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05 17:43
一、肿瘤治疗领域创新药行业发展背景及应用
近年来,全球肿瘤治疗市场呈现扩张趋势,世界范围内肿瘤发病率持续上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2022年肿瘤新发病人数1988万例,相较于2013年的新发1490万例显著增加。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025年全球新发肿瘤病例达到3528万例。与此同时,我国2022年肿瘤新发病例数482万例,居全球首位。根据其生物学行为特征可分为良性肿瘤、恶性肿瘤以及交界性肿瘤,其中恶性肿瘤由于其预后差、治疗费用高昂,成为世界医学上亟待攻克的难题。根据Frost&Sullivent分析报告,全球癌症新发病例从2019年的1852万例增长至2023年的2078万例,其中中国新发病患者的复合年增长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到2030年新发患者病例数预计达到581万人,占全球癌症新发患者数的24.2%。2022年全球发病率前五的癌症分别是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及胃癌,中国发病率前五的癌症为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肝癌及胃癌。肿瘤疾病治疗负担的加重,对于国家医疗保障体系和医疗水平都提出了考验。
WHO Cancer Today
随着医学技术的,癌症的治疗方法从过去的手术、放疗、化疗到目前的创新药疗法--靶向治疗和免疫疗法,从过去治疗方法的“地毯式轰炸”所带来的严重副作用到低副作用的精准定位靶向治疗以及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清除癌细胞,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生存期明显延长,创新药为肿瘤患者和家属带来了希望。
推动肿瘤治疗市场发展的核心动力存在多重因素叠加,其中原因之一是世界范围的人口老龄化加剧(尤其是中高收入水平国家)导致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上升。根据世界银行数据,65岁作为衡量老龄化程度的常用指标,1960年全球65岁以上(含65岁)人口占比5%;2002年这一数据超过7%,进入轻度老龄化阶段;而到了2023年,世界老龄化比例达到10%。根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预测,2040年全球老龄化程度将达到14.3%,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肿瘤本质上是一种与年龄高度相关的疾病,随着细胞分裂和复制的次数增多,基因异常复制的机会累计大大增加。与此同时,随着年龄增加人体自身免疫功能逐渐减弱,清除异常细胞的能力降低,肿瘤(癌症)患病风险大大增加。
环境污染(包括水资源污染、空气污染以及土壤污染等)增加了人类罹患各类肿瘤疾病的风险。现代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吸烟、饮酒及不规律作息等)也是导致肿瘤高发的原因之一。
此外,肿瘤筛查技术的进步以及肿瘤疾病筛查意识的普遍提升使得肿瘤在更早期阶段被识别,这也是肿瘤发病率数据上升的原因之一,但这种原因更多直接关系着肿瘤在发病初期阶段的识别率增加,反映了医疗技术的进步,对于肿瘤发病率的增加不具有解释意义。
二、肿瘤创新药重点细分领域
常见的治疗肿瘤的创新药疗法包括靶向治疗药物、免疫治疗药物、细胞与基因疗法以及联合疗法。
(一)靶向治疗药物
靶向治疗通常指针对肿瘤细胞采用特定的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的干扰或抑制剂,在尽量减少对正常人体细胞攻击前提下,减缓或阻断肿瘤生长因素,破坏肿瘤细胞的生存条件,从而实现消灭患者体内肿瘤细胞的目的。靶向药物相较于传统化疗药物具有更高的靶向性和较低的全身毒性,但仍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常见副作用包括胃肠道反应(恶心、腹泻、呕吐等)、皮肤反应、心血管系统受损及其他器官特异性副作用等。同时存在适用范围局限、耐药现象普遍、耐药机制复杂、研发难度大成本高、无法完全治愈等问题。最常见的肿瘤靶向疗法包括小分子靶向疗法和抗体靶向疗法。
a)小分子靶向药物
小分子靶向药物是指分子量小于1000Da,能穿透细胞膜并作用于细胞内部分子靶点的药物。这类药物通过干预特定的分子机制,实现高效治疗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害。小分子靶向疗法可分为两类,多激酶抑制剂和选择性激酶抑制剂。小分子靶向药物的研发开始于多激酶抑制剂,并逐渐转向选择性激酶抑制剂。
b)抗体药物偶联物(ADC)
Protein Cell. 2018 Jan;9(1):33-46
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 -Drug Conjugate 简称ADC),主要由抗体、连接子和小分子细胞毒素构成,将抗体和细胞毒性药物结合,利用抗体的靶向能力将毒素精准投送至肿瘤细胞,实现肿瘤细胞针对性破坏。
ADC药物的常见副作用通常来自于其三个组成部分抗体、连接子和细胞毒素,细胞相关毒性包括血液毒性、肝毒性、胃肠道毒性、神经毒性、眼毒性以及间质性肺病等,以上毒性可能使患者相应器官受损,从而导致不能长期给药。不同药物的副作用有所差异,部分药物通过改进技术减轻毒性带来的副反应,如ATTC(Antibody Targeted Therapeutic Conjugate),通过显著降低毒性,增强药物的耐受性并提升长期使用的可行性。另外,ADC药物同样存在耐药性导致病情复发或进展以及肿瘤的异质性导致疗效个体差异的局限。
(二)免疫治疗药物
与靶向治疗针对肿瘤细胞直接使用特定的干扰抑制剂不同,免疫治疗不直接对肿瘤细胞发起攻击,而是通过激发人体免疫反应的方法识别和消灭肿瘤细胞。免疫治疗可以通过精准识别和控制肿瘤细胞,并且不会对正常细胞进行过多攻击。而这种免疫反应存在记忆性,在治疗结束后仍保留对该异常细胞的持续监控,有效降低复发的可能性。
a)PD-1/PD-L1抑制剂
PD-1/PD-L1抑制剂通过阻断T淋巴细胞表面的PD-1蛋白与肿瘤细胞表面配体PD-L1蛋白的识别与结合,恢复T细胞免疫活性,实现激活免疫反应清除肿瘤细胞的作用。其中PD-1抑制剂和PD-L1抑制剂的区别是PD-1阻断了PD-1与PD-L1、PD-L2的通路,恢复免疫活性的同时,可能影响免疫整体反应。而PD-L1抑制剂有选择地阻断PD-1与PD-L1通路减少对PD-L2的影响,降低了免疫反应不良适应症的发生。适用范围方面,PD-1抑制剂广泛适用于多种肿瘤治疗领域,PD-L1抑制剂则适用于肺癌、乳腺癌及PD-L1高表达患者病症。
b)双特异性抗体疗法
双特异性抗体(简称双抗)疗法,在单特异性抗体针对免疫靶点有效控制的基础上,针对抗血管生成靶点采用阻断抑制剂,抑制肿瘤细胞内血管的生成,从而实现抑制患者体内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实现免疫抑制和抗血管生成的双重作用。
(三)细胞与基因疗法
细胞和基因疗法将可以生成特定识别蛋白的基因导入患者T细胞,通过培养后回输的方式重新植入患者体内,利用“增强”后的T细胞实现对肿瘤细胞的清除作用。这种疗法对于难于治疗并且容易复发的血液类和淋巴类肿瘤疾病反馈明显。这种疗法同样存在局限,其中包括技术较复杂、靶点识别失效、治疗成本较高及容易导致的严重副作用等。
(四)联合疗法
联合疗法通过搭配使用多种抗肿瘤药物(疗法),包括综合使用靶向疗法、免疫疗法、化疗及细胞基因疗法等治疗手段中的一种或多种,有针对性清除肿瘤细胞的同时平衡多种疗法的优势,相较于单一治疗药物(疗法)有效提升治疗肿瘤治疗反馈的同时减轻副作用带来的影响。
三、创新药代表企业典型案例
我国庞大的肿瘤治疗市场为创新药的研发和临床试验提供了充足土壤,加上对创新药研发的政策性支持使得更多肿瘤创新药加速获批上市,创新药在肿瘤治疗领域具备明显优势。同时,肿瘤创新药领域作为我国目前在世界肿瘤治疗领域具备相对亮眼表现的存在,也为创新药出海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一)百济神州
2025年8月,百济神州与Royalty Pharmacy签订《特许权使用费购买协议》转让其产品特许权使用费的相关部分权力,获首付款8.85亿美元。其中针对免疫检查点PD-1抑制剂创新药百泽安(替雷利珠单抗),一款针对免疫检查点受体 PD-1 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根据公司2025年半年报数据,该款药物已在中国获批用于多项适应症,其中包括往接受铂类药物化疗后进展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 NSCLC 患者的二线或三线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NPC)患者的一线治疗以及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肝细胞癌(HCC)患者的一线治疗等13项适应症,并在全球47个地区市场获得批准上市。百泽安2025年上半年度销售额总计26.43亿元,同比增长20.6%,百泽安销售额的增长主要得益于该产品在中国地区获批新适应症纳入医保带来的新增患者需求。
(二)贝达药业
贝达药业2025年上半年营收17.31亿元,同比增长15.37%。公司核心业务稳健增长,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4.98亿元,同比增长13.10%。公司采用License-in和License-out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创新药出海的同时引入海外先进技术。公司自主研发了多款肿瘤治疗领域的创新药,已批准适应症包括肺癌、结直肠癌、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或原发性腹膜癌、宫颈癌、肾癌、胃癌及乳腺癌等。贝达药业研发的小分子靶向药盐酸埃克替尼(凯美纳),国内首个自主原研的小分子口服EGFR-TKI肺癌靶向药物,用于早期肺癌术后辅助治疗。凯美纳从2011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相继三种肿瘤适应症获批上市。根据公司2025年上半年报告数据,截至目前该款药物已开展100多项临床研究,发表269篇SCI论文。2011年起获批多个适应症上市,连续多年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世界肺癌大会(WCLC)、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等国际学术会议上展示。2024年12月,盐酸埃克替尼获得FDA批准申报上市,成为第一个由中国主导在全球上市的肺癌小分子靶向创新药。目前盐酸埃克替尼为《国家医保目录》协议期内谈判药物。2025年上半年凯美纳和贝美纳(公司另外一款肿瘤创新药)合计销售额占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成为公司核心业务收入。其一线、二线及术后辅助适应症全线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三)恒瑞医药
恒瑞医药2025年上半年年报显示,其创新药销售收入75.7亿元,同比增长14.49%。2025年上半年对外授权许可首付款收入2.75亿美元,创新药对外许可成为公司常态化业务。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以HER2为靶点的ADC药物瑞康曲妥珠单抗(SHR-A1811),可通过与HER2表达的肿瘤细胞结合并内吞,在肿瘤细胞内通过蛋白酶剪切释放毒素从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试验中不良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白细胞计数降低以及间质性肺病等。瑞康曲妥珠单抗临床Ⅱ期研究成果发表在《肿瘤年鉴》。2025年5月在国内获批上市用于适应症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依据公司2025年8月公告信息,该款ADC创新药已获得美国FDA孤儿药资格认定,目前已有9项适应症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
四、挑战及风险应对
(一)新药研发上市风险
创新药研发存在研发周期长、研发投入大的特点,从靶点研究到临床试验,从临床试验到获批上市成功率低,在此期间的任何决策失误和技术偏差都会容易导致创新药研发失败。随着新药审批相关政策不断推出,新药评审标准不断提高,同质化竞争愈发激烈,新药的研发速度直接影响其市场地位。针对新药研发上市风险,企业可以通过合理布局研发管线,强化研发项目管控,动态调整研发策略,及时应对研发过程中风险问题。有效结合全球新药研发企业的研发资源,健全研发体系,降低新药研发风险。
(二)财务和运营风险
由于前期研发投入偏高,部分新药研发企业目前尚处于亏损状态,运营资金来源主要依赖外部融资。资金不足无法覆盖公司运营支出,容易导致研发项目推迟或取消,在研产品商业化进程受阻。资金紧张可能导致公司员工薪资的支付受到影响,导致公司核心人才流失。影响新药研发进度和公司管理效率。公司可以通过合理控制研发成本,平衡短期盈利和长期资金投入,改善公司财务状况,尽早实现利润扭亏为盈。
(本文仅代表个人看法,欢迎批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