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03 13:34
(来源:中原证券研究所)
投资要点:
我国锂电池行业概况及存在问题。锂电池增量主要关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我国锂电池行业全球竞争优势显著,关键材料全球出货占比在70%以上,其中动力电池全球占比68.79%。2024年,我国锂电池板块营收2.25万亿元,2018-2024年营收CAGR为21.80%,但净利润2023-2024年持续大幅下滑,2024年净利润为1101亿元。我国锂电池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净利润规模与全球行业地位不匹配,板块盈利能力总体仍不高,锂电产业链细分领域产能持续释放导致行业产能总体仍过剩,以及锂电池关键原材料价格及上游材料价格总体显著回落。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概况及存在问题。2009年以来,我国汽车产销稳居全球第一,2024年产销均突破3000万辆,且2023年以来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具备显著竞争力,产销量连续10年稳居全球第一,2024年销量1285.9万辆,同比增长36.10%,在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中占比40.92%。伴随产销增长,我国汽车行业收入总体增长,2024年我国汽车行业收入增至10.65万亿元,已成为我国重要经济支柱。但我国汽车行业利润总体偏低,2017年利润6883亿元为近年最高,2024年行业利润仅4623亿元。国内外新能源汽车龙头比对显示,比亚迪营收在2024年首次超越特斯拉,而销量在2022年已超越特斯拉,研发支出在2024年超越特斯拉,但2024年比亚迪扣非后规模净利润与特斯拉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我国汽车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汽车行业整体盈利水平具备显著提升空间,以及行业内卷显著,市场降价促销成为近年来行业高频词。
政策加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针对“内卷式”竞争,我国宏观政策“组合拳”精准发力。2024年7月,中央政治局首次提出防止“内卷式”竞争,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5政府工作报告等明确提出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2025年7月中央财经委员研究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在顶层政策设计基础上,国务院、工信部等相继公布系列政策和举措,行业协会发布自律倡议,相关企业纷纷响应,如干法和湿法隔膜企业,铁锂企业相继举办以反内卷为主题的闭门座谈会。内卷综合整治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产业全球竞争力。
风险提示:国内外宏观经济下滑超预期;新能源汽车销售不及预期;行业政策执行力度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细分领域价格大幅波动;系统风险。
1. 前言
2023年初,海关总署在向国务院报送的专报中首次使用“新三样”这一表述,将其作为中国外贸增长的新动能。2023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标志着这一概念的官方确认。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4年,我国“新三样”产品年出口突破万亿元,成为外贸增长“新引擎”,其中锂电池出口数量39.1亿个,同比增长8.1%,创历史新高;电动汽车出口201万辆。“新三样”出海已从“单一产品出口”转向“技术+产能+服务”的全链条输出,如宁德时代为客户提供定制化储能解决方案、比亚迪泰国工厂、宁德时代在德国、匈牙利工厂产能陆续释放。
我国锂电池、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具备显著全球竞争力,锂电池和新能源汽车行业景气度总体持续向上,伴随锂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关注度提升,二者产业链细分领域产能显著释放,行业竞争显著加剧,行业内卷加剧导致行业盈利总体与行业地位和发展规模不匹配,行业开工率较低,企业盈利水平差异显著。为此,本专题对锂电池和新能源汽车行业进行梳理,结合国家综合整治反内卷顶层设计,对行业反内卷进行梳理和展望。
2. 我国锂电池行业概况
2.1. 锂电池增量关注新能源汽车动力和储能电池
高工产研(GGII)统计显示:我国锂电池出货量总体持续增长,其中2022年以来增速总体回落。2024年,我国锂电池出货1175GWh,同比增长32.62%,其中动力、储能和消费锂电池出货占比分别为66.38%、28.51%和5.11%;2025年一季度,我国锂电池出货314GWh,同比增长55%,其中动力、储能和消费锂电池占比分别为66.88%、28.66%和4.46%。
锂电池市场增量重点关注新能源汽车动力和储能电池,其中动力电池2021年以来出货占比维持在70%左右,2024年一季度为近年来的高点,主要系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已具备较强的竞争力;而消费电池占比总体持续回落,与智能手机终端需求疲软相关。另外,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产业蓬勃发展将为锂电池企业带来新的增量需求。
2.2. 我国锂电池行业全球竞争优势显著
工信部表示:我国已经建成全世界最完备的上中下游和后市场为一体的大宗产业链,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关键主材全球出货量高达70%以上。
动力电池领域,韩国SNE Research统计显示:2020年以来,Top 10动力电池企业中中国入围6家、韩国3家、日本1家,其中中国入围企业合计市场占比总体持续提升,如2020年占比38.35%,2024年合计占比67.08%,2025年1-6月占比68.79%,较2024年同期提升4.26个百分点。2025年1-6月,韩国3家企业占比16.42%,日本1家企业占比3.73%,韩国和日本分别较2024年同期回落5.44和回落0.76个百分点。同时,我国动力电池企业加速全球化布局,宁德时代、愿景动力在欧洲的动力电池工厂相继投产,其中2025年6月3日,远景动力位于法国杜埃的电池超级工厂正式投产,该工厂首期10GWh产能的投产,每年将为20万辆电动汽车提供高品质的动力电池。
2.3. 锂电池板块财务概况
根据万得数据统计:2018年以来,锂电池板块营收总体持续增长,其中2021年锂电池板块营收首次突破万亿元为1.21万亿元,2024年大幅增至22503亿元,2018-2024年板块营收复合增长率为21.80%。2024年,板块营收同比略增0.07%,但正增长公司占比为46.23%,板块营收增长中位数为-1.81%,显示行业细分领域个股业绩差异显著。2025年一季度,锂电池板块营收5273亿元,同比增长18.12%,增速较2024年显著提升,其中营收增长中位数为12.07%,正增长公司营收占比大幅提升至68.87%,营收正增长占比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持续提升,但细分领域不同标的业绩仍分化。
2018年以来,板块净利润波动较大,其中2022年板块净利润2130.2亿元,同比增长124.56%,为近年来的最高值。2023-24年板块净利润大幅下滑,2024年板块净利润为1101.4亿元,同比下降22.02%,净利润增长中位数为-30.19%,净利润正增长公司占比为38.68%,2024年净利润仅为2022年净利润高点的51.7%。净利润下降主要系行业产能过剩导致产业链价格同比显著下滑,以及行业过渡竞争相关。2025年一季度,锂电池板块净利润334.4亿元,同比增长58.37%,净利润增长中位数为13.04%,净利润正增长公司占比64.15%,显示细分领域不同标的净利润差异化显著。
2.4. 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锂电池产业链已具备全球竞争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锂电池板块营收总体持续增长,但净利润规模总体还较低,净利润规模与全球行业地位不匹配。
其次,板块盈利能力总体仍不高。根据万得数据统计:锂电池板块盈利能力走势总体与净利润趋同,2019-2022年,板块盈利能力总体持续提升,其中销售毛利率由2019年的18.77%提升至2022年的21.71%、销售净利率由2019年-3.45%提升到2022年的10.10%。2022-2024年,板块盈利能力则持续回落,其中销售毛利率2024年回落至18.49%、销售净利率2024年回落至4.89%,盈利能力下降主要系行业产能持续释放,行业竞争显著加剧,多因素导致产业链价格总体承压。2025年一季度,板块销售毛利率和销售净利率分别为18.62%和6.34%,环比2024年分别提升0.13和1.45个百分点。
第三,锂电产业链细分领域产能持续释放,行业产能总体仍过剩。受行业高景气度影响,2023年以来锂电产业产能扩张显著提速,新增产能持续释放,锂电材料细分领域开工率总体位于较低水平。如2025年1月碳酸锂产能超196万吨,同比增长70%;2025年5月进一步提升至214.86万吨,环比2025年1月增长9.45%。2025年1月负极材料产能467.5万吨,同比增长40.94%;2025年5月为492.5万吨,环比2025年1月增长5.35%。2025年1月,碳酸锂、氢氧化锂、三元材料和电解液开工率均在40%以内;但2025年5月开工率有所提升,其中钴酸锂、三元材料、氢氧化锂、负极材料等提升较为显著。
而锂电池板块在建工程显示:2021年以来板块在建工程大幅增加,2021和2022年增速维持在高位;2022-2024年总体波动变小。2024年上半年,板块在建工程为2837.70亿元,为近年来的最高值;2024年为2337.79亿元,同比下降6.12%;2025年一季度为2510.68亿元,同比下降8.17%,但环比2024年增长7.39%,显示行业细分领域仍处于产能扩张中。
第四,锂电池关键原材料价格及上游材料价格显著回落。根据百川盈孚、万得统计显示:近年来,锂电产业链上游主要材料价格大起大落,具体而言:一是在2021年到2022年细分领域价格显著上涨,部分材料价格在2022年出现非理性上涨,以电池级碳酸锂为例,2021年全年均价为12.22万元/吨,2022年均价大幅上涨至49.17万元/吨,同比增长302%,2022年1月最高价为59.20万元/吨。此轮价格上涨主要受益于我国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带动动力电池需求高增长,供给短期不足,同时碳酸锂上游锂矿价格持续上涨。二是2022年12月碳酸锂价格见顶后持续显著回来,2024年均价跌至9.08万元/吨,同比下降65.24%,较2022年均价下降81.53%。此轮价格下降主要原因为受动力和储能锂电池高景气度影响,细分领域产能显著扩产,供给和需求错配,导致行业竞争显著加剧。2025年以来,碳酸锂价格进一步下降,最低价格为5.95万元/吨。电池级碳酸锂制备主要包括盐湖提锂和矿石提锂,就矿石提锂而言,碳酸锂价格影响因素众多,主要包括上游锂矿企业、矿石碳酸锂生成企业、碳酸锂贸易企业、锂电池制备企业及下游新能源整车等。但综合考虑锂矿成本、加工费和资金使用成本等,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在6万元/吨少有企业能盈利。
正极材料、六氟磷酸锂、电解液等细分领域价格与碳酸锂价格高度正相关,受碳酸锂价格大幅波动影响,相关材料价格也大幅波动,相关企业盈利也显著承压。
3.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概况
3.1. 我国汽车产销稳居全球龙头
2009年以来,我国汽车产销稳居全球第一。中汽协统计显示:2024年,我国汽车产销均突破3000万辆,全年销售3142.7万辆,同比增长4.60%;2025年1-7月合计销售1826.8万辆,同比增长12.0%。伴随政策扶持及技术进步,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具备显著竞争力,产销量已连续10年稳居全球第一,2024年销售1285.9万辆,同比大幅增长36.10%,在我国汽车销售中占比40.92%;2025年1-7月销售819.7万辆,同比增长38.1%,占比提升至44.94%。2023年以来,我国汽车和新能源汽车销售持续增长,一方面受益于我国“两新”政策落地实施,有效释放内需活力,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技术进步显著,我国已逐渐成为新能源汽车强国。
近年来我国汽车出口持续增长,并于2023年和2024年连续两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中汽协统计显示:2023年我国汽车企业合计出口491万辆,同比增长57.83%;2024年累计出口585.9万辆,同比增长19.33%;2025年1-7月出口368万辆,同比增长12.8%。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在2020-2023年持续高增长,其中2023年出口120.30万辆,同比增长77.17%;2024年出口128.4万辆,同比增长6.73%,增速回落主要受欧洲等贸易保护影响;2025年1-7月出口128.1万辆,同比增长90.68%,主要受益于比亚迪出口高增长。
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在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中的占比总体持续提升,2019年占比3.07%,2023年提升至12.73%,2024年回落至9.99%,2025年1-7月提升至15.63%,为近年来的新高,显示出口已成为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的重要因素。伴随新能源汽车出口增长,新能源汽车出口在我国汽车出口中的占比也持续提升,其中2024年占比21.92%,2025年1-7月大幅提升至34.81%。伴随我国新能源汽车竞争力提升,以及我国新能源车企全球布局产能的逐步释放,预计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仍将高增长,在我国汽车出口和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中的占比将持续提升。
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具备显著市场地位。根据Clean Technica统计显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全球占比63.7%,欧洲和美国占比分别为17.3%和9.0%。全球Top 20电动车品牌统计显示:我国合计11家车企上榜,其中比亚迪稳居第一、特斯拉位居第二、五菱汽车则位居第三。
3.2. 我国汽车行业财务概况
伴随我国汽车行业产销增长,我国汽车行业收入总体增长。2023年我国汽车行业收入规模首次突破10万亿元,2024年我国汽车行业收入增至10.65万亿元,汽车行业已成为我国重要经济支柱产业。相比收入增长,我国汽车行业利润总体偏弱,2017年利润6883亿元为近年来的最高,2017年以来总体处于下降趋势中,其中2024年行业利润仅4623亿元。
我国汽车行业利润率持续总体持续走弱,从2017年的7.8%显著回落至2024年的4.3%,2025年上半年为4.8%,环比2024年提升0.5个百分点。结合我国汽车、新能源汽车销售情况,显示我国汽车行业存在总体利润水平较低,行业利润率总体仍未完全反转。我国汽车行业利润率持续走弱的主要原因包括行业竞争加剧和PPI下行,以及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占比持续提升,但为抢占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行业竞争异常激烈,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行业总体降价压力大,同时新能源整车中动力电池成本占比较高,而车企一般不生产电池。
3.3. 新能源汽车龙头财务比对
比亚迪和特斯拉为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标杆企业,为此进一步比对比亚迪和特斯拉财务概况、销量及研发支出。营收总收入来看,比亚迪营收在2024年首次超越特斯拉,2024年比亚迪总营收7871亿元,特斯拉为6971亿元;收入增速显示,2022年以来比亚迪增速显著高于特斯拉营收增速。比亚迪营收总规模超越特斯拉及营收增速高于特斯拉,主要受益于比亚迪持续研发投入,通过技术创新驱动公司新能源汽车销售持续高增长。
2022年4月,比亚迪宣布停售燃油车并专注发展新能源汽车。比亚迪和特斯拉新能源汽车销售数据显示:2020-2021年,特斯拉销量规模显著高于比亚迪,2021年比亚迪新能源销量60.38万辆,特斯拉全球销量达93.60万辆。2022年,比亚迪销量186.35万辆,同比增长208.64%,连续两年实现翻倍增长;特斯拉全球销量131.39万辆,同比增长30.37%,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售规模首次超越特斯拉。2023-2024年,比亚迪销售持续高增长,2024年比亚迪销量427.21万辆,同比增长41.26%;特斯拉销售178.90万辆,同比下降1.08%。比亚迪/特斯拉销量比由2020年的0.38提升至2024年的2.39。特别地,2023年,比亚迪汽车销售首次进入全球前十,也是历史上首次进入全球前十的中国汽车企业;2024年比亚迪销量位居全球第五。
研发支出方面,2022年前,比亚迪研发支出规模均小于特斯拉,2022年比亚迪研发支出202亿元,而特斯拉研发支出219亿元;2023-2024年,比亚迪研发支出持续超越特斯拉,2024比亚迪研发支出399亿元,同比增长35.68%;而特斯拉研发支出324亿元,同比增长14.39%。比亚迪/特斯拉研发支出比由2020年的0.80%提示至2024年的1.67%。
扣非后归母净利润来看,比亚迪与特斯拉净利润规模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而言:2020年,比亚迪净利润29.54亿元;2024年增至369.83亿元,同比增长29.94%,且创近年来的新高。特斯拉2020年净利润为51.45亿元,2023年为1070.17亿元,为近年来的最高值;2024年同比下降48.16%至554.82亿元。但比亚迪净利润趋势总体持续向好,特别是伴随比亚迪销售规模和营收规模超越特斯拉,以及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预计比亚迪净利润将持续增长。
3.4. 行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汽车行业产线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已具备显著竞争力,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我国汽车行业整体盈利水平具备显著提升空间。我国已成为全球汽车大国,但行业盈利水平仍较低,且近年来总体持续回落,2024年行业利润率仅为4.3%,侧面反映与汽车强国仍有显著差距。
第二,行业内卷显著,市场降价促销成为近年来行业高频词。一方面,整车降价有利于促进汽车消费,也有利于自主品牌市占率提升;其次自主品牌降价与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益有较大的关系。但行业非理性降价不利于整个行业发展,特别与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地位不匹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乘用车降价统计显示:2022年合计降价车型104款,2023年188款,同比增长80.77%;2024年增至272款,同比增长44.68%。2025年以来,乘用车行业降价与促销逐步回归理性,截至2025年7月,降价车型118款,其中常规燃油车降价28款,较同期减少21款;混合动力燃油车降价3款,较同期减少7款;插混燃油车降价20款,较同期减少5款增程式车型降价9款,较同期持平;纯电动车型降价46款,较同期减少8款。就降价力度而言,2025年1-7月,新能源车新车降价车型的降价力度算术平均达到2.2万元,降价力度达到11.9%;常规燃油车新车降价车型的降价力度算术平均达到1.6万元,降价力度达到9.1%。
第三,我国汽车行业品牌知名度仍有极大提升空间。我国汽车行利润率总体不高,一方面与行业内卷相关,同时我国汽车行业在全球品牌知名度仍较低。
4. 政策加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4.1. 顶层设计精准发力
针对“内卷式”竞争,我国宏观政策“组合拳”精准发力。2024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竞争。2024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25年重点任务,其中在第二项任务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并明确要求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2025年以来,反“内卷”政策持续强化,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多部门主动作为、综合施策,推动“内卷式”竞争治理走向深入,旨在打通市场准入退出、要素配置等制约经济循环的卡点、堵点,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1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明确各地不得违规实施财政、税费、土地、价格、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招商优惠政策;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研究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问题。其中,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基本要求是“五统一、一开放”,即统一市场基础制度、统一市场基础设施、统一政府行为尺度、统一市场监管执法、统一要素资源市场,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要聚焦重点难点,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这一战略将深刻影响宏观经济运行、区域经济布局、行业竞争生态等。
4.2. 行业反内卷政策及动态
在宏观系列顶层政策设计上,国务院、工信部等相继公布系列政策,行业协会发布倡议,相关企业纷纷响应。其中,国务院3月公布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明确大型企业采购货物、服务交付之日起60日内支付款项。7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情况的汇报,会议指出要着眼于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针对该产业领域出现的各种非理性竞争现象,坚持远近结合、综合施策,切实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中汽协、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等纷纷发出倡议,相关企业积极响应,如6月中国一汽等17家重点车企积极响应并作出“供应商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的公开承诺。
在当前的反“内卷”治理中,价格机制改革与价格监管成为破解“内卷式”竞争的重要抓手,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将于2025年10月15日起试行。7月1日,新修订的矿产资源法正式施行,将锂、稀土等36中矿产纳入战略性目录,实行“保护性开采”,矿权和开采审批权归中央自然资源部。8月9日,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圳口里—奉新县枧下窝矿区陶瓷土(含锂)矿正式停产,枧下窝矿区原矿生产规模可达4500万吨/年,是宜春地区规划产能最大的涉锂矿山。其中一期项目1000万吨/年选矿产能已于2023年建成投产。8月以来,锂电池干法隔膜企业、磷酸铁锂企业、湿法隔膜企业相继举行闭门座谈会,会议以反内卷为主题,倡导行业自律。
5. 原材料价格走势差异化
根据百川盈孚和万得数据统计:2025年以来,主要原材料价格差异化,碳酸锂高度相关材料价格仍承压、钴相关产品价格受外部政策影响短期上涨。2025年2月下旬到3月,电解钴以及与钴成本高度正相关的钴酸锂等产品价格显著上涨,其中电解钴由16.25万元/吨显著上涨至最高的27.0万元/吨,主要系2025年2月下旬,刚果(金)宣布暂停钴出口四个月,同时其供应在全球占比较高,后续需重点关注刚果(金)后续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受国家综合整治内卷影响,碳酸锂及相关材料价格表现出现一些积极因素。仍以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为例,截至2025年8月29日,2025年以来碳酸锂均价为7.02万元/吨,较2024年均价下降22.67%;2025年初碳酸锂价格为7.58万元/吨,2025年以来最低额最高价格分别为5.95和8.65万元/吨,8月29日最新价格为7.75万元/吨;最高价相比最低价上涨45.38%,价格上涨主要原因为8月9日宁德时代旗下枧下窝矿区采矿许可证到期停产,行业供需错配现象得以部分缓建,后续仍需积极关注江西其它7宗锂资源矿权相关进展,以及宁德时代下枧下窝矿区是否复产。
6. 行业投资评级及展望
根据万得数据统计:2021年锂电池和创业板估值均值分别为85.20倍和51.10倍,且锂电池板块估值见顶后总体持续回落;2022年均值分别为43.34倍和39.47倍倍;2023年均值分别为19.14倍和34.74倍;2024年均值分别为19.64倍和30.32倍。截至2025年9月1日:锂电池和创业板估值分别为26.06倍和44.29倍。2022年以来。目前锂电池板块估值显著低于2013年以来44.41倍的行业中位数水平。基于行业政策、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前景、锂电池板块业绩增长预期及估值水平,维持锂电池行业“强于大市”投资评级。
宏观政策方面,综合整治内卷顶层设计已出台,国务院、工信部等相关配套组合政策已相继公布和即将实施,不排除还有相关政策将出台。
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作为我国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发展至今也在全球具备显著竞争力,长期而言,内卷加剧不利于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内卷整治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行业全球竞争力。伴随内卷宏观政策的实施,特别是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行业相关反内卷政策、举措的出台,预计将对行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特别是新修订的矿产资料法将锂、稀土等36中矿产纳入战略性目录,矿权和开采审批权归中央自然资源部,同时行业协会积极倡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湿法、干法隔膜以及铁锂企业相继召开了以反内卷为主题的闭门会引导行业理性发展,不排除其它细分领域将举行类似的座谈会。随着需求持续增长及相关举措落地,预计产业链价格非理性下跌的态势将得到缓解,锂电池行业有望逐步步入理性发展轨道。
特别地,行业盈利提升一方面依托于反内卷相关政策实施,其次行业特别是企业须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通过长期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竞争力和盈利水平,巩固企业在细分领域的竞争力。
7. 风险提示
1) 国内外宏观经济下滑超预期;2) 新能源汽车销售不及预期;3) 行业政策执行力度不及预期;4) 行业竞争加剧;5) 细分领域价格大幅波动;6)系统风险。
证券分析师承诺:
本报告署名分析师具有中国证券业协会授予的证券分析师执业资格,本人任职符合监管机构相关合规要求。本人基于认真审慎的职业态度、专业严谨的研究方法与分析逻辑,独立、客观的制作本报告。本报告准确的反映了本人的研究观点,本人对报告内容和观点负责,保证报告信息来源合法合规。
重要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