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05 16:13
(来源:快消前瞻)
在线旅游巨头携程集团在交出一份亮丽财报、迎来业绩丰收的当下,公司的创始团队却在资本市场上频频抛售股票套现:先有董事局主席梁建章拟出售100万股ADS(美国存托股份),价值约737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5.27亿元);后有联合创始人、总裁范敏计划减持7万股ADS,价值约454万美元(约3242万元)。
这一“业绩向好、高管套现”的反差现象立刻引发市场热议。不仅如此,携程近期还宣布了一项高达50亿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与高管减持动作几乎同步发生。
这背后究竟释放出怎样的信号?在线旅游行业的未来走势是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隐忧?
高管密集减持套现,市场众说纷纭
根据携程公告,携程联合创始人梁建章和范敏近期接连披露减持计划,引发投资者关注。
携程9月初向美国SEC提交的文件,梁建章计划出售100万股ADS,价值7375万美元,按当前股价计算约可套现5.27亿元人民币。
梁建章减持携程股权
携程联合创始人、总裁范敏也递交文件,计划出售7万股ADS,价值454.44万美元(约3242万元人民币)。
范敏减持携程股权
事实上,这并非范敏首次减持,范敏在2025年5月27日已经减持了7万股,套现427.42万美元(约3057万元)。这意味着,范敏2025年以来,累计要套现6200万元。
更大的套现还来自早期战略股东。根据公告,从2023年下半年起,携程第一大股东百度多次大手笔减持股份:2023年6月中旬,百度连续两日减持携程股票,套现金额分别约2.998亿美元和1.732亿美元;2023年9月和12月,百度又分别减持约1.586亿美元和0.8086亿美元。
与此同时,全球知名投资公司Prosus(南非报业旗下)也于2024年夏天清仓了所持携程全部股票——通过多笔交易卖出至少3000万股,套现约16亿美元。
Prosus官网此前公布的持股信息
如此密集的减持行为自然在资本市场上激起波澜。此举也难免引发投资者对公司前景的多重解读和担忧:业绩增长是否已见顶?旅游行业的“报复性反弹”高潮过后会否趋于放缓?种种猜测在市场上甚嚣尘上。
有意思的是,携程一边减持一边回购。根据公告,8月27日,携程董事会批准了一项新的股份回购计划,授权公司在未来回购总额不超过50亿美元的股票或ADS。这一金额占公司当前市值的逾10%,堪称大手笔。在此之前,根据公司公告,携程已根据2025年2月批准的上一轮回购计划累计购回约700万股ADS,耗资约4亿美元。
换言之,高管和股东在场内减持套现的同时,上市公司则动用真金白银在场外回购股份。减持与回购并行上演,这种矛盾的操作耐人寻味:一方面,公司回购往往被解读为管理层对内在价值有信心,认为当前股价被低估;另一方面,高管减持则通常被视为对未来股价缺乏更高预期或出于其他考虑。
对此,有分析称携程回购股份或意在抵消大股东减持带来的抛压,稳定市场预期,同时优化资本结构、提升每股收益不过,无论动机如何,这种“左手回购、右手减持”的现象都折射出携程股权结构正发生微妙变化。
根据携程2024年年报公告的主要股东及高管持股比例,可以看到,公司核心管理层合计持股约5955.9万股,占总股本8.5%;其中梁建章个人持股3647.1万股,持股比例5.3%,较此前5%略有提升;CEO孙洁持股1,420.1万股,持股2.1%;范敏因多次减持,持股比例已不足1%。
与之相比,机构股东方面的变化更加显著:原第一大股东百度持股降至4595.3万股,持股比例从9.4%大幅下滑至7.0%,但目前仍保持最大单一股东地位。根据财联社和雷达财经,百度持股比例的下降,一部分原因正是持续抛售所致,也有部分原因在于携程近年发行新股使其持股被动稀释。紧随其后,Capital World Investors持股4045.5万股,占比6.2%,略有降低。值得关注的是,全球资产管理巨头贝莱德(BlackRock)新晋跻身主要股东之列,持股3481万股,持股比例5.3%,与梁建章并列。
据携程2024年年报披露的信息,2022年至2025年初,梁建章曾多次增持公司股票,使其持股从5.0%增至5.3%。然而,在上市20年后,携程已不再由任何单一大股东掌控;公司治理进入“后百度时代”,股权更加多元化。这种股东结构的演变,或将对携程未来的战略决策产生影响。
携程Q2营收同比增长16%
跨境与入境预订同比翻倍以上
8月27日,携程集团发布截至2025年上半年及第二季度的财报。财报显示,携程2025年上半年营收为287亿元(约40亿美元),经营利润为76.65亿元(约10.7亿美元),净利为91.94亿元(约12.83亿美元)。
其中,携程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为148.64亿元(约20.75亿美元),净利为48.8亿元(约6.81亿美元)。
根据2025年第二季度数据,分业务来看,携程住宿预订收入62亿元,同比增长21%,在各板块中增速最快,得益于国内外酒店需求两旺;交通票务收入54亿元,同比增长11%,机票和火车票预订量稳定增长;旅游度假业务收入11亿元,同比增长5%,随着跟团游、定制游的逐步恢复保持平稳提升;商旅管理业务收入6.92亿元,同比增长9%,企业差旅市场也出现改善。
海外旅行方面,第二季度,携程国际OTA平台机票预订量同比激增超过60%,入境游预订量同比暴增逾100%(翻倍以上),中国出境方向的酒店和机票预订量已全面超越2019年同期水平的120%。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入境游客人次同比增长30%,其中免签地区游客占比超七成。携程平台上,上半年入境游预订量同比增长超过100%,主要由韩国和东南亚等最大客源地的强劲需求驱动。
业绩会上,梁建章将旅游业复苏形容为“促进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关键引擎”,并强调携程将继续优先投入创新研发、合作伙伴关系拓展及入境旅游扩张等战略领域,以巩固其“一站式全球旅行服务提供商”的领先地位。携程CEO孙洁指出,入境游、海外业务和新兴客群(如年轻人和银发族)正成为公司新的增长极,未来将与行业伙伴协同,用数字化和创新为全球旅游市场复苏赋能。
然而,在亮眼业绩背后也有值得警惕的信号。携程2025年第二季度16%的营收增速较上一季度近30%的高增长已有所放缓。随着国内旅游需求逐步回归常态,公司未来要维持高速增长将更加依赖新的动能。
财报也显示,境外游业务增长显著高于国内,本地游市场趋于平稳。这意味着,在中国国内市场基本恢复饱和的情况下,携程亟需在国际化上取得更大突破,将增长引擎由国内扩展到全球市场。同时,盈利质量方面值得关注:虽然净利润同比大幅提升,但这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去年基数较低和一次性收益等因素,扣除汇兑和投资公允价值变动后,携程第二季度经调整净利润约50亿元,同比几乎持平。未来随着公司加大投入,利润率走势仍需持续观察。
行业格局与品牌隐忧:竞争加剧下的携程
携程高管减持套现所引发的市场猜测,背后映射的是对在线旅游行业未来走势的担忧。在行业全面复苏的当下,新的竞争态势和消费者口碑问题正在浮出水面,这些都可能成为携程长期发展道路上的隐忧。
首先,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新兴玩家不断涌现。
在线旅游领域曾长期是“携程系”的天下:携程通过投资并购整合了去哪儿、艺龙等公司,形成了以携程、同程旅行(同程艺龙)为主的双寡头格局。
但近几年,市场格局正在发生变化。腾讯系的同程旅行在下沉市场发力,取得不俗增长:根据财报,2025年上半年同程旅行营收90.5亿元,同比增长11.5%,经调整净利润15.6亿元,增幅达28.6%。
同程旅行超过87%的用户来自非一线城市,得益于下沉市场大众旅游需求的爆发,其住宿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8.8%,交通票务收入增长11.6%,线上度假等其他收入增长24.1%。作为携程在国内的主要竞品,同程旅行走“大众旅游+低线市场”路线,与携程“全品类+高星酒店+海外布局”的战略形成差异化竞争。
事实上,如今国内OTA 已从“携程VS同程”走向生态群战:美团、飞猪、京东、抖音各凭流量与场景切入,正侧翼蚕食携程在酒店与度假两大基本盘的份额与话语权。
依托“吃住行游购娱”的本地生活闭环,过去一年,美团“住宿+餐饮”界间夜需求+87%,“住宿+玩乐”+99%,“住宿+机票”+36%。美团旅行调研数据显示,96%的铂金及以上会员有酒店需求,“95后黑钻”中该需求占比98%+,成为高星酒店的增量客群——这直接冲击携程在高星、高客单上的传统优势。
飞猪则与淘宝深度打通,电商流量直灌酒旅。不久前,阿里把飞猪并入中国电商事业群,8月6日,淘宝在App顶部新增“飞猪”入口,与“闪购”“国补”等核心业务并列,尝试借助淘宝的庞大流量为酒旅业务引流。电商流量无缝分发到酒旅;组织与入口双重调整,显著压缩携程在自由行、机票等场景的引流优势。
2024年6月,京东发布《致全体酒店经营者的一封公开信》,宣布“最高三年免佣金”政策,直接瞄准携程的核心利润来源。其声称拥有8亿+高消费力用户与30000+大企业、800万+中小企业客户,客群与四星以上酒店高度重叠,并被曝以3倍薪资从飞猪/携程/同程挖才——对携程的商旅与高端酒店两端形成差异化压力。携程回应“错位竞争、重心全球化”,但短期议价与供给侧稳定性面临考验。
抖音以“内容种草 + 直连预订”重塑用户决策:2023年酒旅动销商家数近7 倍、支付GMV300 倍+;《2024抖音生活服务这一年》显示,2024年生活服务交易额+81%、覆盖610万+门店;并联手头部酒店集团推出“6 折起”订房与巨额补贴,借直播、矩阵号、达人探店迅速做大低成本获客与即时转化。
可以预见,在线旅游行业正从“双雄争霸”走向“群雄逐鹿”:携程虽仍牢握OTA龙头宝座,但面临的竞品远比以往更多元化。正如有业内人士所言,“价格战只会让行业陷入内卷”——携程总裁范敏曾公开表示不会轻启价格战,以免重演当年OTA补贴大战的恶性循环。但在流量为王的互联网时代,新平台的崛起往往意味着用户预订习惯变化,携程须防范自身流量被分流和用户黏性下降的风险。
业绩高歌猛进的另一面,是携程正在经历一场信任风波。部分商家和消费者对平台一些隐秘操作的质疑声日益高涨,集中指向默认捆绑、自动调价、数据隐私等问题。
今年7月,一则关于携程“调价助手”的新闻登上舆论热搜:,郑州多家酒店商户集体向市监部门举报,称携程平台未经授权擅自修改其上线客房价格,罪魁祸首直指后台的“调价助手”功能。商户反映,携程强制接入这一工具,未经酒店同意就自动多次下调房价,且即便手动关闭后系统仍会频繁“自启”,严重干扰了酒店正常定价和利润规划。
对此,郑州市监局对此高度重视,当日即立案调查并赴现场取证。携程方面解释该功能旨在帮助酒店动态响应市场行情,并声称商户可申请关闭,但许多酒店主抱怨关闭流程繁琐且难以彻底生效,只能被动接受平台价格策略。“酒店跌倒,OTA吃饱”成为商家无奈的写照,有酒店经营者直言这无异于一种隐形勒索:“想关关不了,还得靠平台引流”。一些酒店甚至被迫把损失转嫁消费者——在携程上标价低于实际,到店另收差价,引发游客不满。
法律界人士指出,若携程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通过“最低价”策略挤压商户利润、排挤竞争对手,已涉嫌违反《反垄断法》。监管部门也强调,“调价助手”导致用户预订价与实际入住价不符,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详情可见快消前瞻此前报道(携程遭贵州省约谈,“调价助手”争议叠加投诉高发,OTA格局暗流涌动)。
消费端亦被指存在默认勾选增值服务/机票券包等“隐性收费”。2025 年上半年,根据消费保平台数据统计的携程跟团游相关投诉有1892件、解决率仅仅只有约41.5%,主要集中在退款纠纷、行程不符、强制购物等。此外,“携程金融”因个人信息合规问题此前被网安部门通报,黑猫投诉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超1.6万条涉及高利率、强势催收等,业内认为上述争议正在侵蚀平台口碑与信任基础。
携程如今正处于一个微妙的十字路口:一方面,放眼宏观环境,2025年的旅游行业正处在全面回暖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官方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居民出游人次达32.85亿,同比增长20.6%,已超过疫情前同期水平;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3.15万亿元,同比增长15.2%。
旅游消费正从“数量回补”走向“品质升级”。下沉市场的旅游潜力正在加速释放:2025年上半年农村居民出游人次同比大增30.6%,高于城镇居民的17.5%。大众旅游时代来临,用户对个性化、高质量出行体验的追求日益增强。
这意味着OTA平台不仅要提供价格,更要提供品质和服务。与此同时,携程业绩高增长的背后也并非高枕无忧,携程平台与商家、与消费者之间隐现的裂痕提醒我们,在追逐业绩的跑道上,企业声誉和用户信任弥足珍贵,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