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02 20:57
(来源:中国宝武)
邂逅 · 3354 期 · 11336 篇
基建工程兵忘不了的记忆
余学文
1978年基建工程兵00029部队官兵进入宝钢工程动工典礼会场
5月22日,我参观了宝钢历史陈列馆,这是退休后第一次去,勾起了我的回忆。
来参加宝钢建设前,我在基建工程兵二支队机械营一连工作。我们连是一个综合性的机械化连队。1979年底,我们连接到命令,全连人员及设备从河北迁安县大石河首钢矿山转移到上海宝山参加宝钢建设。
来到宝钢工地后,为了适应宝钢建设的需要,上级对我们连的设备进行了部分更新和补充,主要有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138和148太脱拉等土方机械,有大日野、小日野、依法车等运输车辆,还配有从15吨至85吨的多种吨位的液压式吊车及专用维护设备。当时,我们连就成了装备性能好、品种全、战斗员多的机械化连队,以全新的面貌参加宝钢建设。
我们参加宝钢建设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原料场的土方工程基础开挖,在一片滩涂,长着芦苇,有的地方还是沼泽地的情况下进行施工,要把这块土地平整为具备打桩机能进场作业的条件是非常困难的。开挖时机械无法进场作业,为了不影响工期只能通过大量的人工进场先清理烂泥后再与机械配合完成这个任务。这段时间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战斗场面令人难忘。后来我们陆续参加了重油库基础开挖,护厂河部分河段开挖等一些土方工程的回填平整等任务,担任了部分打桩需要的钢桩,混凝土桩及现场需要的建筑材料运输和部分设备安装的吊装任务。在我们穿着军装参加宝钢建设的几年,不管是晴天的尘土飞扬,还是雨天的泥泞路上,我们都穿梭在各个施工现场,见证了那个热火朝天的大会战场面。
1983年4月,正在建设中的宝钢一号高炉矿石原料皮带运输线 (于文国摄)
我是1984年底转业到宝钢炼钢厂工作的,离“85·9”投产只有几个月时间。投产前的生产准备已进入冲刺阶段,全体职工都在接受投产前的业务培训,做好生产资料、生产工具的准备工作。每个人都要熟背自己操作岗位的操作手顺书,训练模拟操作方法等活动。大家以厂为家,每周有一半时间住在办公室或者操作室,准备训练内容。
第一炉钢出钢那天,我有幸参加了那天的出钢仪式,我的心情也和大家一样非常激动。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地看到从炼钢转炉中把钢水倒入钢包,再从钢包中把钢水浇铸成钢锭的过程,激情燃烧的场面,激情燃烧的人群,是我忘不了的记忆。
投产仪式后进入正常生产,大家都在不断地接受挑战。我所在的铸钢车间,是一个有四个总工段、全工艺链都是高温作业的生产车间。为了加快钢包的周转,砌包工段的职工穿着棉衣在近百度的钢包里修复破损的耐火砖,浇钢工段的职工在高温烘烤的浇铸平台上浇铸钢锭,底盘工段的职工在自己的工作皮鞋上再套木板拖鞋,站在上百度高温的底盘上安装绝热板,整脱模工段的职工在脱模车间对高温的钢锭进行脱模和模具整理。尽管工作环境非常艰苦,没有人叫苦,没有人喊累,大家都只有一个目标,为宝钢人争光,为国家的钢铁事业作贡献。
张清朗厂长来车间动员达标 (左1为余学文)
1990年初至1993年初,当时国有企业的改革如火如荼,大量国有企业都提出了,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路往哪里走的解决方案,宝钢也进行了减员分流的工作推进。总厂提出了管好主体、放开辅助、稳定队伍、开发市场的指导方针。总厂的劳资部门对分流人员提出了下岗不回家、继续作贡献的工作原则,新事业公司也及时提出了背靠主体、面向市场、自强不息、再展宏图的具体工作方针,先后建成了服装厂、冲压加工厂等多个加工厂。组建了现代办公、钢材贸易、现场劳务及多个服务部,开办了人才交流中心,本着人尽其才、合理流动的原则,为下岗职工提供了继续提高操作技能、学习业务知识、再返回总厂各种生产岗位的交流机制,把交流中心办成了总厂劳动力的蓄水池,为宝钢总厂的减员分流作出了贡献。
董事长谢企华来冷轧现场发奖励 (拿红奖本的是余学文)
1993年到2003年,是我一生中在一个部门工作时间最长的时段,这十年是冷轧厂从二期工程到三期工程项目全面投产大突破的十年,规模由一套轧钢生产线发展到四套轧钢生产线。
冷轧厂先后生产出符合食品易拉罐冲压要求的DR材镀锡板,符合高级家用电器要求的高等级彩色钢板,生产出高级O5板(简称汽车板)。从只能生产普通冷轧板到能够生产汽车板,从低等级到高等级汽车板,从小规模到大规模生产汽车板,各项生产技术指标都得到了极大的突破。
冷轧厂正式投产直到能生产各种能符合国家需求,能替代进口,能满足市场要求的各种冷轧产品,是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实现的。
回想起在冷轧厂工作的十年,无不感受到冷轧厂的几任厂长、全体冷轧人不屈不挠、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冷轧人是骄傲自豪的,没有辜负时代赋予的责任,为宝钢、为国家的钢铁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2004年初至2007年,我在宝钢股份黄石涂渡板工作。公司的前身是中外合资企业,是生产品种单一、技术相对落后、利润率薄的老企业。
在当时中西部大开发的环境中,是否能经过自我改造,改变生存环境与发展,是摆在董事会成员面前的艰巨任务。当地国资委及董事要求发展提高,确保就业,我作为宝钢方代表(主体投资方)深感身上责任重大。
经过反复讨论、征求意见后,我们陆续做了以下几件事彻底改变了该厂的面貌。首先将原镀铝薄板厂改名为“宝钢股份黄石涂镀板有限公司”,自筹资金购买土地,依靠宝钢技术新建设备,确保工程优良水平。其次在公司内部开展学习宝钢大讨论,提出学什么、怎么学,如基础管理、作业长制等。最后重新确定产品定位、销售原则、售后服务等具体工作,主要辐射中西部及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各种加工企业。这些做法促进了企业的内部团结和凝聚力。在黄石公司工作的几年,是我工作结束即将退休的几年。
在部队时首长告诉我们,军人是在磨炼中成长的,军人是在挑战中闯滩过险的,我是基建工程兵第一批入伍的1966年兵,也是二支队上海指挥所参加善后工作处理结束,最后一批脱下军装转业到宝钢工作的老兵。回忆过去,不负当过兵的自己,让我有了在基层工作的本钱。从1979年来参加宝钢建设,到2007年退休,我在宝钢这片土地上工作了整二十七年,先后调动了五个工作岗位,从部队到工厂,从建设钢厂到生产钢铁,每个走过的地方都给自己留下了难忘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