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正力新能上市后首份半年报:扭亏为盈靠什么

2025-09-02 18:14

8月28日,动力电池厂商正力新能(03677.HK)发布了自4月港股上市后的首份半年报。财报数据显示,正力新能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1.72亿元,同比增长超71.9%;实现净利润2.2亿元,扭亏为盈。就在一年前,正力新能还处于亏损当中,其2024年半年报显示,当期亏损1.3亿元。

当前,动力电池行业已经陷入“内卷”,厂商普遍面临业绩增长的挑战,同时由宁德时代比亚迪把持的“寡头”格局,使得新进入的动力电池厂商难有上升机会。成立于2019年的正力新能作为动力电池行业的“后来者”,其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完成从亏损到盈利的转变,出人意料。

对于业绩增长,正力新能总裁陈继程在8月28日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主要得益于三方面:业务增长与多款定点车型量产,推动产能利用率处于高位;动力电池出货量大增带动收入快速增长;公司持续推动提质增效,毛利率较去年同期显著提升,以及期间费用同比大幅下降。

财报显示,正力新能上半年动力电池装机量7.83GWh,同比增幅超99.24%,其中乘用车出货量达7.63GWh,同比增幅110.77%。这一数据,使其在上半年动力电池装机量排行榜中排名第九,而聚焦到乘用车领域,其动力电池装机量行业则排名第七,6月份单月排名第六。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销量达485.5GWh,同比增长51.6%。正力新能动力电池装机量同比超99%的增速,已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新能源汽车和储能,是包括正力新能在内的动力电池厂商的主要出货对象。但与其他企业不同的是,正力新能制定了“海陆空”的差异化战略,即从陆地上的新能源汽车、海洋上的船舶、空中的飞机等全场景中寻求动力电池的发展机会。今年8月,正力新能研制的航空动力电池,获中国民航局适航认证并实现量产交付。

现阶段,正力新能持续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开拓新客户,保证基盘业务的增长,同时向航空电池等新兴领域发力,抢抓新机会。此外,在技术上正力新能保持前瞻研发,以全场景的思路提供多元化的技术和产品组合。

聚焦潜力型乘用车客户

随着汽车行业电动化转型的深入,乘用车、商用车、两轮车等不同类型的机动车都在快速“触电”,目前各个领域都有动力电池供应商参与。正力新能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一开始就进行了差异化选择,将供货对象锁定乘用车企业。

正力新能目前合作的车企包括一汽红旗、零跑汽车、上汽智己、上汽乘用车、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广汽传祺、广汽丰田等,已与这些企业新车型项目展开合作并量产。此外,还获得了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安徽大众增程新项目定点。其中既有一汽、上汽、广汽等国内头部车企集团,也有零跑汽车这样的造车新势力头部企业,还有大众、丰田、通用等跨国头部企业。

正力新能之所以能获得多家头部企业的青睐,与其核心管理层深厚的汽车零部件从业背景密不可分。正力新能董事长曹芳、总裁陈继程等核心管理层出身于福耀玻璃,有着丰富的与整车企业合作的经验。正力新能在财报中提到,核心管理层的汽车零部件行业背景,使公司更加了解车企在安全、质量、性能和成本效益之间的平衡需求,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发多元化的动力电池产品。

从汽车行业的新能源转型进度来看,目前自主车企普遍在新能源方面进展更快,新能源产品渗透率已经较高,而上汽通用、广汽丰田、一汽-大众、上汽大众等合资企业,当前的新能源渗透率还比较低,但未来将拥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今年上半年,正是由于这些客户的新能源车业务增长,带动正力新能取得了营业收入、毛利率的增长。

财报数据显示,上半年,正力新能综合毛利率17.9%,跻身行业第一梯队。动力电池业务营业收入同比从16.41亿元增长至29.85亿元,增幅81.9%,动力电池毛利率从11.1%增长至18.3%。正力新在财报中指出,主要系动力电池产品销量大幅增加,产量提升带来的规模效应,以及公司持续推进提质增效改善活动,降低产品制造成本所致。

正力新能的客户聚焦策略在其财报中得以体现。一个例子是,正力新能上半年储能产品及其他产生的收入降低,从2024年上半年的2.03亿元下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1.86亿元,降幅8.4%。正力新能对此解释称,系当前公司产能紧张,产线主要用于生产动力电池产品,储能产品出货量减少所致。

抢抓航空电池等新机遇

在乘用车动力电池业务之外,正力新能的航空电池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今年8月,正力新能宣布与辽宁通航及合肥零重力工业达成合作,成为行业首家固定翼载人电动飞机动力电池的量产交付供应商。实际上,早在三年前,正力新能就开始研发航空电池,得益于长期的技术积累和验证,其如今在航空电池领域先人一步。

对于汽车企业、航空企业而言,动力电池的技术和服务质量,是他们选择动力电池供应商的先决条件。尤其是航空电池,对于产品安全体系和技术体系要求严苛。由正力新能开发的第二代“三高一快”航空动力电池,采用超高镍三元和双重半固态技术,具备“高安全、高能量密度、高倍率、快充”的特点,即能量密度超过320Wh/kg,低电量下仍可满足12C放电倍率,支持15分钟快充。目前该电池已经获得了航空航天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民航局适航认证。

在乘用车领域,正力新能配套的车型从动力类型上可分为纯电动、插电式混动、增程电动、油电混动等,从用途类别上又分为轿车、SUV、MPV等,因而要满足这些车型的需求,就必须提供多元技术的动力电池。正力新能当前的代表性电池产品包括45℃永不热扩散三元电池,5C超充三元电池,190Wh/kg高能量密度磷酸铁锂电池等。目前,这三款电池已全部量产交付。

正力新能在财报中提到,航空电池投入高、周期长、适航取证难度大,因此研发成本和产品价格比较高,但公司有信心能够抓住电动航空这一新兴市场的发展机会。在业绩说明会上,正力新能管理层介绍,航空电池可应用于固定翼、旋翼、eVTOL等多类型电动飞机及人形机器人,目前正与多家国内外电动飞机企业推进产品认证和商务对接。

动力电池行业的技术竞赛持续升级,新材料、新形态的电池层出不穷,动力电池厂商唯有提前研究和布局,才能保证自身在技术变革中不被淘汰。在新技术方面,正力新能源正在推进固态电池、锂金属电池、钠离子电池及平均8C快充电池的研发。固态电池方面,采取以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为主的技术路线,正在推进百兆瓦时全固态电池中试线的建设,预计2026年上半年投入使用;锂金属电池能量密度已达400Wh/kg;纳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实现170Wh/kg,-40°C低温容量保持率91%。

稳步扩产支撑可持续增长

正力新能在去年7月经过B轮融资后估值就已达182亿元,但由于在2021年至2023年间陷入较为严重的亏损(净亏损分别为4.02亿元、17.2亿元和5.9亿元),某种程度上其真正的价值被市场低估。如今随着上半年财报发布,正力新能以营收71.9%的同比增长、毛利率210.5%的同比增长,以及2.2亿元的净利润表现,有望重构市场对其估值。

对比动力电池行业其他公司,普遍在2019年至2021年之间经历了一轮高估值周期,高市盈率就是一个显著的指标。以宁德时代为例,该公司在2019年至2021年市盈率分别达到65.7倍、181倍和77.8倍,这背后是这家动力电池头部公司高营收增长的支撑,此期间该公司营收基本呈翻倍式增长。而2022年、2023年、2024年,随着营收增速放缓,其估值开始下滑,市盈率分别为32倍、18.8倍和22.8倍。

与此同理,目前正力新能营收高速增长,客户需求和产能也处于高位运行的状态,其估值上升期也有望随之到来。

当前,充足的产能供应对正力新能而言十分重要。正力新能管理层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当前客户订单旺盛,产线满负荷运行,产品换型较少,预计全年出货18至20GWh,同比增长约50%,且新产线已获客户定点。

在产能建设方面,正力新能采取稳健扩张的策略。据正力新能管理层透露,2024年底,正力新能已形成25.5GWh产能,随着四季度在江苏常熟10GWh新产能投产,2025年底总产能将达35.5GWh,2026年底将再新增产能15GWh,从而实现总产能50.5GWh。

不仅是发力国内市场,在海外市场方面,正力新能也取得了进展,当前其主要通过与国内外客户合作,作为客户出口车型的核心零部件供应商配套其出海。正力新能已经与零跑汽车、上汽通用五菱、广汽传祺建立起了这类合作模式,产品已经销售到中国香港、印度、印尼尼西亚、欧洲等市场。

面对竞争不断升级的动力电池赛道,正力新能从客户开拓、技术储备、产能跟进等方面全方位布局,在上半年取得了不俗的业绩表现。面向未来,在“海陆空”战略下,其全场景、多路径的技术和产品,仍具备可观的增长预期和想象空间。

(作者 高飞昌)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