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以科技为纽带,金融壹账通“三省”服务助力新型工业化

2025-09-04 08:35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李晓红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中国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加速跃迁,对金融支持提出更高要求。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金融“活水”精准灌溉新型工业化吹响了行动号角。

这一政策的落地生根,离不开金融科技的深度赋能。金融壹账通以科技为纽带,担当起政策要求与产业需求、金融服务与实体发展之间的关键 “连接器”,助力金融机构更精准、高效地服务于新型工业化的实践。

连接数据与信用,疏通产业链金融“血脉”

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中小微企业与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难题尤为突出。这类企业“轻资产、缺抵押”,常在引进先进设备、承接大订单等节点急需资金,而传统信贷模型因难以识别其技术实力与成长性,导致金融资源与实体需求错位。

《意见》针对性提出,鼓励金融机构基于“数据信用”和“物的信用”,为链上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推动中小企业融入产业链发展生态。

金融壹账通的技术赋能实践,正切中这一方向。其推出的数字SME信贷系统,通过预置产业链风控模型,整合纳税、水电消耗等多维数据,实现企业精准画像与信用评估,优质中小微企业即使缺乏传统抵押物,也可凭借“数据信用”获得融资支持。

数字金融为桥,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

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过程中,产业端的升级节奏持续加快,对金融服务的响应速度、适配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完成自身的数字化适配,实现服务升级。这既是产业变革对金融的必然要求,也是《意见》“强化数字金融赋能”部署的核心指向。

作为“连接器”,金融壹账通在数字金融层面持续创新,构建了涵盖数字化银行、数字化保险及加马平台的全方位整合技术方案,从业务场景到底层支撑,助力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构建与产业升级相匹配的新型服务能力。

在夯实数据基础方面,金融壹账通通过“湖仓一体”架构与隐私计算技术,构建安全高效的数据协作生态,实现跨机构数据“可用不可见”。同时,金融壹账通的加马平台整合“AI+数据”实现多维度技术突破,其AI视觉系统融合指纹识别与实时黑名单筛查,有效防范深度伪造风险,并兼容鸿蒙等国产系统,为数字金融服务的安全性、适配性提供了底层保障。

技术突破的核心点在于转化为实际服务效能。金融壹账通的“端到端数字化产险解决方案”将AI及先进分析能力深度融入承保全流程,某全国性财险公司引入该方案后,依托VoLTE和AI图像识别,理赔效率提升25%。

数字赋能的价值最终要落到金融与产业的协同上。目前,金融壹账通已服务中国100%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99%城市商业银行及多数险企,构建起广泛覆盖、深度联动的服务网络,不仅推动产业数据与金融资源的高效对接,更为数字金融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同频共振”提供支撑。

“破壁”跨境贸易,搭建内外循环金融桥梁

《意见》提出,跨境金融服务便利化。这不仅着眼于流程简化,更在于推动跨境金融服务与产业全球化布局实现深度协同。

跨境金融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建立可信的数字身份与行为追溯机制。金融壹账通旗下深圳CA(深圳市电子商务安全证书管理有限公司)具备粤港电子签名互认资质,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一问题,其运用智能视觉与区块链技术实现身份信息的跨境存证与互认,已为超400万用户提供认证服务,构建起跨境金融的可信基石。

与此同时,金融壹账通积极扩展技术及生态系统合作网络,为跨境金融创新提供更加安全、高效、便捷的数字解决方案。在东南亚、中东及非洲等新兴市场,金融壹账通提供核心系统现代化、跨境贸易金融、智能风控、车生态平台等六大数字化解决方案。截至2025年6月,其境外业务已覆盖20个国家及地区,服务超200家客户,这些实践经验正在反哺国内企业出海金融服务能力的提升。

筑牢技术底座,夯实金融支撑体系根基

《意见》提出,“到2027年形成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成熟金融体系”。这一目标需金融机构构建新型服务能力,而金融壹账通的技术布局,正为这一能力筑牢根基。

在AI技术的深度应用上,其自研智能体平台实现模型全生命周期管理,既能在高并发场景中保持稳定,又能适配不同金融机构的个性化需求;创新推出的金融RaaS服务模式,让金融机构按AI应用效果付费,大幅降低先进技术落地门槛,推动AI从“实验室技术”转化为服务制造业的实际效能。

这些技术创新与实践,同时支撑着金融壹账通对“五篇大文章”的深入实践。数字金融方面,赋能金融机构全面数字化转型;科技金融方面,推进信创适配与核心系统替代;绿色金融方面,构建绿色信贷及碳排放数据平台;普惠金融方面,通过数字化信贷系统提升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