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05 08:00
(来源:企业观察网)
转自:企业观察网
近年来,全球供应链格局加速重构,产业链韧性与安全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今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强调需支持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鼓励金融机构充分运用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为破解供应链金融痛点指明方向。
在相关政策驱动下,提升金融服务产业全链条的能力,满足供应链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小微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已然成为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应有之义。各银行机构聚焦重点产业,强化科技赋能,积极探索基于数据信用和物的信用的新型服务模式。
数据驱动银行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
传统供应链金融长期依赖核心企业信用背书,导致二级、三级等长尾供应商因缺乏强信用支撑陷入融资困境。随着《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提出需延伸供应链金融服务半径,各银行机构正结合自身服务与产业需求,从数据赋能、场景嵌入、技术驱动等多维度创新服务模式,为身处产业链毛细血管末端的企业注入“金融活水”。
华瑞银行以“强数据场景”为核心破局。早在2024年上海供应链金融示范区建设启动时,该行便创新推出“瑞e惠”智慧供应链金融产品。该产品聚焦物流、电商等高频交易场景,通过大数据挖掘交易数据、结算流水等信息构建“经营信用”评估体系,并用AI实现贷前生成经营画像、贷中动态监控数据预警风险、贷后资金闭环管理,形成全流程智能风控。某生鲜电商供应商在旺季急需资金周转时,通过“瑞e惠”仅用几天便完成审批放款,印证了该模式 “不看规模看经营信用”“智能高效”的核心优势。据悉,该模式可覆盖80%以上传统模式难触达的“非核心直接供应商”,还可以提升产业链的金融韧性和稳定性。此外,华瑞银行联合多方成立AI应用联合实验室,进一步探索智能交互、风控策略进化等深化方向。
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则致力于推动供应链金融的数字化、场景化和智能化转型,充分挖掘数据价值并利用数字技术进一步提升服务质效,助力核心企业联动上下游协同发展。近年来,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围绕上海产业布局,聚焦汽车、船舶、新能源等重点产业,助力产业链核心企业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通过线上化、场景化、嵌入式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引金融活水畅通产业链,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此外,该行还将借助科技手段持续优化服务流程和风控体系,通过综合运用OCR、RPA及大数据图谱技术,整合多源数据,实现增值税发票自动验真、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查及重复融资智能识别,显著提升风控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
全球网络筑牢企业出海供应链韧性
在全球供应链正转向“效率、安全、韧性并重”的背景下,企业跨境运营对金融服务的“全场景覆盖”与“本地化适配”需求激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课题组指出,中小企业因规模有限、抗风险能力较弱,在国际环境中面临更大压力,其融资需求尤为迫切。在此形势下,供应链金融也亟需与供应链的变革同步演进,以更灵活、综合的服务支撑企业全球化运营。渣打银行与中国银行依托全球化布局与数字化能力,将跨境供应链金融从单一结算升级为“全生命周期服务”,为企业出海打通资金链路、规避运营风险。
渣打银行以“场景化+全球化”为核心,推出“渣打环球链”跨境供应链解决方案,将服务深度嵌入企业海外运营全流程。针对企业“走出去”初期的海外建厂、项目投标需求,提供跨境保函、信用证等工具夯实启动基础;日常运营中,通过跨境资金管理平台与多币种结算服务打通全球资金流;面对新兴市场本地化需求,提供符合当地法规的多币种融资,助力企业融入区域市场;同时以API、区块链技术提升供应链可视化,并纳入ESG评估与贸易合规管理。这种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的创新,不仅帮助企业高效应对全球贸易规则变化带来的挑战,更通过数字化、区域化的服务体系,为全球供应链韧性提供了金融支撑。
依托集团覆盖境外64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网络和“一点接入,全球响应”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快速响应跨国企业的海外供应链布局需求,打造开放金融生态,充分运用金融市场产品帮助企业规避汇率波动风险,同时与地方政府部门、工商联组织、信用保险机构等加强合作,提升供应链抗风险能力,保障供应链高效、稳定运转。该模式不仅让跨国企业的海外供应链布局更具安全感与效率感,更以银行的全球化服务能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在国际合作中实现“共生共荣”,为全球产业循环的畅通贡献中行力量。
产业供应链是经济发展的“血管系统”,其稳定畅通关乎各方利益与经济活力。发展供应链金融,需立足服务实体经济、社会民生与国家战略的初心,推动上下游企业互利共赢。未来,随着AI、区块链等技术的深度渗透,叠加政策对数据共享、标准统一的持续推进,供应链金融将更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为实体经济搭建“更具韧性、更富活力”的金融支撑体系,助力中国产业链在全球竞争中筑牢优势,为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与全球产业循环畅通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