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淬火历练创卓越生产线上写传奇

2025-09-02 12:45

(来源:中国航空报)

杨小文

  从一名普通车工成长为生产线上的指挥者和领军人,在一个个生产项目中淬火历练,成就人生精彩,他就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试飞中心远方公司制造事业部原数控车间主任王立军。

  他中等个头儿,面相和善,说话语气和缓,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自信。在平凡的岗位上,他忠诚坚守、踏实进取,创造出不凡的业绩,带领的车间班组连续多次被评为远方公司“卓越班组”和试飞中心“文明建设先进班组”,他个人也获得了诸多荣誉。

勇挑重担,不辱使命

  飞行试验改装件、非标类航空试验设备生产是远方制造的主要业务,而对应零部件的加工重任主要在数控车间。作为车间生产的组织者,王立军常常面临“遭遇战”,因为每个项目具体情况和要求都不一样,几乎都需要从头开始。他总是沉着应对,带领团队分析技术要求和图纸细节,周密制定生产方案,稳步推进下料、加工、表面处理、外协生产、装配、调试等工序,使各项目齐头并进、实现节点目标。

  舱体项目是远方制造近年来最大的研制项目,周期短、任务重、挑战多。该装置首次采用全数模设计与传输,零件数量多达1000多个;要保证总体装配技术指标,单体零件的尺寸精度就要达到很高要求。面对重重困难,王立军带领团队详细分解生产任务,频繁进行分析协调,快速推动项目进展。同时,与技术人员密切对接,确保技术交底零偏差。在项目实施中,他和同事多次连夜加班讨论工艺方案,创新工艺方法,实现多项技术新突破。经过团结协作和集体拼搏,最终出色完成了该项目任务。

技术革新,硕果累累

  发动机测量耙是远方制造几十年工艺积淀的传统产品,凝聚了几代干部职工的智慧和心血。王立军带领测量耙生产小组,持续创新改进,产品实现换代升级,牢牢占据着航空发动机测量试验市场,也成为企业开拓院外业务的利器。该产品先后申请专利近十项,其中一项是发明专利。

  从改装件工装设计改进到专用整形收口钳制作,从测量耙橡胶零件改进到盘类零件孔系加工创新,数控车间的技术革新从未间断、遍地开花,有力促进了任务生产和效率提升。王立军坚持传承创新基因、积极发扬工匠精神,将生产车间建设成了创新试验场。C919客机超大尺寸测量耙研制成功、新型整体式测量耙通过验收、新型复合测量耙外场配试成功,有力保障各项飞机飞行试验工作。

  在试飞中心“五小创新”成果评比中,他们的申报作品屡屡获奖,声名远扬。

延续作风,传承精神

  一次,正值假期,外场传来消息:需要赶制一套舱架配合试验工作。任务就是指令,王立军与仍在阎良的三名同事,立即赶到车间查找图纸、准备材料、加工安装,经过4天的努力,最终及时将产品发往外场。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完成了多个重要科研生产项目,为科研试飞保障工作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啃下一个个“硬骨头”的同时,也塑造了数控车间敢打硬仗、精诚严谨的工作作风。同事们说,老工厂传递下来的创业奋斗精神,今天依然在生产线上传承着、展现着,石鑫辉、张登峰、樊再强等一批年轻职工,也接住了前辈们递过来的“接力棒”。

  在车间班组会上,王立军这样说道:“同样是加工生产,我们和外面的工厂不一样,透过图纸,我们看到的是军工人的责任!”他也常常教育职工:“一个不合格的零件,一旦装到飞机上,可能导致一次试验的失败,也可能造成飞行事故,代价是不可估量的。”

  在车间管理上,王立军牵头制定《工时量化考核办法》,在工人技能等级基础上,通过综合考核人员的任务完成情况、作风态度以及质量安全等行为表现,科学确定总工时计算方法,对人员进行全面考核及奖惩,有效发挥了考核导向作用,提升了工人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产品生产交付效率。

  工作闲暇,他就在厂房巡视,看到通道有铁屑杂物就立即拿起笤帚去清扫……

  这就是王立军,一位务实担当的老主任,一位诚恳谦逊的老党员。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