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高速服务区新能源车主爆发“充电枪大战”:7人同时争抢,特斯拉等车型排长队

2025-09-03 09:29

(来源:储能世界)

事件回顾:7、8位车主围抢一根充电枪

9月2日,一段在高速服务区拍摄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视频中,7至8名新能源车车主围在一起,争抢同一根充电枪,场面一度失控,几乎演变为肢体冲突。

根据现场描述,该服务区仅配备 4 个充电桩,而排队的车辆超过 20 辆。由于电动车充电时长通常需要 30 分钟到 1 小时,流转效率远低于燃油车加油,导致平均等待时间在 2 至 4 小时不等。如果遇到插队情况,等待时间更是被迫延长。

不少围观网友评论称,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听说高速服务区“充电抢枪”的现象了,每逢节假日出行高峰期,类似情况屡见不鲜。

背后原因:充电需求暴增,供给却跟不上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车在中国市场的快速普及,电动车保有量已突破 2000 万辆。特斯拉比亚迪、小鹏、蔚来等品牌在高速公路上的渗透率越来越高。然而,高速服务区的充电基础设施扩张速度,却明显滞后于车辆增长速度。

虽然不少地方政府和运营商加快了充电桩建设,但由于电动车充电不像加油那样只需 3-5 分钟,而是动辄半小时甚至更久,导致充电枪的“使用周转率”非常低。

此外,节假日期间集中出行使得服务区承压更大,原本 4 个充电桩在平日也许能满足需求,但在长假车流叠加下,远远不够用。于是,“排长队—心态急躁—争抢充电枪”的现象逐渐成为常态。

“充电焦虑”中的新能源车主:等待还是冒险?

很多新能源车主在长途出行中不得不面临“充电焦虑”。尤其是在高速行驶时,电池消耗较快,而充电站分布并不均衡。即使提前规划了充电路线,也常常遇到服务区桩位爆满的情况。

一些车主表示,遇到排队两三个小时的情况,宁愿提前下高速寻找社会充电站,也不愿浪费时间在服务区干等。但也有车主担心“绕路”会增加时间成本,甚至可能因电量不足而陷入尴尬境地。

事实上,很多行业专家提醒,如果在高速看到充电区爆满,不妨选择就近高速出口下去寻找充电站。一般在 5 公里范围内,都会有配套的公共充电设施,价格也比高速服务区便宜,且排队情况相对缓解。

政策与行业应对:加速建设与智慧调度

针对这种情况,业内人士认为应从三个方面解决:

  1. 加快高速充电桩建设

    国家能源局多次提出要在“十四五”期间大力推动高速公路充电网络建设,但目前不少省份依然存在桩位不足、功率不够、布局不均的问题。未来需要更多大功率超充站落地,以提升整体流转效率。

  2. 提高服务区充电调度效率

    一些服务区已经尝试引入预约排队系统,车主可通过 APP 提前排队,避免现场混乱。同时,增加“换电站”与“移动充电车”的部署,也有望缓解集中时段的矛盾。

  3. 倡导车主分流与错峰出行

    媒体和车企可加强科普,建议新能源车主在节假日长途出行时,尽量提前规划,选择下高速充电或夜间错峰出行,以降低高峰期拥堵风险。

特斯拉等车企的角色:布局超充网络成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新能源车企正在通过自建充电网络缓解用户焦虑。以特斯拉为例,其在全国已建设超过 1800 座超级充电站,覆盖主流高速干线。然而,由于节假日需求集中,即便是特斯拉超充桩,也难免出现排队现象。

业内专家认为,未来解决方案不仅仅依赖桩位数量,还需要更高功率、更高智能化的充电技术。例如 800V 高压平台的普及,能够将充电时间缩短至 15 分钟以内,显著提升车辆的周转效率。

网友热议:出行焦虑该由谁来买单?

事件曝光后,网友评论区呈现两极化:

  • 一部分人认为,新能源车主在购车前就该考虑到长途出行的局限性,不应把责任完全推给服务区和政府。

  • 另一部分人则认为,既然国家大力推广新能源车,配套设施必须要跟上,否则大规模推广只会加剧矛盾。

有网友调侃道:“以前是加油排队,现在是充电抢枪,新能源车主的出行焦虑,是真真切切的。”

结语:新能源普及下的现实考题

高速服务区新能源车主争抢充电枪的事件,虽然只是个别现象,却折射出当前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与配套设施不足之间的矛盾。

在政策推动、车企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下,未来高速充电网络一定会逐步改善。但在此之前,新能源车主仍需学会合理规划,避免在假日高峰中“被困”在充电桩前。

新能源的发展是一场“马拉松”,充电设施的完善同样需要时间。在此过程中,车主的理性与耐心,政府的规划与执行,车企的技术与投资,缺一不可。

免责声明

免责声明:我们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不希望我们转载您的作品,请和我们联系处理,谢谢!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