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淬炼“金刚钻”,承揽“瓷器活”

2025-09-05 00:18

  作为胜利油田最早开展化学驱技术研究的开发单位,孤岛采油厂已在这条创新之路上行进了整整三十三年。如今,这些积淀多年的技术优势正在转化为服务创效的新动能,从“孤岛”走向“八方”,将成熟的技术经验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增油效益。

大众新闻记者 顾松

通讯员 李超君 韩燕

33年淬炼“金刚钻”

  孤岛采油厂的化学驱技术底蕴深厚。自1992年开展中石化首个聚合物驱矿场试验以来,该厂累计实施34个化学驱项目,增油2147万吨,建成了中石化最大的三次采油基地。

  从完全依赖进口设备和药剂,到实现100%国产化;从风送、水射流配置工艺,到如今的均质分散技术,孤岛采油厂不断突破创新,打造出化学驱开发最先进、最全面的“装备库”和“智慧库”。

  “33年磨一剑,这既是我们的财富,也是长板优势。我们不仅有成熟的技术,更有应对各种问题的‘解题思路’。”油田注采工程高级专家韩保锋的话里,藏着技术自信的底气。

  这份底气来自持续创新:建立“油藏诊断—方案设计—现场实施—动态优化”全链条体系,化学驱阶段提高采收率达到6.9%,自然递减率持续下降。

  正是这样的“金刚钻”,让孤岛采油厂在5年前接到首个外部“订单”时,有了“接得住、干得好”的信心。目前,该厂已在油田6家单位开展技术服务,涉及8个化学驱项目,助力油田培育更多化学驱开发团队。

从“孤岛”到“朋友圈”

  2020年秋季的渤海湾,CB22F海上平台的海风里带着湿冷和咸涩。孤岛采油厂8名化学驱专业人员登上平台,开启海上化学驱“从0到1”的攻坚,而这正是孤岛采油厂技术“输出”的第一站。

  海上平台空间狭小、盐雾腐蚀强,传统配聚设备根本“站不住脚”。技术团队把陆地经验“掰开揉碎”,重新设计防腐蚀管线、压缩配聚流程,创新远程监控模式,从人员培训到现场投产、动态管理,全程提供技术支持。11个月后,CB22F平台先导试验成功见效,日增油358吨、含水下降8.7%,海洋采油厂的技术人员竖起大拇指:“孤岛经验,真能打!”

  首战告捷后,订单接踵而至。鲁明公司的低渗透油藏注聚、东辛采油厂的高温高盐非均相复合驱项目……5年间,孤岛团队的足迹遍布8个油田区块。

  2024年8月承接的面四区化学驱项目,是孤岛采油厂技术实力的最新体现。这个历时10个月建设的重点项目,是孤岛采油厂承接的首个采用氮气密闭配聚装置的跨油田化学驱技术服务项目,技术难度高、协调工作量大。杨亚强带领团队从可研报告编制到设备安装全程参与,使项目提前3个月投注,22口井累计注入采出水2.8万立方米,单井油压上升4.1兆帕。

  “不是简单派几个人、传几份资料,而是输出整套‘方法论’,我们的服务越来越规范、全面。”注聚技术服务中心经理于世强说,“走出去”才能实现优势互补、效益共享、共同发展。

标准之外更有“火种”

  “技术输出的最高境界,是让标准和人才扎根。”在韩保锋的办公桌上,一本《化学驱技术服务手册》被翻得卷了边。这本2022年编制的手册,涵盖油藏开发、工艺配套、地面管理等五大类63项服务标准,成为油田三次采油的流程规范和操作指南。

  在海洋采油厂,孤岛团队带教的技术骨干已经能够独立开展海上化学驱项目;在鲁胜公司,他们留下的“动态调整模型”仍在指导日常生产;就连八面河油田的新团队成员,也能熟练说出“母液折算浓度误差2.3%”的关键指标——这是技术服务留下的“火种”。

  “从甲方需求出发,提供最优质服务”是孤岛采油厂的技术服务理念。此刻,孤岛技术团队坚守在面四区化学驱项目现场,对于项目投产后预计采收率达到41%的目标,以及未来让更多“孤岛经验”走出胜利,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他们充满信心。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