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以“善建不拔”之心,筑就“数字塔”的质量根基

2025-09-04 07:02

(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转自:中国市场监管报

  在上海这座超一线城市的天际线里,3万余座铁塔静默矗立,它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通信载体,而是搭载着传感器、算力模块的“数字塔”,为城市治理、生态监测、应急响应输送着实时数据。这一从“通信塔”到“数字塔”的跨越背后,离不开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公司(以下简称上海铁塔)对质量的极致追求,更凝聚着公司副总经理、首席质量官张蕴洲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创新。

  从2014年上海铁塔成立至今,张蕴洲始终站在质量管理的第一线,带领团队构建起“善建不拔、数智共享”的矩阵式质量管理模式,让“质量”成为上海铁塔从行业追随者到领跑者的核心密码。

标准为尺,让每一座铁塔都有“质量坐标”

  2014年,上海铁塔刚成立时,摆在张蕴洲面前的是一道难题: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涉及设计、施工、运维等数十个环节,不同运营商的技术标准不一,若没有统一规范,不仅会导致重复建设,更会埋下质量隐患。“刚起步时,我们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施工队按经验干活,设备安装精度不达标;运维人员巡检无章法,小问题拖成大故障。”回忆起最初的困境,张蕴洲记忆犹新,“那时候我就明确,质量管理的第一步,必须是建标准、立规矩,让每一项工作都有‘质量坐标’。”

  为了搭建这套标准体系,张蕴洲带领团队用了两年时间,走遍上海各个区县的建设现场,梳理出工程、产品、服务三大领域的关键节点。在工程领域,他们细化出16大专业门类、41个细分领域,甚至对塔体螺栓的拧紧力矩、基站设备的安装高度都制定了明确标准,形成299道关键工序的“质量清单”;在产品领域,从设备采购到报废全生命周期,建立150项管理规范,确保每一台设备的质量可追溯;在服务领域,制定26项全流程服务准则,明确站址交付时限、故障响应速度等核心指标。

  “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跟着实践调整。”张蕴洲记得,2015年在浦东某小区建设基站时,施工队按原标准施工,却因小区地下管线复杂导致工期延误。他立刻组织技术人员重新勘察现场,补充了“复杂地形施工前管线探测”的专项标准,还配套建立监督制度——每支施工队都配备质量监督员,施工前核查标准执行情况,施工后对照标准验收。这套“制度—流程—标准”三级转化机制,让上海铁塔在成立初期就实现了“设计有规范、建设有依据、运维有准则”,为后续的质量提升筑牢了根基。

创新为钥,让“共享”成为质量升级的引擎

  2016年,随着5G建设启动,上海铁塔迎来新的挑战:运营商对基站建设的需求激增,既要“建得快”,更要“建得好”,还要避免资源浪费。张蕴洲意识到,质量管理不能只停留在“达标”,更要通过创新实现“提质增效”,而“共享”正是破局的关键。

  “上海铁塔因共享而生,质量提升也必须围绕共享做文章。”张蕴洲提出构建“标准化+个性化”双轮驱动的共享质量模式。在标准化层面,他主导建立“接口—制式—准则”三位一体标准体系:统一铁塔的设备接口,让移动、联通、电信的设备都能兼容安装;规范基站的供电制式,避免重复铺设电缆;明确运维服务准则,确保不同运营商享受同等质量的服务。这套标准实施后,一座铁塔最多可同时搭载4家运营商的设备,共享率从成立初的13%逐步提升。

  而在个性化层面,张蕴洲又打破“一刀切”的标准思维,设立柔性化质量响应机制。2018年,某新能源企业提出在铁塔上加装换电柜的需求,传统标准中并无相关规范。张蕴洲立刻组织技术、安全、运维团队召开专题会,仅用一周就制定出“铁塔换电点位建设标准”,明确换电柜的承重要求、供电安全规范,还配套设计了模块化安装方案,让换电柜能快速适配不同型号的铁塔。“客户的需求就是质量改进的方向,标准要服务于实际需求,而不是束缚创新。”张蕴洲说。

数智为翼,让质量管控迈入“智能时代”

  2019年,“质量强国”战略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对基础设施提出了“数智化”要求。张蕴洲又敏锐地意识到,传统的“人盯人”质量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需求,必须用数字技术、AI技术为质量管理插上翅膀,实现从“人工管控”到“智能管控”的跨越。

  “过去巡检一座铁塔,需要运维人员攀爬上去,不仅耗时两三个小时,还存在安全风险;现在用无人机巡检,搭配AI算法,10分钟就能完成全面检查,还能识别出人工难以发现的细微锈蚀。”说起数智化带来的改变,张蕴洲满脸自豪。为了搭建这套数智化质量管理体系,他主导推动上海铁塔与AI技术公司合作,依托中国铁塔AI中台,打造了集智能巡检、远程运维、故障处理于一体的管理平台。

  在工程质量审核环节,张蕴洲团队开发的AI算法成为“质量哨兵”。施工人员通过移动端App上传现场照片、视频后,系统会自动用图像识别技术核查:塔体焊缝是否达标、设备接线是否规范、安全防护措施是否到位,甚至能通过OCR识别技术比对施工图纸与实际施工的一致性,一旦发现问题,立刻生成审核报告并推送至责任人。

  在服务质量管控上,他还打造了“数字化服务平台+10096热线+专属客户经理”三维矩阵。客户通过平台提交需求后,智能工单系统会自动根据问题类型、紧急程度分派任务,明确处理时限和责任主体;处理完成后,系统会自动回访客户满意度,形成“受理—分派—处理—回访”的闭环。2023年进博会期间,某运营商提出临时增加基站容量的需求,通过这套系统,从需求提交到完成扩容仅用了4小时,创下了上海铁塔的服务响应纪录。

  如今,上海铁塔的新建铁塔共享率已达75.42%,相当于少建铁塔1.4万座,节约投资46亿元,“数字塔”更衍生出生态监测、交通管控、应急指挥等十余个应用场景。从制定标准到创新共享,再到数智赋能,张蕴洲用十年时间,将“善建不拔”的质量理念融入上海铁塔的每一座铁塔、每一项服务中,不仅见证了企业的成长,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首席质量官的责任与担当。

□罗仙英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