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以共享促共建 以共建促共赢——云南做强做优做大园区经济一线观察之二

2025-09-04 17:17

  近年来,云南全面深化园区体制改革,积极探索跨区域利益共享机制,大力推进合作共建模式创新。今年6月,出台《关于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加快推进园区协作发展的通知》,明确鼓励园区通过共建共管、优化整合等方式,以利益共享为纽带强化区域协同,共同推动产业链延伸与资源要素高效配置。

  记者在一线走访中了解到,如今的园区呈现出多元融合的发展态势:既有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全链发展的新模式,也有引入外地资本投资运营的“园中园”新机制,还有与周边县市协同分工、共享收益的联动实践……不同的场景,共同指向一个清晰的目标——以“利益共享”破解发展瓶颈、凝聚合作共识。跳出“单打独斗”的传统模式,转向“组团发展”“协同作战”,区域协作新格局正在形成。

创新共建模式 从县域单干到全市协同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和富民县推动精细磷化工上下游联动发展;东川区与寻甸县合作共建天生桥产业园区,解决园区土地历史遗留问题;西山区与富民县签订大兴药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合作备忘录,实现了跨县区协同保障光伏项目用地的尝试……在昆明市,一幅以产业协同为脉络的发展图景正徐徐展开。市级主平台如强健“主干”,县区如延伸“枝干”,资源互通、优势互补,焕发全新活力。

  “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建设初期面临人、财、经验多重短缺,昆明创新央地合作模式,携手中国中铁推进开发。”昆明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3月,昆明和中国中铁共同增资扩股磨憨开投集团,将其作为核心平台公司推进口岸建设。截至5月,11亿元注册资本全部到位,股权结构清晰——昆明市国资委持股50.91%,合作区管委会持股3.64%,中国中铁持股45.45%。这一模式快速激活磨憨开投作为“开发主力军”的角色,推动重点项目的发展。

  记者了解到,昆明市正创新建立起跨区域产业协作“1+2+N”机制,推动县区关系从竞争为主转向“竞争+合作”。通过产业共谋、利益共享,配套财税分成、统计核算和考核激励三大保障机制,实现税收、投资、产值等经济指标按议定比例分享,并在考核中予以体现,彻底打破“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本位思维。目前,已有10个重点产业项目依托该机制实现跨区域落地。这一打破县区行政壁垒、聚合全市资源的园区共建模式,正成为我省多个地区破解县域经济发展困局的新引擎。

  保山市创新“园中园”发展模式及科学的利益共享机制,设立“1+5”“园中园”体系,为每个县区划出一定发展空间,县市按一定的比例共同出资,项目产生的税收、产值、固投等经济指标,也严格按该比例分享,有效缓解了县区产业基础弱、招商能力不足、基础设施投入分散等痛点。易门产业园区则借助市产业链专班和“园中园”模式开展以商招商,在麦子田片区成功引进广东、福建等地68个项目,持续拉动投资、驱动产业,激活园区增长新动能……

  放眼全省,园区共建已不是简单的产业平移,而是引导各园区立足自身资源禀赋,错位发展1至2个主导产业,避免同质化竞争。通过汇聚资金、管理、技术、市场等多方优势,实现多元主体互补共赢。目前,我省正以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为主体,积极推动跨区域产业园区共建,整合区位相邻、产业互补的园区或区块,强化机构设置、基础设施等统筹力度,持续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深化利益共享机制,以园区为载体破解县域经济瓶颈、提升全省产业集聚能级。

沪滇“16+16”重点园区合作共建 从单向帮扶到双向共赢

  走进云南禄丰产业园区锦润数控的生产车间,轰鸣声不绝于耳,炮塔式铣床与数控加工中心整齐排列,一台台设备源源不断下线。依托年产2.5万台炮塔式铣床、4000台数控加工中心和10万吨铸件的优势,锦润数控已吸引52家上下游企业在园区集聚。

  车间外,一座现代化厂房正加紧建设——这是通过沪滇“16+16”重点园区合作共建机制引入的上海旭基精密机械科技有限公司五轴摇篮转台项目,预计年底即可投产。“我们希望持续发挥链主企业作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强同上海企业合作,在龙门加工中心、五轴加工中心等领域实现协同发展。”锦润数控负责人说。

  锦润数控的转型升级,是沪滇协作进入新阶段的缩影。今年1月,沪滇“16+16”重点园区合作共建工作推进会召开,以上海16个区与云南16个州市结对的园区合作机制全面启动。通过这种机制,沪滇双方在园区规划、招商引资、产业定位等方面形成合力,把云南的绿色能源、土地、人力资源和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与上海的研发、管理、市场和资本优势结合起来,推动“上海研发+云南制造”“上海总部+云南基地”等成为现实。

  随着沪滇“16+16”重点园区合作共建机制逐步落地,合作成效进一步凸显。昆明市经开区与上海临港集团共同建设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经开区负责基础设施,临港集团则通过“品牌输出、管理输出、人才输出”参与运营,探索出“轻重资产分离”的飞地经济模式;玉溪市与上海电气共建风电、光伏、储能一体化零碳工业园示范项目;大理弥渡在上海市奉贤区成立“奉贤—大理沪滇协作商务中心”,引进明峰医疗、伟创医疗等医疗器械企业,与上海东方美谷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建“西部健康谷”;德宏州与青浦区签订共建园区合作协议,挂牌“沪滇协作共建瑞丽沿边产业园区(德宏州—青浦区)”,成立轻资产运营公司,推动上海稳羿科技产业园等一批产业项目落地……

  2024年,上海市财政援助资金达44亿元,引导云南新增落地企业445个、到位投资207亿元;两地已成立运营公司19家,上海选派37名骨干入驻园区,引进105个产业项目。一批实实在在的项目在云岭大地上开花结果。从初期的资金“输血”,稳步转向通过产业赋能实现持续“造血”;从车间轰鸣的云南禄丰产业园区,到健康产业新赛道的云南弥渡产业园区,再到飞地探索的昆明临港科技城,沪滇“16+16”重点园区合作共建正不断拓展深度与广度,成为推动东西部协作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

  云南网记者 王璐瑶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