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万亿港元+120亿美金!南向资金、外资真金白银投向香港,港股估值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025-09-05 15:36

香港股市一、二级市场近期均表现活跃。根据港交所公布的数据,上半年港股市场日均成交额达2402亿港元,同比增长118%;新股集资总额达到1094亿港元,大幅增长716%。这一系列数据表明,全球资本正用真金白银投票看好香港市场。

截至前8个月,恒生指数与恒生科技指数分别累计上涨25.01%和27.00%。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恒生指数近期持续刷新年内高点,走势在全球主要市场中表现突出。[1]

图1:恒生指数走势情况


 

从资金流向来看,南向资金年内累计净流入已突破万亿大关。与此同时,国际资金也在重新布局中国资产。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对冲基金8月对中国股票的买入规模有望创下自2月以来单月最高。从板块分布看,消费必需品和工业板块获得最多资金流入,显示国际投资者正积极配置与中国经济复苏相关的资产。[2]

由此可见,在全球货币政策步入宽松预期的大背景下,资金再配置已成为市场焦点。与美联储加息周期中的“美元回流”不同,当前流动性更倾向于流向兼具估值优势和增长潜力的市场。中国资产,尤其是港股与A股中的科技与消费板块,正越来越多地吸引全球投资者的目光。

南向资金年内狂买1万亿!外资近两月加仓中国基金吸引超120亿美元

港股市场目前正迎来多渠道资金共同流入的新格局。南向资金、外资回流以及ETF渠道,共同构筑了本轮港股资金面的基础。

内地资金持续加大对港股的配置力度。作为内地投资者布局港股的重要通道,南向资金已连续26个月保持净买入。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26日,8月以来南向资金净买入1051.81亿港元。[3]

在国内财政政策持续发力、产业政策逐步落地的背景下,港股作为中国资产的代表,正在重新获得定价权。尤其是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与技术周期加速的当下,中国在AI、绿色能源、数字消费等领域的布局,正逐步转化为资本市场的新一轮热点和机会。

今年以来,港股的互联网科技、新消费、新能源汽车及创新药等板块涨幅领先。其中,互联网科技巨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入尤其受到市场关注。

从行业偏好来看,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净买入超10000亿港元,金融、可选消费、信息技术和医疗保健行业最受青睐,净买入额分别为3341.33亿、3009.78亿、1668.89亿和1370.76亿港元。南向资金的加速流入不仅提升了港股的流动性,也显著增强了内地资金在港股定价中的话语权。[3]

2025年以来,在地缘政治冲突、关税战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全球经济增长面临不确定性。而中国经济凭借其强大的韧性和活力,保持了稳健复苏的态势,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这一背景下,外资开始重新审视中国资产的投资价值。

7月22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贾宁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期外资投资境内股票总体向好,上半年外资净增持境内股票和基金101亿美元,扭转了过去两年总体净减持的态势。尤其在五、六月份,净增持规模上升至188亿美元,显示出全球资本配置中国股市的意愿明显增强。

也因此,外资回流成为港股资金面的另一大特征。根据EPFR Global数据,2025年5月至7月,全球新兴市场股票基金连续10周实现净流入,其中中国相关基金吸引超过120亿美元。港股市场同样出现外资回流迹象,长线资金与短线资金均呈现实质性净流入。[4]

此外,散户资金借道ETF涌入市场,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Choice数据显示,自6月10日起,资金开始通过ETF流入港股,截至8月28日,港股主题ETF净申购额合计达到1516亿元。个人投资者和交易型资金贡献了大量超额增量。上半年内地可投港股的ETF资金净流入375亿元,环比增长10%,保险资金也在稳步增加配置。[5]

估值、政策与全球流动性助推资金涌入

港股市场吸引全球资金涌入,主要得益于其估值优势、政策支持以及全球流动性环境的持续改善。

在2025年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释放出明显的政策缓和信号。他指出,当前通胀压力主要源于关税调整带来的商品价格上涨,并称这类通胀“清晰可见但可能是一次性的”。同时,他强调劳动力市场正在降温,经济增长动能趋缓。尽管未明确承诺降息,市场普遍解读其讲话偏鸽派。

随着全球货币政策预期转向宽松,资金再配置成为市场关注核心。与以往加息周期中的“美元回流”不同,当前流动性更可能流向那些估值较低且具备增长潜力的市场。

从估值修复角度看,截至2025年8月25日,恒生指数与恒生科技指数的市盈率分别为11.7倍和21.1倍,较2021年高点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以过去10年历史分位数衡量,恒生指数目前处于65.1%分位,而纳指、DAX和日经指数分别处于80.7%、87.9%和70.8%分位。港股估值明显低于全球主要股指,吸引资金抄底优质资产。[4]


 

图2:恒生指数市盈率情况


此外,港股不仅估值较低,相比A股存在明显折价优势,还拥有许多独特投资标的,如大型科技股、高息股和新消费企业等。另一方面,诸如DeepSeek等科技突破提振市场对中国科技股及整体资产价值的重估热情,叠加阿里等主要AI企业入选港股通,为南向资金提供更多投资机会。中国内地利率持续走低,促使机构资金寻求高息优质的港股资产,同时政策工具(如央行互换便利等)也间接提振了港股高息资产的表现。

中美关系的边际缓和,也为港股科技板块营造了更稳定的外部环境。贸易摩擦降温、科技出口管制有所松动等因素,有助于提升科技板块的基本面预期,进一步增强外资配置信心。

港股的国际化程度使其在全球资金配置中具备天然优势。相比其他新兴市场,中国资产在制度透明度、市场深度及政策协调性方面更具可预期性。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近期HIBOR利率上行较快,引发市场对港币流动性的担忧,但港股整体流动性环境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恒生AH股溢价指数自6月中旬的131.54持续回落至8月中旬的122.6,创近六年新低。这一变化反映出港股与A股之间的估值差距正在收窄,也意味着港股市场流动性依然宽裕。[4]

随着中美贸易关系逐渐趋于稳定,外资的回流环境有望进一步改善,甚至可能出现超预期回流,从而使自5月以来的外资回流趋势得以延续。

风险提示: 投资涉及风险,证券价格可升亦可跌,更可变得毫无价值。投资未必一定能够赚取利润,反而可能会招致损失。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将来的表现。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之前,投资者须评估本身的财政状况、投资目标、经验、承受风险的能力及了解有关产品之性质及风险。个别投资产品的性质及风险详情,请细阅相关销售文件,以了解更多资料。倘有任何疑问,应征询独立的专业意见。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