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03 08:56
2024年9月11日,国务院对外发布《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新‘国十条’”),对我国保险业未来5年到10年的发展进行系统部署。这是继2006年、2014年之后,国家层面又一次对保险业发展作出的全面部署,释放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明确信号。
如今,新“国十条”实施已满一年。一年来,保险业紧紧围绕强监管、防风险、促发展的主线,交出了一份稳中有进的“周年答卷”。行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保险保障能力与服务水准持续提升,为推进金融强国建设、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金融监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保险业资产规模、资金运用规模、保费收入及赔付支出等核心指标均实现稳步增长,行业“稳”的基础持续夯实,“进”的动能不断增强。
在保险资金方面,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首次突破36万亿元,达到36.23万亿元,同比增长17.4%,保险行业总资产达39.22万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9.2%;在保险保费收入方面,截至二季度末,合计达3.74万亿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5.3%。其中,人身险公司原保费收入2.77万亿元,同比增长5.4%;财产险公司原保费收入9645亿元,同比增长5.1%;在赔付支出方面,截至二季度末,保险公司赔款与给付支出达到1.3万亿元,同比增长9%,增幅明显快于保费增长,保障功能不断深化。
服务社会民生:保险保障网越织越密
一年来,保险业在社会民生保障领域的作用愈发凸显。
在防灾减灾救灾方面,保险业加快赔付速度、加大赔付力度,并不断改进风险减量服务。2025年汛期,京津冀鲁豫等10个省份遭遇极端强降雨灾害,保险业迅速支付赔款20.5亿元,为灾后重建提供了重要资金支持。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巨灾保险共同体为6439万户次居民提供22.36万亿元巨灾风险保障。目前已有20多个省份开展巨灾保险试点。与此同时,保险业不断通过科技手段优化风险减量服务。例如,今年7月进入主汛期以来,平安产险鹰眼系统融合应用人工智能、气象灾害模型等技术,推送灾害预警信息覆盖6182万个人客户、260万企业客户。中国人保依托万象云风控平台、水浸物联系统等做好灾情监测,多平台实时获取灾害预警;中国太保在2025年上半年成功上线台风灾因风险累积模型,实现台风风险累积的系统化阈值管控,持续提升巨灾风险管控能力。
在健康保障领域,保险业正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的健康保障体系。作为基本医保的重要补充,城市商业医疗保险(俗称“惠民保”)在监管引导下逐步走向规范化、高质量发展阶段。截至2025年3月底,“沪惠保”累计赔付金额超22亿元,年龄最小的不足1岁,年龄最大的104岁,单人累计赔付最高超300万元;2025年“深圳惠民保”参保人数达615.9万人,参保量连续3年实现正增长,已累计赔付近38万人次。
今年7月,金融监管总局印发《关于推动城市商业医疗险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要求城市商业医疗险突出普惠定位,坚守商业属性,遵循保险规律,规范精准定价,为“惠民保”长效发展划定清晰路径。与此同时,商业健康险作为健康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规模与保障能力同步提升。2024年,商业健康保险发生赔付支出4052亿元,提取长期健康保险责任准备金4679亿元,年末长期健康保险责任准备金余额超过2.5万亿元,对于减少人民群众后顾之忧、释放消费潜力、推动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养老保障领域,保险业在长期护理保险与个人养老金保险等领域持续发力。
具体来看,一是长期护理保险正在从试点迈向全面实施阶段,目前已覆盖参保群众近1.9亿人,累计筹集资金超千亿元,支出逾850亿元。在政策面推动下,各大保险机构积极研发多样化的商业护理保险产品,满足不同收入、年龄、健康状况人群的差异化需求。二是个人养老金保险领域同样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产品市场持续扩容。截至今年8月31日,个人养老金中保险产品已达329只。三是头部险企也深度参与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以“产品+服务”模式提升保障效能。例如,中国人寿积极参与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年金,积累未来责任准备金近4万亿元。截至6月末,中国平安居家养老服务已覆盖全国85个城市。
服务实体经济:全链条风险保障助力国家战略
紧扣新“国十条”提出的“提升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目标要求,保险业聚焦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普惠金融等国家战略领域,构建了全方位的风险保障体系。
以支持科技创新为例,保险业积极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生态,为“新质生产力”注入动能。近期,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支持保险机构与中试机构合作创新型保险业务、鼓励保险公司积极开展各类科技保险业务等。与此同时,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各大机构保险服务不断取得新突破。
从行业实践看,中国人保创新推出机器人保险、生成式人工智能侵权责任保险等,进一步适配新兴产业场景。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中国人保为科技活动提供的保险保障近24万亿元。中国太平旗下的太平科技聚焦三大主题,推出了覆盖研发、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应用推广及产业化全流程的系列特色产品,多项为行业首创。中国人寿与新华保险联合设立三期鸿鹄基金,总规模达925亿元,进一步拓宽科技企业融资渠道。
绿色保险成为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亮点领域,各家保险机构通过产品创新为绿色产业提供全方位风险保障。例如,人保财险全面构建低碳转型保险产品体系,针对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油化工等行业,提供包括装备、产品、人员等在内的一揽子保险方案和服务。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绿色保险累计提供风险保障126.35万亿元,同比增长23.90%。太保产险聚焦碳汇能力巩固提升、绿色交通、清洁能源及生物多样性等重点领域推出首创产品超37款。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绿色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速达13.03%,占整体业务比例超过30%。
新“国十条”强调,要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优势,培育真正的耐心资本。为进一步发挥保险资金“长期、稳定、大额”优势,险企加大对国家战略领域的投资,助力经济结构优化。例如,中国人寿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发起设立国寿科创基金,重点投资人工智能、物联网、先进制造等对耐心资本需求较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国内自研高端芯片龙头瀚博半导体、国内大模型行业龙头Minimax等提供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支持。新华保险聚焦发力国家战略领域。截至6月30日,新华保险服务实体经济投资余额突破1.21万亿元,“五篇大文章”投资余额近1500亿元,同比增长54%,有力支持国家经济转型、推动产业升级、助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运行。
深化行业改革:以转型激活行业高质量发展动能
新“国十条”实施一年来,保险业以改革破局、以开放赋能,在定价机制、产品结构、中介市场等多个领域推进深层次变革,为行业自身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4年8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推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更加完善。今年1月,为进一步强化保险公司资产负债联动,科学审慎定价,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正式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明确按季度发布预定利率研究值,这既有利于更好引导和管理市场预期,防范“利差损”风险,促行业稳健经营,又能引导各公司增强风险防控前瞻性,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新国十条”提出,要推进产品转型升级,支持浮动收益型保险发展。为积极响应这一要求,今年以来,各机构纷纷推出分红险产品,推动产品结构持续优化。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新推分红险产品259款,占寿险新产品总量的33%。从上市险企半年报数据来看,头部公司均已在新单业务中提高了分红险产品的占比。例如,太平人寿寿险业务已构建起以分红险为核心的产品矩阵。上半年,太平人寿长险首年期缴保费中,分红险占比达87.1%,新单长险结构中分红险占比更是达到91.3%。在业内人士看来,基于“保证收益+浮动分红”的风险共担机制,分红险将从源头降低利差损风险,是当前应对低利率环境的有效路径。
在保险中介方面,今年以来,保险中介行业在监管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调整的双重作用下,加速推进“清虚提质”转型进程。以吉林省为例,截至6月末,该省保险专业中介机构已注销62家,机构总数量较年初下降11.7%。这种“清虚”行动并非个例,而是全国性监管趋势的缩影。自2019年以来,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法人数量已连续6年下滑,从2642家降至2024年的2539家。
站在新“国十条”一周年的节点回望,保险业以“稳”夯实基础,以“进”开拓新局,在服务民生、赋能实体、深化改革三大领域均取得突破性进展。未来,随着各项政策的持续落地,保险业将进一步发挥长期优势,为服务金融强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保险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