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华新精科成功上市!技术领航、产能领跑、乘势而上,铸就中国智造新标杆!

2025-09-05 10:08

(来源:财评社)

出品 | 财评社

文章 | 宝剑

2025年9月5日,江阴华新精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华新精科,证券代码:603370)成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开盘一度大涨288.44%,市值一举突破125亿元,创下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领域的新辉煌!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里程碑,更是中国高端精密制造崛起的强力见证!

华新精科成立于2002年,总部在江苏江阴,作为国内高端精密冲压铁芯及模具制造的领军企业,长期聚焦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铁芯、微特电机铁芯、点火线圈铁芯及电气设备铁芯等产品的研发与量产。

此次华新精科IPO 顺利募集资金X亿元,用于新能源车用驱动电机铁芯扩建项目及精密冲压模具研发中心建设,满足日益增长的新能源汽车用高端驱动电机定转子铁芯市场需求。踊跃认购和良好上市日表现,体现出资本市场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长期价值的坚定信心,中国先进制造具备强大吸引力和投资价值。

从政策规划的明确指引,到产业需求的爆发支撑,再到市场需求趋势推动,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铁芯的高端化发展已形成多维度的确定性逻辑,此次募资成功,可助力华新精科巩固优势地位,提高在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领域的全球竞争力。

政策驱动技术不断升级,铁芯高端化成刚性要求

在政策规划层面,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的技术迭代已被纳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核心细分目标。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版)》对驱动电机性能提出了清晰的时间表与量化指标——明确要求到2025年,国内乘用车驱动电机有效比功率需达到≥5kW/kg,电机系统超过80%的高效率区90%;到2030年,该指标进一步提升至≥6kW/kg,电机系统超过80%的高效率区93%。有效比功率作为衡量电机单位质量输出功率的关键参数,直接关联整车的动力性能与轻量化水平,其数值提升本质上是推动电机向“更轻、更强”方向发展的核心抓手。

而要实现如此高标准的有效比功率,电机设计与制造的底层材料与工艺必须同步突破。尤其是驱动电机的重要零部件之一驱动电机铁芯的材料质量及厚度、尺寸及精度、叠压系数、清洁度等方面均直接影响电机的能量转换效率、功率和NVH(噪声、震动与声震粗糙度)等性能指标。

因此,在政策驱动的技术升级要求下,铁芯向“高性能、低损耗、轻量化”的高端化方向发展,已成为满足政策目标的必然选择。

不过,一直以来,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铁芯相关产品属于多技术融合型产品,其综合了金属材料、机械工程、化学、电子、机电等多个学科的技术,因此市场进入门槛和技术壁垒相对较高,行业内企业技术差异较高。再加上,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铁芯属于车规级产品,认证周期长且严格,使得替代供应商难以快速进入市场,因此市场集中度也逐年上升。

作为精密冲压铁芯的头部企业,华新精科深耕精密冲压领域多年,持续的研发投入和多年的技术积淀,在精密冲压铁芯冲压技术、后道自动化生产工艺,精密冲压模具设计及制造等方面掌握了多项核心技术,包括点胶、自扣铆、氩弧焊、激光焊接等各类型铁芯的核心生产工艺,具备使用0.2mm 等超薄硅钢批量生产的加工能力。

因此,华新精科的铁芯产品的尺寸精度、质量稳定性以及模具开发等方面已经具备丰富的经验积累和技术优势,已成为国内外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铁芯、微特电机铁芯、电气设备铁芯、点火线圈铁芯等产品的主流供应商之一,打入了宝马、比亚迪汇川技术、采埃孚等企业供应链,与众多国内外大型汽车零部件厂商、整车厂商、电机制造厂商、电气设备制造厂商等建立了长期的供需合作关系。

总之,行业特性、客户黏性与供应链稳定性已经强化成为了被替代阻力。

为了响应产业政策的要求,近年来华新精科从产品结构及生产工艺着手,研发推出了多列模块化冲压级进模制作技术”,在这一技术之上,开展了新能源汽车多合一驱动电机定转子铁芯的研发,针对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铁芯采用模块化结构的高精度多工位高速级进模进行铁芯的冲压生产,提升铁芯产品与驱动电机平台化要求的匹配性,提高驱动电机铁芯的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满足驱动电机运行可靠性及成本优化的需求。

终端销量增势持续喜人,拉动铁芯供给规模扩张

从产业运行数据看,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高增长正为驱动电机及铁芯产业创造强劲的需求动能。

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仅为77万辆,华新精科开始着手布局年产500万套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铁芯、2000万套汽车电机铁芯及1500万套汽车高效点火圈铁芯项目,在2019年该项目获得了阶段性验收。从当时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规模来看,这一投资决策较为前瞻和大胆,最终从现实来看,让华新精科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项目验收完全验收后的2021年,华新精科的营业收入达到了8.47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00%,2022年上升到11.92亿元,2024年又达到14.21亿元。

虽然,外界看来2022年-2024年,华新精科不断加码扩建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铁芯的生产线,以至于产能利用率从84.98%下降到48.71%和60.97%,产能利用率相对不高。但是,由于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增势已不可逆,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铁芯的需求必会水涨船高,产能利用率提升到80%以上只是时间问题,新能源汽车销量的逐月增加可印证这一点。

2025年上半年,我国汽车整体产销量分别达1562.1万辆和1565.3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增速分别高达41.4%和40.3%,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仍处于市场爆发的黄金期。

终端销量的快速提升直接传导至上游供应链,驱动电机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心脏”,其市场需求与整车销量呈强绑定关系。以比亚迪、汇川技术、法雷奥集团等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凭借技术积累与市场布局,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销量及收入均实现显著增长。这些企业的扩产与交付需求,进一步拉动了对驱动电机核心部件——铁芯的采购规模。可以说,下游整车市场的旺盛需求,正通过产业链逐级传导,为铁芯产业的高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对应的是,今年上半年华新精科的营业收入为7.52亿元,同比增长19.4%,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9834.5万元同比增长13.52%。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第2季度的营业收入是3.7亿元,同比增长12.59%,而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却高达4,909万元,同比增长27.31%。

此外,根据权威机构预测,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含出口)预计同比增长约30%,总量将突破1650万辆,占汽车总销量的比重首次超过50%。这一增长态势表明,下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将继续维持在千万量级的高位区间,为华新精科等核心供应链企业创造持续的业务增长动能。

华新精科预测今年前三季度的营业收入会达到11.22亿元到12.40亿元,同比增速为13.74%~25.71%,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将会达到1.32亿元到1.61亿元,同比增速为16.03%~41.81%。

从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的同比增幅预测值来看,前者要小于后者,这说明随着产能利用率的提升,华新精科的边际成本正在下降,市场竞争力在提升,边际效益逐渐显现。

800V+双电机需求迭代,高端铁芯量+质双倍升

从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趋势看,800V乃至1000V高压平台正在引领消费趋势,相关技术产品加速渗透中低价格车型,也在重塑驱动电机及铁芯的技术标准。

尤其是2025年以来,比亚迪率先将800V高压平台技术下探至10万元级车型,这一举措不仅突破了高压技术原有的“高端专属”标签,更通过规模化应用降低了技术成本,带动更多车企在中低端车型中加速布局800V平台。

而高压平台的普及对电机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更高的电压需要电机具备更强的散热能力与效率稳定性,以避免高功率运行下的过热损耗与性能衰减。

为匹配高压平台的需求,驱动电机正朝着“高效率、高散热、高可靠性”的方向升级,而铁芯作为影响电机效率与性能的关键部件,其技术标准也随之提升:一方面,需要采用更薄的硅钢片(如0.15-0.2mm超薄硅钢)以降低涡流损耗;另一方面,需通过优化材料配方与制造工艺减少高频工况下的能量损失。

在此背景下,具备低铁损、高磁导率、轻薄化的高端驱动电机铁芯的市场需求正被显著激发,行业增长势头强劲。

华新精科目前正在推进量产的高强度低噪音定转子粘结铁芯,对电机定转子铁芯的生产工艺进行改进,采用高精度高速级进模自粘涂层材料冲压粘结技术,提升铁芯产品的质量与性能,实现高端电机定转子粘结铁芯的批量生产,以满足驱动电机定子铁芯产品不断提升的质量及产能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800伏电气架构之外,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对双电机需求趋势也正在形成。

相较于单电机加主减速器或变速箱的方案,双电机系统通过灵活搭配,能够有效扩大高效工作区间,提升整体效率,提升制动能量回收,还具有协调控制实现动力传递连续性,消除动力中断、减轻总重量等优势,整体的耐用性也更加突出,由此使得双电机车型成为了不少购车人的首选。

过去双电机车型价格相对较高,但随着电机规模化生产的推进,边际成本显著降低,双电机在新能源汽车中的普及率快速提升,而且价格在不断下探,MG4 EV、哪吒S、钛3等车型的双电机版本价格已经下探到15万元,比亚迪海鸥GT版更是将双电机车型价格拉低到12.98万元起。

可以肯定,在技术升级、消费需求迭代与产业链协同推进下,新能源汽车的“800V+双电机化”会是大势所趋,从单电机的1套增加到双电机的2套,将直接导致新能源汽车市场对高端铁芯需求量再次翻倍,对铁芯供应商形成巨大的利好。

这也许就是华新精科预测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可能最高增长预期达41.81%的底气。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