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保险业AI暗战:从“规模厮杀”到“效率竞赛”,谁能跑通新范式?

2025-09-04 15:49

【文/羽扇观金工作室】

2025年上半年,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国保险业的应用迎来质的飞跃,从概念探索全面进入产业化实施阶段。多家头部险企中期业绩报告显示,智能化已成为行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正在深刻改变传统保险经营模式。

保险业务各个环节正在经历智能化改造的深度变革。在承保端,技术突破解决了长期困扰行业的非结构化数据处理难题。平安产险运用多模态感知技术,成功破解新车合格证等非制式单证识别挑战,车代渠道智能出单率达到81.2%,平均用时缩短至一分钟以内。

众安保险的云端核心系统"无界山"展现出强大的处理能力,上半年累计生成保单66.99亿张,自动化承保率高达99%,为海量碎片化业务提供了技术支撑。

理赔服务的智能化升级效果最为突出。中国平安构建的"111极速赔"服务体系,闪赔业务占比达到59%;通过攻克医疗文档理解技术难点,非车险理赔端到端自动化覆盖百万级案件,人伤案件自动化处理率达55%,最快处理时间压缩至51秒。

中国人寿在数智化服务方面同样表现优异,上半年处理商业保险理赔案件超1200万件,智能化服务占比超过75%。其创新推出的医保商保一体化快赔服务,在试点区域实现25%案件零人工干预处理。

客户服务和风险评估领域的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中国人寿数字核保系统智能审核率提升至95.8%,新版智能客服准确率超过95%。阳光保险的远程服务全流程自动化处理率达65%,智能服务满意度82%。

AI技术在成本管控和风险防控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众安保险自主研发的"灵犀平台"部署近110个智能机器人,上半年累计调用4.5亿次,AI客服人均管控用户规模超过6万。

中国太保的AI坐席承担了近半数客户服务工作量,健康险理赔自动化率达到16%,大模型责任认定准确率99%,单件成本降幅47%。

在风险防控方面,智能化手段显著提升了欺诈识别和损失预防能力。平安产险反欺诈系统上半年拦截损失64.4亿元,同比增长6%。中国太保基于图像识别技术的车险风控工具已累计识别风险金额上千万元。

保险业AI应用的深入发展得益于技术底座的不断夯实。中国人保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AI能力调用频次较年初增长27.2%,集团专利申请数同比提升55.3%。

中国平安构建了覆盖金融、医疗、公司经营等领域的大数据体系,累计沉淀30万亿字节数据,服务近2.47亿个人客户。众安保险则集成了通义千问、文心一言等国产主流大模型,打造多技术融合的AI中台架构。

多家险企已将AI上升到核心战略层面。中国太保明确提出大康养、国际化、"人工智能+"三大核心战略,构建企业级人工智能能力体系。新华保险推出"大势智"AI助手品牌,在投资研究领域实现30%的效率提升。

业界分析认为,随着AI技术与保险业务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数据、算法、平台等核心能力的持续优化,保险业正在从"规模驱动"向"效率驱动"和"价值驱动"转型。

这一智能化浪潮不仅提升了行业运营效率,降低了经营成本,更为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未来能够成功运用新技术创造创新产品、简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并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保险企业,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人工智能技术正成为推动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为整个行业的持续创新和价值创造注入强劲动力。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