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03 05:04
(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 本报记者 李宏伟
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坚持“工业强市、产业立市”不动摇,以重大项目之“进”,聚产业倍增之“力”,成能级跨越之“势”,2024年全市经济总量达6191亿元,跃居中部非省会城市第1位、跻身全国50强城市第48位。
在扩大有效投资方面,宜昌持续深化“重大项目建设年”“三争三促”(争项目、争资金、争政策,促投资、促转型、促发展)专项行动,今年1~7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6%,居湖北全省第二,分别高于全国、全省8个、3.1个百分点。
日前,本报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在宜昌市走访期间,采访了宜昌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吴双,他向记者介绍了宜昌市推进项目建设提质提速提效的主要做法。
系统谋划抓招商催生项目裂变新动能
“我们顺应招商引资新形势新要求,推动招商引资从‘给政策、给优惠’向‘给机会、给市场’转变。”吴双表示,宜昌建立了“一个重点企业+一个产业链条+一个发展片区+一个配套政策+一个评估团队”的“五个一”招商工作机制。近3年,宜昌全市新签约50亿级项目67个、百亿级项目22个,80%招商落地项目与本地龙头企业有深度关联。
推动龙头企业“领投”。宜昌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引导其聚焦主导产业深耕细作。例如:宜化集团16个总投资365亿元的项目全线铺开,推动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安琪集团6个总投资24亿元的项目加快推进,致力打造湖北首个合成生物产业园。
服务落户企业“追投”。引导现有企业“一企一策”上项目、扩规模,2024年,全市已落户企业追投亿元以上项目127个,总投资近千亿元。吴双介绍说,东阳光集团落户宜昌24年、追投13次,累计投资超240亿元;湖北三宁7年连续上马3个百亿项目;宁德时代邦普项目在宜昌重仓320亿元后,今年又追投56亿元布局新一代电池正极材料项目。
支持股权合作“募投”。通过本土企业持有项目公司股权的方式,与投资者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关系,更好实现强强联合、协同发展。宜化集团以子公司湖北宜化氟化工有限公司股份引来全球氟化工巨头多氟多投资96亿元,共同建设华中氟硅产业园,推动拓展精细氟化工产业新赛道。
吸引杰出楚商“回投”。以乡情为纽带,聘请异地商会会长、知名企业家等担任招商大使,大规模推进楚商回乡投资兴业,楚能新能源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地。
此外,宜昌依托区位优势,实施“枢纽赋能”战略。吴双表示,当前,宜昌正谋划推进4段高速铁路、4座长江大桥、10条高速公路,持续完善“铁水公空管”多式联运体系,着力打造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今年1~7月,宜昌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9.3%,居湖北全省第3位。
引育集群壮产业夯实经济发展硬支撑
吴双告诉记者,宜昌统筹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线并进”,大力实施“链长+链主+链创”三链机制,形成现代化工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及高端装备、大数据及算力经济、文化旅游等“3+2”主导产业布局。
一是建强专业园区。推进“一个园区一个主导产业”差异化布局,推动园区向绿色化、专业化、智能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例如,瞄准未来固态电池发展趋势,利用园区内就近配套的硅烷气、氨气等资源,低成本的管道运输方式,全力打造宜昌硅碳负极材料产业园。近2年,硅碳负极产业园已落户晟皓新材料、银硅科技、匠芯新材等上下游企业9家,总投资达到254亿元。
二是壮大优势集群。转变项目布局“下跳棋”、产业发展“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等陈旧思维,推动主导产业向产业链核心节点、创新链关键环节、价值链高端领域集聚。分类制定产业链图谱,出台3年行动计划,搭建产业供应链平台,力争用5年时间培育1个世界级产业集群、2个千亿级企业、5个千亿级产业、20个百亿级企业,形成“12520”现代化产业体系。
截至目前,宜昌市已形成以邦普、欣旺达、楚能为龙头的新能源电池产业项目集群,以宜化、多氟多、万华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项目集群,以广汽、达门船舶为龙头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项目集群,以安琪为龙头的生命健康产业项目集群及以中科曙光、燧原科技为龙头的大数据和算力产业项目集群。
对标一流优环境构筑近悦远来强磁场
何为好的营商环境?吴双认为,“让企业持续赚钱的环境才是好环境,让产业不断聚集的环境才是好环境,让项目加速落地的环境才是好环境。”他说,宜昌市对标一流、精准发力,驰而不息优化营商环境,连续四年荣获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在全国工商联“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百强榜单中位居地级市第四。
担当作为拼项目。在服务宜昌东部产业新区项目的建设一线,党员干部和企业建设者一起,住工地、睡板房、拼项目,淬炼出“苦干实干、勇挑重担、一线攻坚”的“板房精神”,持续提升大抓项目的强大气场。
全力以赴抓争取。精准把握政策投向、产业方向,提前挖掘储备一批重大项目,以对上争取的成果有力保障了项目建设成效。城西高速、秭归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实施,2025年共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中省预算内等专项资金96亿元,支持了348个重大项目建设。
高效服务解难题。常态化推进“千名干部进千企”服务活动,推动企业问题高效解决。市级领导领衔招引培育“四上”企业,连续两年新增超千家。集成办、集约办、容缺办、智慧办、精准办“五办”服务模式入选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创新案例,项目建设屡次刷新“宜昌速度”,邦普45万吨新一代电池正极材料项目从签约到破土动工仅26天,“三峡千古情”项目从开工建设到全面运营仅10个月,宜都绿色智能船舶产业园项目审批程序仅用时61天。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帆。吴双表示,下一步,宜昌将进一步强化支点意识、争先意识,大力发扬“板房精神”,持续推进以项目建设撬动能级跨越,努力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同类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宜昌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