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淘宝闪购日订单峰值1.2亿,蒋凡:同行效率更优,努力缩小差距

2025-09-02 08:44

(来源:垚垚读财报)

仅从二季度各项数据来看,阿里在第一阶段的外卖大战已经取得了初步胜利。

正如阿里巴巴中国电商事业群CEO蒋凡在财报电话会上所说:“淘宝闪购第一阶段目标首先是用户规模和心智,已经超预期实现。”

尽管外卖大战同样也影响了阿里的盈利表现,但相比京东和美团,冲击力反而是最小的。

今年二季度,阿里经调整EBITA同比下降14%至388.44亿元;非公认会计准则口径下,净利润为335.1亿元,同比下降18%,低于市场预期,主要是因为阿里在本季度加大了对即时零售的投入。

据蒋凡介绍,淘宝闪购上线四个月来,在订单规模、用户规模、商家供给和运力规模等方面均超出预期,而且外卖到家的订单份额已经行业领先

蒋凡分享了几个数字:今年8月,淘宝闪购日订单峰值达到1.2亿单,周日均订单达到8000万单;用户侧,淘宝闪购月度活跃用户达3亿,比4月之前增长200%。

从商家供给侧来看,大量新商户加入淘宝闪购,尤其是优质供给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在运力规模方面,淘宝闪购的日均活跃骑手已经超过200万规模,对比四月增长3倍

一如京东入局外卖强调的引流作用,蒋凡同时也强调了淘宝闪购对电商业务的拉动:闪购拉动手淘8月DAU增长20%,闪购作为一个更高频的场景,显著带动了手淘整体用户规模和活跃度。

随着用户活跃度的提升,电商收益也呈现出被带动的明显趋势,比如因流量上涨带来的广告和CMR上涨,因为用户活跃度提升以及用户拉新和流失召唤,带来的市场费用投入的减少。

蒋凡认为,这个趋势会在后续的持续经营中还会扩大,相信中长期会更显著带动电商侧的收益。这也是为什么蒋凡强调,淘宝闪购的投资逻辑,不会单独看外卖的盈利情况,而是要在短期、中期、长期角度去考量综合的收益。长期来看,闪购可以在保持价格竞争力的前提下对平台整体产生正向经济收益。

阿里把非餐饮在即时零售的业态分为两部分:近场原生模式远近场结合模式

近场原生模式下,通过发展闪电仓和利用盒马前置仓增加供给。目前淘宝闪购的闪电仓已经超过5万家,订单同比增长超过360%,其中闪电仓25%的供给来自于阿里生态的供应链,特别是盒马在接入淘宝闪购后,其线上整体订单已经突破200万,同比增长超过70%。

在远近场结合方面,天猫超市全面从B2C远场模式升级为近场闪购模式,在保持远场的价格竞争力的同时,实现更快速的配送时效体验。

同时天猫品牌线下门店也在被引入淘宝闪购,实现天猫品牌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预计未来会有百万家品牌线下门店入驻淘宝闪购。

综合来看,蒋凡预计,在未来三年内,闪购和即时零售为平台带来1万亿的交易增量。

此外,蒋凡还透露,淘宝闪购每天的活跃用户大约有1.5亿,其中部分用户有到店自提、到店团购的需求,因此淘宝闪购也在探索到家和到店业务的协同,并在一些城市做测试和探索。

这也是阿里管理曾首次在公开场合详细解读淘宝闪购战略,蒋凡清晰的思路也赢得了投资者的一片好评。

与此同时,蒋凡也承认在运营效率方面的不足:“同行在外卖行业做得非常优秀,尤其是效率方面,我们正在努力缩小这一差距。在效率方面我们的提升空间是巨大的。”

随着“补贴大战”降温,用户对外卖平台履约、服务能力的敏感度正在上升,“外卖大战 配送慢”登上微博热搜,不少用户在社交平台吐槽外卖配送问题。对骑手运力的争夺和履约效率的提升,将会是外卖持久战中最重要也最艰难的一环

蒋凡介绍,将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提高经营效率,减少亏损:一是优化用户结构,平台的UE(单位经济)会随着老客的比例提升而优化;二是优化订单结构,将持续推高高价值订单的比例;三是优化履约效率和成本,随着平台订单规模稳定,物流成本将显著下降,带动平台UE优化。

蒋凡预计,短期通过物流和补贴效率提升、用户订单结构优化,在保持消费者当前优惠投入的情况下,UE亏损可以缩减一半。

阿里巴巴集团 CFO 徐宏在一个月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过去 25 年,淘宝把制造业搬到了平台上,接下来则要把服务业搬到平台上。阿里已经看到巨大增长空间,所以愿意花500亿元投入、数年时间,去撬动10万亿元以上的新型服务型电商市场增量。

无论AI还是消费的投资,对于阿里巴巴来说都是历史性的大规模投入,但也是战略性的、必须抓住的机会,阿里集团CEO兼云智能集团CEO吴泳铭称,“我们都有足够的资源在这两个方向上进行饱和式投入”。

在资金储备上,阿里确实也具备“饱和式投入”的底气。截至6月30日,阿里巴巴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短期投资等共计5857亿元,京东和美团分别为2234亿元、1710亿元

也就是说,外卖大战持续越久,阿里就越有可能抢占更多的“外卖+即时零售”份额。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