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显影历史 负重前行

2025-09-05 13:06

(来源:中国航空报)

吴文静

  暗房红光下,颤抖的双手从显影液中托起一张底片——日军刺刀上的血迹在胶片上缓缓浮现。这一幕不仅是《南京照相馆》中最具张力的视觉隐喻,更象征着被遮蔽的历史真相在血泪浸泡中终将显形。

  《南京照相馆》的震撼力,正在于它超越了简单的苦难展览。七位平民在照相馆的方寸空间里,从“偷生”到“护证”的蜕变轨迹,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觉醒的微观图谱。当林毓秀将被摔死的婴儿血迹缝入旗袍戏服,当宋存义用南京城墙石砸向日军军官,这些看似微弱的抗争,实则是文明火种的传递。正如暗房中的显影液,在吞噬性的黑暗中激活了影像的生命,照相馆众人以凡躯为容器,让被战争碾碎的尊严在血泊中重新聚合——胶片成为没有硝烟的战场,底片化作守护文明的盾牌。

  影片结束后,我所观看场次的观众,没有一个起身离开,甚至于一致地连动都没有动,有的是想等“彩蛋”,有的则被剧情震撼到要久久平复心情,总之不愿散场。

  走出影院时,新中国成立初期那“60亿斤小米”的故事又浮现在了脑海。当阿昌们将日军暴行底片缝入衣襟时,他们守护的不仅是审判罪行的证据,更是民族未来的火种;当新中国以“60亿斤小米”起步铸造战鹰时,锻造的不仅是铁翼,更是让历史惨剧永不重演的国之重器。两者相隔十四年,却在精神血脉上共振:一个民族要真正地站立,既需要阿昌们以血肉之躯守护文明底线,更需要战略性的负重前行。

  今日重新审视这两段历史,南京城墙砖的隐喻尤为深刻。日军曾窃取南京城墙石运回日本修建所谓“忠魂塔”,试图将文化灭绝物化为征服象征;而照相馆众人以生命守护的罪证底片,最终成为东京审判的铁证。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不再是被掠夺的城墙砖,而是将每一粒小米转化为铸造长空的基石——从被拆解的文明符号到自主建设的战略力量,这恰是民族精神从防御到进取的升华。当片尾遇难者影像与今日南京梧桐街景叠印,鸡鸣寺樱花静放如画,我们懂得:老金们以命相护的“山河无恙”,正由那60亿斤小米转化的战鹰在云端守望。

  电影中,童谣“城门城门几丈高”的反复吟唱令人泪崩。这源自南京的真实记忆:老师傅曾以固定遍数的童谣为显影计时,让乡音成为抵抗文化抹杀的武器。当众人赴死前合影齐唱此曲,幕布掠过故宫与长城,老金高呼“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狭窄照相馆瞬间成为“可携带的故土”。而新中国成立之初,当航空工程师们计算空气动力学公式时,他们心中激荡的何尝不是另一曲“城门谣”?——那是对破碎山河最沉痛的告别,更是对完整苍穹最深情的告白。

  民谣与小米,一为精神显影剂,一为物质承载体,共同浇筑成民族复兴的DNA。

  胶片会褪色,但历史永不褪色。小米已化作云端的银鹰,但那份“知重负重”的抉择永远烙印在民族的脊梁上。当《南京照相馆》中那盏暗房红灯与戈壁滩上航空基地的灯火在时空中辉映,我们终于彻悟:阿昌们以显影液守护的历史真相,与建设者们用小米铸造的大国重器,原是同一种精神的双生火焰——它焚尽懦弱与苟且,照见一个民族在血火中淬炼的不屈灵魂。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