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02 06:01
(来源:新华日报)
□ 徐 华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沿线国家本土化人才培养成为深化合作的关键支撑。职业教育作为与产业联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必须主动担当,破解发展难题,系统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坚持目标导向,就是要锚定新需求,明确人才培养方向。目标导向是行动的指南针。培养“一带一路”本土化人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立足现实、因地制宜,精准回应各国发展需求,实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互利共赢与长期协同发展。
对接“走出去”中资企业需求,定制化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深度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出海”2.0时代的核心特征与关键驱动力,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耦合共振。它不仅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更是推动职教出海迈向3.0阶段、实现项目自我造血功能的重要路径。随着中资企业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项目落地与运营对本土化人才提出迫切需求。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基地、订单式人才培养等模式,让学生深入企业项目一线,熟悉工作场景,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够快速适应企业海外业务发展。
对接海外合作院校需求,构建协同化国际人才培养体系。依据海外院校在教学资源、师资培训等方面的需求,开展联合办学、课程联建、师资联手等多元化合作。同时,建立学分互认、学位联授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与发展空间,实现双方院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
对接国际青年成长需求,打造国际化人才发展平台。关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青年的成长诉求,以激发青年潜能、助力职业发展为目标,搭建多样化人才发展平台,开发涵盖中文学习、技能培训、创新创业、数字赋能等内容的项目,培育一批胸怀全球、锐意创新、精通数字、胜任国际舞台的卓越青年,以青春之力为“一带一路”注入澎湃新动能。
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破解新难题,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导向是改革的突破口。《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要求“提升高等教育海外办学能力,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国际合作机制,深耕鲁班工坊等品牌”。当前,“一带一路”本土化人才培养仍面临机制融合、课程融通、资源融汇不足等问题,必须精准施策,打通堵点。
破解“机制融合难”,健全长效运行机制。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印尼鲁班工坊项目构建了涵盖“管理共同体、运行机制、支撑体系、人才培养”的MOST人才培养模式。合作国各级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引导;行业协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将行业最新需求融入教学内容;企业深度参与育人过程,提供实习实训岗位、真实项目案例以及专业技术指导;学校作为培养主体,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提升协同育人质效。
破解“课程融通难”,创新课程育人体系。语言障碍、文化差异是本土化人才培养的首要挑战。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职业技能+中文+文化”三维融合的课程体系,通过开设专业汉语课程、文化体验课程及大运河文化等课程,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具备了良好的中文交流能力和深厚的文化认同感。
破解“资源融汇难”,畅通多元成长渠道。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构建了“数字课堂、企业实习、社会实践、国际大赛”四擎驱动的育人路径,畅通“勤学、精技、笃行、文体、科创、励志”等六条成长通道,为海外本土化技能人才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资源供给和成长平台,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跨文化适应力。来华留学生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赛事中屡获大奖。
坚持成果导向,就是要彰显新成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果导向是检验工作的试金石。本土化人才培养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实际贡献上。
以就业质量衡量培养成效。应建立跟踪反馈机制和动态评估机制,及时调整培养方案。用好数字化平台,统计毕业生本土就业率、薪资水平、职业发展等数据。例如,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累计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培养了“语言通、技能强、文化融”的本土化技能人才1000余名,毕业生进入“走出去”中资企业就业,平均薪资是当地普通员工的2倍以上。学校获评全国首批来华留学生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认证高职院校。
以产业贡献检验合作价值。人才培养的成果应转化为推动当地产业发展的实效,注重发挥“种子效应”,通过培养本土师资和优秀学生,实现人才的“裂变式”发展。例如,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培育的国际学生中,一大批成为助推国际产业合作的行业佼佼者,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实现人生出彩。2020届孟加拉国毕业生苏敏荣获中国中铁孟加拉帕德玛大桥项目优秀员工称号。2019届印尼籍毕业生邓丽丽成为“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印尼雅万高铁客运段翻译。
以国际品牌彰显中国方案。通过共享中国成功的技术、标准、课程,打造基于中国方案、符合当地实际、满足发展需要的在地化职业教育,形成可复制的全球职教治理体系,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使命所在。近年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持续深耕鲁班工坊、郑和学院等品牌,向世界分享中国职教范式,连续3年获评全国职业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入选“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卓越合作伙伴”,赢得海内外广泛赞誉。
(作者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现状与体系构建研究”〈2023SJZDSZ012〉“职业教育国际传播的跨文化适应性与本土化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