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05 10:32
(来源:中国水运网)
转自:中国水运网
湘江北去,百舸争流。八月的热浪掠过长沙港铜官港区的码头,岸边千吨级货轮正卸载锂辉石精矿,远处铜官工业片区工地上的机械轰鸣声不绝于耳,生物医药企业的实验室里灯火彻夜不熄。坐落于长沙望城的铜官港,如今正以临港产业经济为引擎,在“港产园”融合之路上阔步前行,以另一种姿态续写着“通江达海”的传奇。
从“物流中转站”到“经济产业极”
铜官港地处湘江右岸、湘江长沙综合枢纽下游,坐拥5.34公里天然优质岸线,2000吨级船舶通航保证率达98%,更因“不过闸、不过坝”的独特优势,成为连接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枢纽。
2016年,湖南省港航水利集团与长沙望城区政府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进铜官港区开发建设,由该集团旗下湖南港航物流投资有限公司负责铜官港区及水运物流园的建设运营,开启铜官港区现代化转型。
港区规划分三期推进,共规划建设9个泊位,年设计吞吐能力达195万吨。目前铜官港一期、二期已投产运营,已跃升为“百万吨级”内河港。
2020年,铜官港吞吐量达132.5万吨,但货类集中于砂石骨料、铁矿石、钢材,结构单一。2021年,铜官港启动战略转型,通过政企协同发力、港企深度绑定,逐步实现从“物流中转站”到“经济产业极”的华丽转身。
通过系统调研交通、产业、土地及关联企业情况,铜官港提出“前港后园、前港后产、前港后厂”发展模式。基于此模式,铜官港精心编制了《长沙港铜官港区铜官作业区港产园一体化发展布局及实施框架研究》,为区域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
同时,铜官港积极推动地方政府编制《望城经开区临港经济规划》,以港口为核心向后端产业链深度延伸,强力推动“港产园”三者的深度融合,构建起一个高效协同的产业生态系统,开启了铜官港区与地方经济共同繁荣的新篇章。
临港产业集群构筑经济生态圈
初秋时节,走进铜官工业片区,只见运输车辆穿梭不息,临港企业加紧建设生产,发展热潮涌动。目前,铜官工业片区已形成“新材料为主、生物医药为特”的多元化产业集群,片区集聚15家上市公司、8家世界500强企业,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190亿元,同比增长8%。这些新能源、新材料、粮油加工等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税收贡献量显著提升,构建起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临港经济生态圈。
益海嘉里(湖南)粮油食品智能制造基地总投资30亿元,每年经铜官港中转的原材料可达120万吨。项目投产达效后,年产值达20亿元以上,创造年税收1000万元以上。
总投资14.2亿元的永杉锂业项目,通过港口运入锂辉石精矿,同时将生产废渣经港口外销。项目投产后,可年产4.5万吨锂盐,每年经铜官港中转货物量达30万吨,可提供600个就业岗位,实现年产值16亿元以上。
以砂石为原料的长沙东方雨虹砂粉科技项目,2024年经铜官港中转货物6.7万吨,降低物流成本超23万元,全面达产后,年产值将达1亿元。
港与产的“交响”,正奏响区域发展的新旋律。如今,铜官港区与临港产业“协同并进”的发展格局初步奠定,港口发展驶入快车道,2024年港口吞吐量达269万吨,创开港以来最佳水平。其中,临港企业本地货源占比稳定在50%以上,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降低企业综合物流成本发挥了巨大作用。
政策护航启新程
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路运输经济,从政策扶持、部省合作、港航整合等方面发力,为铜官港带来一轮又一轮发展机遇。
2022年7月,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调研湘江中下游重要港口时指出,铜官港要打造铁公水联运综合港、湘江中上游货运集散枢纽;2023年2月,湖南省副省长李建中调研时强调,要做好临港经济文章,引导产业临港聚集。
2023年8月,湖南省港航水利集团作为湖南省港航资源整合的统一平台正式揭牌起航,其子集团湖南省城陵矶港口集团随后成立,对纳入整合范围的港口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运营、错位发展,其中包含铜官港。目前,长沙区域港口资源整合成效显著,形成了握指成拳的集群效应,铜官港发展迎来新机遇。
铜官港岸线资源充足,集疏运条件较好,可便捷接入干线路网,区位优势显著。近年来,湖南省港航水利集团与望城区政府深化合作,努力把铜官港的区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2024年初,铜官港铁路专用线项目启动,将进一步完善铜官港公铁水多式联运体系,助力湖南省综合物流成本下降。同时,湘江长沙至城陵矶一级航道建设加速推进,项目建成后,铜官港至洞庭湖、长江可常年通航3000吨级以上船舶,成为长株潭面向长江经济带的“第一深水港”。
从千年古港到现代枢纽,从单一货运的局限中突破,迈向产城融合的广阔天地,铜官港正在以“港产园”深度融合为坚实路径,以多式联运为有力支撑,以产业集群为强劲引擎,昂首阔步地走在了内河港口高质量发展之路上。
湖南港航物流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港产园”融合,完善集疏运体系,提升铜官港综合竞争力,打造可复制推广的“铜官经验”,为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