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东北区域银行跟踪:九台农商和盛京港股退市

2025-09-02 17:23

(来源:信堡投研)

1

事件简述

事件18月26日,盛京银行(02066.HK)公告称,盛京金控及其一致行动人发起全面现金要约,拟以29.67亿港元收购全部流通H股,同时以39.29亿元收购内资股,合计斥资约66.52亿元人民币。这一收购价较盛京银行最后交易日(8月14日)的H股收盘价1.14港元溢价15.79%,为中小股东提供了退出机会。

事件2九台农商银行(06122.HK)近日公告称,因需更多时间收集及整理所需资料,将延迟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并连带推迟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该行表示正与审计机构密切合作,以尽快完成审计程序。

此前该行发布盈利预警,预计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约8.98亿元,主因资产减值损失大幅增加。目前该行自3月12日起已在港交所停牌五个月,停牌前股价为0.41港元/股。

7月公告显示,吉林省金融控股集团拟以每股0.7港元要约收购所有H股,若完成收购并获批准,九台农商银行将申请退市,成为继锦州银行后又一家退市的内地银行。

2

两家银行的基本面

2.1 盛京银行

股东层面

退市前:盛京银行的前十大股东如下,前两大股东实控人均为沈阳市国资委,合计持股26.24%;此外第八和第九大股东均为沈阳区县国企,分别持股2.84%。前十大中另一国企股东为衢州信安发展(原新湖中宝),持股3.41%。

退市后:本次要约人及其一致行动人计划收购盛京银行收购全部已发行H股和A股(不含自身已持有)。要约人为沈阳盛京金控投资集团,一致行动人包括沈阳恒信、东北制药集团、沈阳市和平区国有资产经营、沈阳高新发展投资控股集团、沈阳五爱实业、沈阳锐金资产经营和顺意国际贸易。

主要风险敞口及历次风险化解

盛京银行的风险主要源于恒大集团的入股和控制,以及随之而来的公司治理失效、信贷资源严重倾斜和资产质量恶化。具体如下:

1)恒大集团的控股与深度干预:恒大集团自2016年起通过多次收购成为盛京银行第一大股东,并于2019年将持股比例提升至36.4%,实现绝对控制。恒大向盛京银行派驻了多名高管(如邱火发、朱加麟等),深度参与银行的经营决策和信贷审批,使银行丧失独立性,公司治理机制形同虚设。

2)信贷资源极度倾斜,关联交易巨大:在恒大控制期间,盛京银行的信贷资源大规模、集中性地流向恒大系企业。截至2019年末,盛京银行对单家匿名客户(实为恒大集团)的风险暴露高达1552.32亿元,2020年末仍超过900亿元。2020年至2021年间,盛京银行向恒大提供的资金达325.95亿元,银行实质上沦为了恒大的“提款机”。

3)资产质量急剧恶化:大量关联贷款在恒大债务危机爆发后转化为不良资产,导致盛京银行不良贷款率持续高企(2020、2021年维持在3%以上),关注类贷款大幅攀升。同时,银行业务过度集中于东北地区(营收占比近90%)和房地产业,集中度高,且区域信用环境一般,抗风险能力薄弱。

4)内部治理混乱与高管腐败:恒大入主期间,盛京银行内部风控体系失效,出现了“塌方式腐败”。原董事长张玉坤、原行长李富民等均因违规向恒大发放千亿级关联贷款并涉嫌受贿而被立案审查。此外,银行还存在薪酬乱象,部分高管在业绩大幅下滑时仍领取高额薪酬。

其历次风险救助时间线如下,经历了从市场化危机到国资全面接管、逐步化险的过程。

1)国资接管开端(2021年):恒大债务危机爆发后,为防范金融风险,沈阳市国资委旗下的盛京金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于2021年9月斥资99.93亿元受让恒大持有的盛京银行19.93%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标志着国资开始接管。

2)恒大彻底退出(20229月):恒大集团剩余持有的盛京银行12.82亿股(占总股本14.57%)进入司法拍卖程序,最终由沈阳市7家国有背景企业组成的联合体以73亿元竞得。至此,恒大集团完全退出盛京银行股东序列,国资全面控股的格局形成。

3)巨额不良资产剥离(20239月):为彻底化解历史包袱,盛京银行与辽宁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将以1760亿元的对价向辽宁资产转让其持有的1837亿元债权类资产(本息合计,包括1544亿元本金和239亿元利息)。这笔交易的支付方式为辽宁资产管理公司向盛京银行发行年利率2.25%、期限15年的专项票据。本质上相当于对1837亿元债券类资产进行展期(15年)、打折(1837→1760)和降息(2.25%;若按照此前1544亿本金和239亿利息来算,收益率在5-6%之间)等重组动作。

4)全面要约收购与退市(20258月):在前期风险处置的基础上,盛京金控联合其他7家国资企业发起全面要约收购,以总代价约66.52亿元收购盛京银行所有剩余股份。收购完成后,盛京银行正式从香港联交所退市,成为一家国有全资的非上市银行。

2.2 吉林九台农商

股东层面

退市前:目前,九台农商的前十大股东如下,第一大股东为吉林信托,其余仍以民企为主。

退市后:一旦要约收购成功并完成退市,吉林金控(控股股东为吉林省财政厅)及其一致行动人将持有九台农商银行100%的股权。

主要风险点:

2023年,九台农商营业收入下滑16.4%至55.3亿,净利润跌幅达90%,从2022年的16.72亿元锐减至1.78亿元。2024年并未好转,上半年收入、净利润分别同比缩水25.8%、15.4%。2024年全年,根据盈利预警,预计净亏损在17亿元至19亿元之间。持续停牌数月后,九台农商行在港交所发布公告,预计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8.98亿元。公告中明确指出,2025上半年资产减值损失(已扣除拨回)较2024上半年增加约312.42%。此外,九台农商2024年完整年报和2025年中期报告均未披露。

这里还有个值得关注的点,近期吉林省在推动省联社改革、组建省级农商行,长春农商在2025年年报季发布公告表示“本行正根据省农信系统同意规划推进改革工作,故不能于上述时间内披露”,这可能也是九台农商不披露财报的原因之一。此外从数据上看,2024年前三季度九台农商的净利润为-0.86亿元,但披露2024年全年净亏损在17-19亿元,这可能也是在吉林金控介入之后,主动暴露风险,便于后续的出清及风险处置。

补充背景:吉林金控在组建省级农商行方面动作频频。吉林省财政厅715日披露文件显示,拟发行支持中小银行发展专项债券用于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按照吉林农信系统改革工作安排,吉林省拟组建省级农商行并统一法人。本次发行260亿元专项债券和调整吉林农信辖内17家农商行已使用的86亿元专项债券,共计346亿元,由吉林省财政厅划至吉林金控,后者作为实施方入股吉林农商银行。

该行大幅亏损的背后:

1)资产恶化,不良+关注超过9%截至2024年6月末,不良贷款率和关注类贷款占比分别升至2.44%和6.6%(其中个人经营贷和个人消费贷的不良率分别为6.88%和7.7%),问题贷款合计占比至少9%。

2)高息揽储,且发放贷款利率很高,资产投放激进:过往在信贷投放与投资方面存在严重问题,风格比较粗放,风险滞后下近几年集中爆发。从数据上看,以2022年为例,吸收存款的平均付息率3.22%,发放贷款及垫款的平均收益率超过7%(公司贷款7.08%、零售贷款6.94%)。

3)扩表节奏大幅放缓:2023年,该行总资产增长仅为1.0%,至2698亿,对比2020-2022年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此后2024年出现缩表。

3

小结

1)东北区域银行风险具有普遍性

目前东北几家规模靠前的城商行(按资产规模降序排列):盛京银行、哈尔滨银行、锦州银行(已退市)、吉林银行、大连银行、龙江银行、吉林九台农商、辽沈银行,不少眼熟的出险银行。

简单看下数据,高不良、高关注类贷款占比为共性。头部如此,也能反映出并非个例,整个东北区域的银行资产质量问题均严重。

2)风险处置路径角度

除了前文提到的盛京银行和九台农商之外,其余东北几家银行的风险处置路径列举如下表。从监管处置的角度来看,整体仍以审慎处理为主,大概率不会再次出现包商事件。从目前的改革效果和进度来看,仍任重道远。

那么回到盛京和九台退市的时间来看,要约收购转为国有控股可能提升公司治理稳定性,整体也是一种释放风险的策略。但可能短期来看还是转手风险的思路为主,并未进入实质化解阶段,风险还需持续出清。

信堡投研提供专业的信用投研工具、资讯、数据、模型、可投库、调研和路演等服务,部分高频数据我们是通过大量的实体调研、同业渠道对话获得。

更多服务和内容详见https://www.bondbao.com/,欢迎机构咨询服务,申请试用。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