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02 15:51
(来源:万博新经济观察)
英伟达CFO预测,到2030年,全球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支出将达3至4万亿美元,每年增长50%以上。黄仁勋也坦言,因为H20被限,英伟达在中国市场每年将少收入500亿美元,换言之,中国本土芯片企业的收入将每年多增加3500亿元。又有外媒报道,中国AI芯片产量明年将倍增。这不仅是向全球AI产业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也引起对中国AI算力的未来价值重估,这到底是流动性和叙事催生的泡沫,还是中国资本对AI发展的觉醒?
事实上,面对未来AI算力爆炸式增长的市场,中美之间的算力差距却在日益扩大。过去5年,美国的4大科技公司在AI算力方面的资本开支折合人民币5.36万亿元,中国7大互联网公司同期总开支仅6300多亿,相差8倍以上。
2025年主要国家和地区算力份额对比
有研究表明,美国目前掌握着全球AI算力的约69%,而中国仅占15%左右(图1);在GPU芯片领域,英伟达的份额超过80%,而中国的GPU份额不到5%。
与北美AI应用市场相比,中国用户更习惯享受免费服务,独立软件和AI模型的使用付费意愿极低,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的C端付费率不足美国的1/3,头部AI企业的年收入相差几十倍。
B端和G端呢?平均采购预算也相差甚远。很多部门和企业热情邀请AI公司部署调试大模型,却迟迟不签约、不支付,长期“白嫖”。即使年收入突破1亿美元的可灵AI,其70%以上营收也来自海外市场。14亿人的巨大场景,如何形成有效的AI付费市场?
中国AI未来的发展,不仅需要弥补算力硬实力的差距,还需要改变C端付费习惯,以及企业和政府真金白银的购买,又或者,在免费服务前提下的商业模式创新?
在AI硬件领域,中国拥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美国科技巨头建设算力的AI光模块、PCB、电源、液冷,大部分都是中国制造。在GPU方面,除了华为、寒武纪、平头哥、昆仑芯、还有海光、中兴、天数智芯、摩尔线程、壁仞、燧原……一批批的中国科技公司前赴后继。
更了不起的是,还有Deepseek这样的大模型公司,用巧妙的算法优化,减少了中国大模型对海外算力的依赖,让中美模型之间的差距大幅缩小。
这些年,我一直反对继续大搞投资,尤其反对地方行政力量主导的,每年几万亿的低效、无效投资。我国固定资产总额,应该从过去的每年五、六十万亿元减少到四十万亿左右,节省下的十几万亿元,可以加强社保、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民生支出、提振消费。
然而,如果只选择支持一个领域的投资增长,那毫无疑问是人工智能。未来几年,很多过剩领域的投资可能负增长,但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每年增长速度至少应保持50%以上,甚至翻倍增长。
问题是,这样的投资是靠政府,还是靠资本市场的力量?什么是支持中国算力大发展的主要路径?
人工智能产业的大国竞争,当然离不开政策的大力支持,但值得警惕的是,很多地方政府主导建设的算力中心,却存在严重的适用性和利用率问题,有的地方算力中心平均出租率仅20%-30%,部分企业参与地方的智算中心建设,甚至是“假租约、套补贴”,这样的算力建设模式如何持续?
美国AI投资增长,主要得益于美国股市科技牛。设想,如果英伟达、亚马逊等市值没有上涨到几万亿美元,如果OpenAI的一级市场估值没有涨到几千亿美元,如果美国那些AI应用公司没有像现在这样,刚有些销售收入,市值就高估到几百亿美元,美国的人工智能投资能力,从哪里来?
面对日益扩大的中美算力差距,面对数万亿美元的AI基础设施市场,面对正在改变世界的AI技术创新,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政策支持,又需要什么样的资本市场?
中国资本市场对本土算力的估值提升,是叙事催生的投资泡沫,还是中国资本对人工智能未来的深度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