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通则康威:只能吃华为中兴剩下的,只能进攻亚非拉,客户高度集中

2025-09-02 09:49

通则康威:只能吃华为中兴剩下的,只能进攻亚非拉,客户高度集中,导致应收款过多,客户随时可能暴雷,研发投入较低,高端芯片依赖进口

一家年入11.5亿的科技企业,利润却在客户集中度与应收账款的双重绞杀下节节败退。

近日,深交所官网显示,广州通则康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则康威”)创业板IPO申请已获受理。这家号称全球排名第七的5G FWA CPE供应商,正试图募集13.81亿元资金。

表面光鲜的“小巨人”外衣下,是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风险?让我们用放大镜仔细审视这家公司的成色。

一、业绩变脸:增收不增利的“魔咒”

通则康威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变脸”戏法:2024年,公司营收创下11.52亿元历史新高,净利润却暴跌25%至8035万元。

公司将其归咎于“研发投入加大、产品迭代和运费上升”。然而细看数据,这个解释难以自圆其说。报告期内通则康威的研发费用率均值只有6.5%左右,低于行业平均14%的水平。

这让人不禁疑问:研发投入不足行业平均水平一半,何来“研发投入加大”导致利润下滑之说?

二、实控人“空降”:半路杀出的程咬金

通则康威的控制权变迁,堪称一场“请君入瓮”的大戏。

公司成立于2019年3月,由单建新、王伍、李金龙三人出资1亿元成立。但2021年,创始团队却将持有的公司46%股权转让给了“空降”的侯玉清及其控制企业。

更为蹊跷的是,原始股东李金龙悄然“掉队”,而招股书对此次转让价格以及李金龙退出的原因语焉不详。

侯玉清何许人也?据招股书披露,2001年11月至2003年10月,侯玉清任广州康威兴科技有限公司经理。仅从名字上看,康威兴科技与通则康威是否存在关联,成了一个谜。

三、应收账款增速高于营收增速

翻开招股书,一组数据令人触目惊心:

2022年应收账款:1.84亿元,2024年应收账款:3.26亿元

两年激增77%,远超同期营收19% 的增幅。这意味着公司每卖出100元产品,就有28元是“白条”,而这些白条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环境不稳定的亚非拉地区。

更令人担忧的是,公司前五名回款客户应收账款占比从68.90% 升至79.57%,应收账款周转率则从6.14 降至4.11,回款效率持续恶化。

四、客户集中度过高

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从2022年的47.06% 猛增至2024年的69.34%。Airtel、MTN等巨头掌握着通则康威的命脉。

这种依赖演化为双重危机:一方面,公司议价权丧失,大客户压价导致核心产品5G CPE的毛利率从2022年的39.83% 暴跌至2024年的27.32%

另一方面,坏账风险高企,一旦某巨头暴雷(如2022年斯里兰卡电信破产事件),公司将遭灭顶之灾。

五、出海困局:84%收入拴在“火药桶”上

通则康威的“全球化”堪称一场豪赌:2024年境外收入占比84.52%,且高度依赖亚非拉新兴市场。

这些地区头顶三把刀:

  1. 贸易摩擦:中美博弈下,发展中国家常成制裁“夹心层”;
  2. 汇率波动:美元结算占比过高,2024年汇兑损失蚕食8.8% 净利润;
  3. 地缘冲突:中东战火、非洲政变频发,物流与回款随时中断。

六、财务内控:个人账户收款的“草台班子”

报告期内,公司竟默许员工用个人账户收取废料款和样机零售款,2022年和2023年金额分别为0.41万元和4.28万元。直到2024年才“规范”。

虽然金额不大,但暴露出财务内控薄弱——连废品买卖都要走私账,大额海外回款如何监管?

更讽刺的是,公司还因海关申报不实被罚3000元、逾期报税被罚50元,活脱脱一副“野路子”做派。

七、供应链风险:芯片断供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通则康威的“国产化”招牌并不完全可靠:2024年,基于联发科、高通芯片的产品收入在主营收入中的占比约37%,基于紫光展锐、中兴微国产芯片的营收占比约62%

但问题在于,国产芯片的应用多为4G产品,5G产品仍依赖于高通、联发科的芯片,存在被“掐脖子”的风险。

在中美科技战背景下,若遭遇“中兴式制裁”,公司宣称的“国产芯片方案”能否应急?招股书仅轻描淡写称“存在供应风险”,却无任何应急预案披露。

八、募资用途:研发投入不足却要募资7.92亿

最令人费解的是募资用途:公司计划募资13.81亿元,其中7.92亿元用于研发运营中心及信息化建设项目,2.89亿元用于全球营销服务网络建设项目,3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但公司研发费用率(7.74%)尚不足行业均值(14.99%)一半,却计划将募资大头投向研发项目,这不是“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吗?

九、坏账计提:比同行激进3倍的会计手法

公司采取激进的坏账计提政策。各期末坏账计提比例仅为5% 左右,远低于同行业平均的14%-20%

这种过于乐观的计提政策,可能是管理层对客户偿付能力过于乐观,若回款不及预期,可能放大财务错报和资产高估风险。

结论:缺血上市还是包装上市?

通则康威的IPO,看起来像是一场精心包装的“缺血上市”:应收账款三年暴涨77%,占流动资产35%;净利润在营收增长情况下不增反降;客户集中度飙升;海外市场风险高企……

这些风险因素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幅令人忧虑的画卷。在高度依赖单一产品的情况下,盈利能力下滑趋势可能动摇IPO估值基础。

招股书(申报稿)数据已勾勒出几大核心问题:利润下滑趋势能否扭转?低研发投入如何支撑技术竞争力?应收账款风险如何化解?实控人空降是否影响团队稳定?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