脉。
2000年,易会满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他被调任工行江苏省分行,担任副行长并主持分行全面工作,不久即于当年10月扶正为江苏省分行行长、党委书记。
此时的江苏分行正深受不良贷款高企之困扰,上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的余波使不少银行背负沉重坏账。
履新伊始,易会满把“剥离坏账、压降不良”作为核心任务。
他一方面推动将不良资产打包出售给资产管理公司,减轻银行包袱;另一方面则收紧信贷审批,建立严格的风险管控制度,防止新的不良产生。
据工行内部人士回忆,在江苏任上那几年,易会满几乎每周都带队走访企业、调研基层网点,甚至亲自参与不良贷款的清收谈判,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反复磋商。
经过数年鏖战,到易会满离开江苏时,工行江苏分行的不良贷款率已大幅降至行业平均水平以下,分行利润规模跃居全国工行系统前五。
易会满也因此在工行内部赢得了“能啃硬骨头”的评价,意指敢于迎难而上,善于攻克银行经营中的硬仗。
这段扎根基层、辗转江浙的岁月,使易会满从一名金融新人淬炼成久经沙场的银行老将。
四
掌舵宇宙行
随着业绩和口碑的积累,易会满的才能引起了总行高层的注意。
2005年3月,41岁的易会满被调往北京,出任工行北京市分行行长。
这是易会满首次进入中国金融的核心圈。
北京金融业素有“首都金融圈”之称,在这里工作的银行家不仅要面对大型央企、中央部委等重量级客户,业务的复杂程度和政治敏感度都远高于地方分行。
对于易会满而言,这是一次全新的考验。
然而仅仅几个月后,易会满就再次获得提拔,被任命为工行党委委员,并继续兼任北京分行行长,正式进入工行总行管理层序列。
2008年5月,44岁的易会满升任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成为这家全球最大银行之一的高级管理者。
真正令业内瞩目的,是易会满在2013年的破格晋升。
2013年5月,工行时任行长杨凯生退休,新行长的人选在工行内部引发热议。
当时易会满虽然已是副行长,但在总行高管中资历并不算最突出,而且他本科并非科班金融出身,仅为大专学历。
出人意料的是,经过总行内部民主测评和上级部门的综合考察,易会满最终脱颖而出,被破格提拔为工行行长。
这一“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任命当时在工行内部引起不小震动。
据报道,工行内部对这次任命的评价集中在“以能力取胜”。
不少同事认为,易会满从基层摸爬滚打起来,对信贷、资管、零售等全业务链条都极为熟悉,尤其在风险管控和解决基层痛点方面的理解远超其他高管,是“最接地气的总行领导”。
这种来自一线的历练和务实的风格,为易会满赢得了员工们的拥护。
2016年5月,执掌工行16年的老董事长姜建清退休,52岁的易会满被组织任命为工行党委书记,并于当年9月正式接任工商银行董事长一职。
至此,这位在工行体系浸润30多年的“自己人”登上了宇宙行的最高领导岗位,掌舵这艘资产规模超过20万亿元的金融巨轮。
在同事眼中,易会满“聪明能干、威望颇高”,对基层业务之熟悉甚至超过了一些网点负责人。
据称他在调研时能当场指出柜员操作中的流程漏洞,在内部会议上随口报出某支行的存贷款数据。
易会满担任工行行长和董事长的五年多时间,正值中国银行业面临转型阵痛的时期。
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速、互联网金融兴起对传统银行业务形成冲击,金融监管日趋严格,银行业从过去“躺着赚钱”的黄金时代步入竞争加剧、利润摊薄的新常态。
在工行的财务报表上,这一转型期的压力清晰可见:净利润增速从2013年的两位数逐年下滑,2015年几乎降至零,虽在2016年后有所回升但已远不及往日风光。
面对业绩压力,易会满大胆推动变革以求新出路。
他在任内强调工行“三大特质”:坚持审慎稳健的经营风格、战略上不游离偏航、打造有凝聚力的团队。
可以说,易会满带领下的工行努力在传统银行光环渐退之际,逐步实现业务模式的调整与升级。
然而,正当易会满谋划着工行未来的发展蓝图时,命运却将在2019年初将他推向另一场更大的挑战。
五
刀刃向内
2019年1月中旬,一则重磅人事消息打破了资本市场的平静。
时任工商银行董事长的易会满“空降”证监会,接替因个人原因提前退休的刘士余,出任中国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
作为中国证监会第九任主席,易会满的到来引发市场极大关注,这是中国资本市场监管史上首次由大型银行掌门人直接执掌证监会。
过去证监会高层多具有券商、监管系统背景,而易会满从国有银行体系跨界而来,被视作一次体制内破格的用人尝试。
面对角色转换,易会满坦言自己是资本市场的“新兵”,从市场参与者转为监管者如履薄冰,不敢有丝毫懈怠。
易会满在证监会的五年,被公认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力度最大的一个时期。
易会满最重要的政绩,莫过于全力推动了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这一被视为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变革”的举措。
2019年7月,在易会满履新半年内,上海科创板正式开板,试点注册制,从根本上打破了此前A股发行长期实行的审核制惯例。
科创板以“信息披露为核心”重塑IPO流程,为拥有硬核科技的创新企业打开融资之门。
这一改革之举不仅响应了国家鼓励科技创新的战略需求,也为沉闷已久的股市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注册制改革的步伐随后不断加快。
2020年,深圳创业板也启动存量市场的注册制改革试点,将这一市场化发行机制由科创板推广至更广范围。
2021年,北京证券交易所的设立则为服务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新平台。
经过几年的试点探索,时机逐渐成熟。
2023年2月,证监会宣布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的制度规则,标志着注册制在全部A股市场落地生根。
这是中国资本市场二十多年来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改革之一。
易会满多次在公开场合阐释这场改革的深远意义:注册制改革是一场触及监管底层逻辑、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
在易会满的主导下,“放管结合”的注册制理念深入人心。
除了注册制,易会满任内还推动了一系列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和改革创新。
例如,新《证券法》在2020年正式实施,大幅提高了财务造假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强化了投资者保护,为注册制保驾护航。
又如,易会满倡导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坚决将空壳僵尸企业清退出市场,让优胜劣汰成为常态。
在易会满任内,沪深交易所接连推出深化改革措施,A股市场迎来了上市公司数量和融资规模的迅速增长。
证监会数据显示,仅2019年至2023年期间,A股市场发行新股数量超过1800家,IPO总融资金额超过2万亿元,为大批企业提供了直接融资血液。
科创板和创业板在短短数年内累计上市企业超千家,融资额逾万亿元。
可以说,易会满为中国资本市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改革印记,“注册制改革的推动者”成为他身上最鲜明的标签之一。
六
争议与风波
大刀阔斧的改革背后,易会满治下的资本市场也历经了剧烈的牛熊转换和诸多风波考验。
从指数表现来看,上证综指在易会满上任初期曾一度走高。
2019年至2021年初,A股出现了一轮结构性牛市行情,上证指数从2600点附近一路升至3731点的高位。
然而好景不长,自2021年下半年起,国内外复杂形势叠加市场自身消化压力,A股转入持续震荡下行通道。
到2024年2月易会满卸任时,上证综指收报2879点,较五年前仅累计上涨不到9%。
这个成绩虽勉强跑赢通胀,但远未达到投资者对“慢牛长牛”的预期,更谈不上资本市场的繁荣景象。
股市长期低迷,使易会满面临相当的舆论压力。
外界开始质疑,大量新股发行是否在分流市场存量资金、拖累股指表现;注册制加速推进的同时,市场生态是否还未能匹配相应的成熟度,导致一系列乱象。
一些舆论将股市疲软归咎于监管层“重融资、轻回报”,认为监管部门一味扩容上市公司而忽视了二级市场投资者利益,由此对易会满的改革路线提出批评。
这些声音为这场改革增添了争议的色彩。
除了市场涨跌,本届监管层还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面对互联网巨头和各路资本,易会满一方面支持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科技企业融资发展,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防范资本野蛮生长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
这种平衡之难,从蚂蚁上市风波中可见一斑。
易会满也因此被市场冠以“改革者”与“维稳者”的双重形象。
然而,对于股民而言,更直观的感受或许是账户盈亏的冷暖。
因此,无论改革初衷多么深远,要让投资者买账并不容易。
值得一提的是,易会满在任期间曾多次强调监管机构内部的廉政建设和行业廉洁从业的重要性。
他要求证监会系统始终保持对腐败行为“零容忍”的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利用审批监管权谋取私利的行为,对“围猎”资本市场的内幕交易、利益输送等违法违纪现象坚决查处。
但令人唏嘘的是,就在易会满主政后期乃至卸任之后,证券监管系统曝出多起腐败案件。
证监会多位官员先后被查,包括时任副主席王建军、纪检组长王会民、发行部副主任李筱强等人。
而他的前任刘士余在卸任数月后亦因违纪违法问题主动投案。
更大的反讽还在后头,当时恐怕没有多少人会料到,这位改革先锋本人也将难逃被调查的命运。
七
落幕与余波
2024年2月,在证监会主席任上满五年的易会满突然卸任,由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出身的金融官员吴清接替其职务。
此时A股刚经历了一轮长达三年的持续下跌行情,上证指数勉强在2800点上下企稳,市场人气低迷。
易会满的去职原因引人遐想,要知道,此时的易会满尚未到达正部级干部65岁的法定退休年龄。
这种略显突然的人事变动引发了市场诸多揣测。
一方面,有观点认为股市长期“跌跌不休”使监管层承受了巨大压力,高层希望通过换帅来提振信心。
另一方面,更敏锐的观察者注意到,按照惯例正部级金融官员卸任往往会有后续安排,而易会满卸任后既未调任他职,也未进入国务院金融委等协调机构,而是罕见地淡出公众视野。
这种非常规的“留白”引发了关于其仕途前景的种种猜测和不安。
直到四个月后的2024年6月,官方才宣布易会满出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的驻会副主任。
这一安排并未打消外界的疑虑,接下来的一年多里,有关易会满被调查的传闻在金融圈不胫而走,从私下议论到坊间传闻时有浮现。
然而由于一直未有官方定论,这些传言始终停留在猜测阶段。
2025年9月,终于尘埃落定。
在9月6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发布公告,证实易会满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消息一出,市场一片哗然。
悬在资本市场上空许久的靴子终于落地,却是以如此令人错愕的方式。
曾几何时,易会满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掌舵者意气风发地推进改革,而如今他以“落马官员”的身份重新回到公众视线,让不少人唏嘘不已。
据悉,本次调查重点可能涉及他在工行任职期间的腐败问题,以及在证监会任内其亲属是否获取不当利益等方面。
短短一年多时间,中国证券监管最高层先后两任主席相继被查,这在证监会历史上前所未有,也将中国金融反腐推向了新的高潮。
易会满的沉浮人生,映射出改革时代中国金融体制的波澜壮阔。
易会满推动的注册制等制度变革深刻影响了中国资本市场的走向,但与此同时,易会满本人最终卷入反腐风暴,又为这段职业生涯平添了几分悲剧色彩。
随着调查的深入,易会满案的更多细节或将浮出水面。
但这场关于权力、市场与改革的长篇叙事,远未到画下句点的时候。
文章来源于红豹事务所,作者豹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