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03 08:38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伟大胜利。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战,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其中,就有目前驻宁重点企业前身的创办者、经营者、管理者和千千万万的生产工人、技术人员,他们在抗战烽火中书写报国壮歌,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今天,这些驻宁重点企业,正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激扬精神伟力和时代价值,努力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伟大抗战精神融入血脉
“远东第一大厂”蝶变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徐宁 通讯员 郑瑞
九十余年风雨兼程,九十余载砥砺奋进。从1934年长江滩涂上升起的工业星火,到如今绿色低碳转型的成功实践,作为中国化工的摇篮,南化公司的发展史,也是一部镌刻着伟大抗战精神的中国化工奋斗史。
抗战烽火
“宁举丧,不受奠仪!”1937年深秋,面对日寇“合作经营”的威逼利诱,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的铮铮宣言穿越战火,带领永利化学工业公司铔厂(南化公司前身),成为中国民族工业最硬的骨气。
这七个字的铁血誓言,在化工战场上筑起精神长城。日军3次轰炸投弹87枚,氧化部化为废墟,但南化先辈冒着炮火拆卸设备、转移图纸,用扁担与小船在长江水道上演绎了“工业版敦刻尔克大撤退”,最终在四川五通桥重建工厂,让支撑抗战的炸药原料生产线在大后方重新运转。
抗战时期,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侯德榜在五通桥和香港等地的简陋实验室里,经历500次失败,分析了2000个样品,终于创立“侯氏碱法”,打破西方对制碱技术的百年垄断。
抗战胜利后,侯德榜两赴东京,在盟军总部据理力争,终于将被日军劫走的1482件硝酸设备全数索回。如今,硝酸塔仍矗立厂区,成为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典范。
今日巨变
抗战胜利后,由于大部分时光都在战乱中度过,永利铔厂“所有残余机器设备,外表虽能保持旧观,但实际上丧失效能甚多,整理复旧倍感艰巨”。再加上国民政府的腐败使得永利铔厂继续在挣扎中前行,南京解放前夕,更因原料、电力供应中断、资金枯竭等原因,已是奄奄一息。
1949年4月21日,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35军104师炮兵营带着毛主席的指示,进驻永利铔厂,“远东第一大厂”迎来解放。
此后,中国的第一袋化肥、第一包催化剂、第一台高压容器以及第一套合成氨、硫酸和硝酸等装置都在这里诞生。
进入新时代,南化公司致力于探索绿色转型升级之路,由传统化工产业向高端电子化学品、高端精细化学品、高端新材料、高端智能制造、高端研发策源地和碳产业科技转型升级。
如今,C307-M型甲醇催化剂在国内外100多套装置上实现替代,市场占有率达30%;“兰花牌”防老剂6PPD和TMQ成为全球首例获国际认证的碳中和产品;G4级电子级硫酸打破国外垄断,高性能聚乙烯纤维“南京丝”能吊起港珠澳大桥钢构件,二代产品性能再攀高峰……
九十余年栉风沐雨,伟大抗战精神早已融入血脉。这些突破,不仅让南化公司在高端化工材料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更标志着中国石化工业彻底摆脱了“受制于人”的历史,为行业自主可控发展树立了标杆。
坚持“不资敌、不合作”,江南水泥厂——
从避难所到新地标 红色血脉薪火相传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周容璇
通讯员 华杰 实习生 王子衿
在南京栖霞山脚下,一组巨型筒状工业构筑物沉默矗立。锈蚀的管道与斑驳的厂房外墙,仿佛仍在述说80多年前那段烽火岁月。这里曾是亚洲最先进的水泥生产线之一——江南水泥厂。
抗战烽火
1937年的夏天,南京一如既往的炎热,亚洲最大水泥厂之一——江南水泥厂在南京正式落成,本该欢喜地迎接开工生产,却被战争前夕的乌云笼罩。“关于吾厂拟开机之事,请暂时勿对外宣传。”在1937年10月的公司信函中,时任负责人陈范有这样写道。这份珍贵档案现存于厂区史料馆,泛黄纸页上的一句叮嘱,揭开了这个民族企业在战争年代“不资敌、不合作”的抗争序幕。
1937年11月,南京城破前夕,江南水泥厂作出重大决定:邀请德国人卡尔·京特和丹麦工程师辛德贝格协助护厂。随之,江南水泥厂升起德丹两国国旗,挂出“德丹国合营江南水泥厂”字牌。这个巧妙的国际策略,让日军迟迟未能将其强行占领,工厂由此成为难民的避难所。
“辛德贝格在厂区搭建难民营,并将宿舍改造为小医院。在最黑暗的时期,这里曾庇护了2万多名难民。”新工集团江南水泥厂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张新华告诉记者,厂档案馆里留存的大量档案资料,详细记载了日军试图强占工厂的经过。1938年至1941年间,日方多次以“军管”“合作生产”等名义企图控制工厂,均被厂方以“设备货款未清,产权未移交”等理由周旋拒绝。直至1943年,日军开始强行拆迁机器设备,用于军事生产。
“全体投不赞成票!”1943年10月26日,临时股东大会决议书上的这行字依然清晰可见。尽管最终未能阻止设备被拆运的命运,但这份拒绝合作的决议,彰显了民族企业的铮铮傲骨。
今日巨变
抗战胜利后,未向侵略者生产过一吨水泥的江南水泥厂,在新中国获得新生!1950年10月,新中国的第一袋高标号水泥在这里成功研制并生产,并相继应用于南京长江大桥、大庆油田等重大工程,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烽火岁月逐渐远去,厂房的墙壁也爬满了岁月的斑驳。2012年,江南水泥厂逐渐停止水泥的主业生产,旧址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这里又被列入中国首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成为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要典范。如何让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工业遗存重获新生,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课题。
2019年,新工集团开始对厂区民国建筑进行修缮,采用“修旧如旧”的方式对园区进行打造。2023年12月8日,“新工·江南1935”工业基地正式开园,这片厂区实现从工业生产地向文化创意集聚区的转型。
“这里不仅是工业遗存,更是一座精神地标。”张新华表示。如今,改造后的厂区保留了历史建筑群,建成“风雨如磐忆江南”档案史料馆,开设研学课程,开发水泥文创产品,截至目前,已接待260多个批次的团队前来研学,接待参观者超6000人次。
“我看到了见证烽火的工业遗存,以及记载了工人们拒绝为侵华日军生产的史料,内心满是震撼!”8月28日,南京市华电中学学生张梓萱在研学活动中发出感叹,她告诉记者,不忘历史伤痛才能更坚定地守护今日和平和民族尊严。
“未来我们将持续探索工业遗存向文化旅游发展的最佳途径。”张新华介绍,目前,该产业园区吸引了不少企业入驻,许多项目也在积极推进。江南水泥厂已转型为集红色研学基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和现代旅游消费于一体的复合产业园区。
“我们有血和汗,用血和汗建造新中国”——
在战火中淬炼“筋骨”
“熊猫”实现跨越式发展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徐宁 通讯员 梁军 周海盈
在共和国众多知名品牌中,“熊猫PANDA”是电子行业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也是家喻户晓的品牌。这家诞生于1936年的民族企业,在战火中淬炼“筋骨”,新中国成立后在发展中砥砺前行,熊猫收音机、熊猫电视“飞”入千家万户。进入新时代,“熊猫”紧跟智能化、数字化发展趋势,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展开产学研攻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跨越式发展。
抗战烽火
1936年,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合资兴办的“湖南电器制造厂”(熊猫电子前身)诞生于湖南长沙,从此开启中国民族电子工业艰苦卓绝的创业历程。
一年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工厂在战火中辗转西迁。长沙、桂林、昆明、重庆,工厂在战火中流离辗转、顽强成长。工厂生产的收发报机等产品,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桂林、昆明,工厂技术人员冒着日寇的轰炸扫射,战地抢拆修理大批驼峰航线援华作战飞机上的无线电设备,工厂研制生产出收发报机等产品,其中,200瓦、400瓦报话发射机支援了“飞虎队”,为抗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战期间,工厂90%以上的产品用于军事和交通运输的通信联络机器,供应了全国55%的军用无线电机,其他发讯机及收讯机等也广为交通部及空军、地面部队所采用。
抗战胜利后,工厂迁到南京。南京解放前夕,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全厂员工开展斗争,拒绝迁厂台湾,迎接南京解放,并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名为国营南京无线电厂。
今日巨变
诞生于西迁途中的厂歌这样唱道:我们不仅要仿效欧美,还要有自己的创造发明,创造崭新的事业,贡献世界的文明。钢铁般的纪律,火焰般的精神,我们有血和汗,用血和汗建造新中国。我们有血和汗,用血和汗争取光荣……
当年的厂歌唱出了建厂的初心和理想,激励一代代“熊猫”人创新图强、建功立业。
第一台全国产化收音机,第一台短波单边带电台,第一台国产化自动插件机,第一个推出透亮度好、清晰度高的单片系列彩电……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熊猫”创造出中国电子工业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第一,为国家提供了各类通信产品和音视频播放产品,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和世界人民的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熊猫的军用通信产业蓬勃发展,已成为我国军用短波通信、军用卫星通信的领军企业,为国防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现在熊猫汉达科技有限公司承载了熊猫军用通信产业发展重任,在中国电子、中电熊猫的战略指引下,继续迈步国家防务装备产业的前沿。
1992年,熊猫电子集团有限公司独家发起设立南京熊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近几年,南京熊猫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不断创新和突破,积极融入数字经济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浪潮,大力发展智慧交通与平安城市、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绿色服务型电子制造等业务,从最初单一的产品门类,到现在的产品涵盖了智慧交通、平安城市、智能制造、先进绿色制造服务等多个领域,努力建设具有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知名企业,打造国家数智装备可靠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