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05 17:26
转自:新华财经
在全球航运业版图中,港口船舶准点入港、高效周转一直是行业难题。作为货物吞吐量连续16年居全球首位的超级大港,宁波舟山港打破“先到先靠”的传统桎梏,实现船舶有序入港的突破,藏于“集装箱海运准点降本”计划中。这一跨部门、跨港口协同的方案,正为全球港口供应链效率提升提供可借鉴的“中国方案”。
协同之困:信息壁垒与资源浪费
宁波舟山港地处我国沿海南北航运与长江航运交汇点,紧邻太平洋主航道,既是中国主要港口,更是国际枢纽海港。独特的地理禀赋使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节点”,也意味着更高的运营效率需求。
然而,航运“全速前进、先到先靠”的默认规则,让这座超级大港陷入“高速航行后低效等待”的困境:船舶为尽早入港加速航行,抵达后却常因泊位紧张长时间等待,造成人力、燃油、锚地资源的大量浪费,还拉长了航线周转周期。
“港口间生产信息不流通、海运风险客观存在,导致海运领域难以形成类似高铁的精准班轮船期。”浙江海事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港口与航运公司、海事与港航企业、陆域物流与海域物流之间缺乏整体的信息互通机制。各港口基本上是按照“多中心、多节点”模式进行运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上物流效率的提升。
以青岛港与宁波舟山港为例,过去两港间无船舶计划互通渠道,宁波的海事、港方需等到船舶驶离青岛后,才能从船公司获取航行信息。这种“各自为战”的模式,使得船舶计划变动时各方无法提前预判。“没有全国‘一盘棋’的统筹,没有港口与航运企业的深度互融,物流成本难降、效率难升。”业内人士坦言。
破局之道:跨部门跨港口织就“一张表”
为破解宁波舟山港港大、船密、货多的困局,浙江省强港办会同省级相关部门、中央驻浙口岸单位大力推进世界一流强港改革,努力实现船舶海上交管“一体调度”、进口货物转关“一步直达”、边检入境查验“一次办妥”、外籍船员换班“一票畅行”、国际船舶通关“一表申报”。
2023年底,浙江海事局在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的大力支持下,以宁波舟山港为依托,联动国内主要的干线集装箱港口,会同浙江省海港集团搭建信息化平台,启动“集装箱海运准点降本”计划,通过联通全国沿海主要枢纽港之间的作业信息,提前制定发布船舶进出港计划,方便船方按班期准时进港靠泊。
计划落地的关键在于“信息打通”。浙江海事局以宁波舟山港与青岛港为试点,打通两港的港口、航运、海事数据链路,逐步建立干线集装箱船舶班期表,最终编制出精确到分钟的进出港“一张表”。
“以青岛至宁波的集装箱班轮航线为例,船舶在青岛靠泊时,宁波的进港计划已精准预排,比原先提前2天。”浙江海事局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这让航运企业能提前规划航行路线,缩短集装箱在码头堆放时间,推动货物“快进快出”。
为串联分散的港口节点,浙江海事部门在智慧海事系统和海事通App上打造了准点降本的数据交互平台,通过串联港口船期表构建数据交互桥梁,消除信息孤岛,确保船期数据的即时共享。
宁波舟山港调度中心副主任连胜补充道:“我们还建立了多方协同机制——港口、航运公司与海事部门共同组建准点降本专班,定期沟通船舶运行情况与后续计划;同时推进数据互通,港口的靠泊计划、船公司的班期表、海事的进出港计划实时共享,让整个运输链‘看得见、算得准、调得灵’。”
成效显著:降本减碳与服务升级双赢
“集装箱海运准点降本”计划的成效,最先体现在企业的“成本账”“效益账”上。宁波远洋是首批参与计划的航运企业,其集箱部船长张俊磊算了笔账:“航运公司燃油成本占总成本的80%。加入计划后,近洋线累计减少燃油消耗2997吨,内支线节省燃油成本91520美元。”
“对班轮公司而言,航线稳定、船期精准就是对广大企业最优的服务。”张俊磊说,宁波远洋日本线全面参与计划后,船舶准班率大幅提高,用户反馈与市场口碑稳步提升,订舱量随之增长,“这对我们提升市场占有率起到了积极作用”。
宁波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调度部经理李桂香同样感触颇深,她介绍,2024年1-7 月,依托准点降本计划,其欧洲三线干线直靠率达71%,平均待港时间缩至5.7小时,从上一港至宁波段共节约燃油约185吨,“即便遇到不良天气,待港时间也比以前短很多”。
数据显示,目前,宁波舟山港、青岛港、上海港、深圳港、天津港等国内11个集装箱枢纽港口,14家航运公司共计445艘船舶加入“准点降本”行列,累计为参与计划的船舶节省待港时间达1.7万余小时,节省燃油4.8万余吨,减少碳排放15.6万吨。8月22日,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MPA)到访浙江省海港集团,专题学习交流“准点降本”项目先进经验,双方就该项目如何优化船舶交通组织、加强信息共享与协同、推行班期优先作业模式等具体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
下一步,浙江省强港办、浙江海事局将会同国内外港口和航运公司拓展实施准点降本计划,加大在国际上的广泛推进,积极推动新加坡等东南亚的主要集装箱港口加入,为世界海运贸易的繁荣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汪汇)
编辑:穆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