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01 19:32
8月28日,中国能建(601868)2025年半年报正式发布。这份财报既展现了业务拓展的积极态势,也暴露出不少需要关注的问题,咱们就从实际数据出发,客观聊聊这份成绩单的成色。
业务拓展的亮眼表现
从核心经营数据来看,中国能建上半年的整体表现可圈可点。营收达到2120.91亿元,同比增长9.18%;归母净利润28.02亿元,同比微增0.72%;扣非归母净利润25.21亿元,增幅则达到8.32%。新签合同额更是突破7750亿元,以7753.57亿元的规模实现4.98% 的同比增长,意味着公司手里的订单储备充足,基本盘保持稳定。
核心主业依旧是顶梁柱。能源电力、水利等传统优势业务的新签合同和营收分别同比增长3.12%和18.58%,占公司总新签合同和营收的比重分别超过69%和74%。其中,国内火电和电网业务表现尤为突出,签约额同比涨幅分别达到18%和20%,火电市场占有率更是稳定在80%以上,在传统能源建设领域的话语权依然稳固。
新能源转型的步伐也在加快。电力运营业务营收和利润同比分别增长31.41%和37.22%,增长动能强劲。截至6月底,公司累计获得的国内新能源开发指标已超7600万千瓦,控股投运的发电项目共214个,并网装机容量2028.71万千瓦,另有1174万千瓦的在建项目正在推进。今年1月,自主研发的世界首座300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示范工程——湖北应城“能储一号”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氢能领域也在吉林松原、甘肃兰州等地储备了50余个项目,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占比已达37.3%,转型成果初步显现。
海外市场同样取得突破。境外新签合同额、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增长13.74%、12.92%和10.15%,增长势头优于整体。能源电力业务是海外拓展的核心,占境外新签总额的80%以上,其中 “风光氢储” 等新能源业务的签约额同比飙升78.6%,显示出公司新能源技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正在提升。
财务层面的隐忧值得关注
尽管业务数据有亮点,但财务细节中暴露的问题不容忽视。最突出的是盈利能力的下滑:上半年毛利率为11.29%,同比下降7.45个百分点;净利率2.26%,同比下降3.23个百分点。这背后可能是钢材、水泥等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增加带来的压力,也可能是行业竞争加剧导致项目报价承压,最终使得 “每笔业务的赚钱空间变小了”。
资本回报表现也不尽如人意。公司去年的ROIC(资本回报率)为3.75%,低于上市以来4.87%的中位数水平。这意味着公司运用资本创造收益的效率不高,长期来看不仅可能影响投资者的信心,还会对后续的融资扩张形成制约。
应收账款高企的问题同样棘手。截至报告期末,应收账款占最新归母净利润的比例高达1180.11%,相当于 “赚 1 块钱利润,就有11.8块钱的货款没收回”。大量应收账款积压不仅会影响资金周转效率,还可能因客户付款延迟或违约增加坏账风险,一旦现金流出现紧张,将直接影响项目推进和日常运营。
不过,费用控制方面的表现值得肯定。上半年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合计108.38亿元,占营收的比例为5.11%,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这说明公司通过优化管理流程、缩减非必要开支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盈利能力下滑带来的压力,但仅凭费用控制难以完全抵消盈利端的颓势。
关于发展持续性的几点疑问
结合业务和财务表现,对中国能建未来发展的持续性还存在几个需要琢磨的问题。首先是增长动能的可持续性:虽然营收和利润均实现正增长,但归母净利润仅微增0.72%,增速明显偏慢。传统火电业务虽目前仍占主导,但随着能源结构向新能源转型,其长期增长空间有限;而新能源业务虽布局积极,但从项目建设到规模化盈利仍需时间,且面临行业内其他企业的激烈竞争,能否接棒成为核心增长引擎尚未可知。
其次是新兴产业的盈利兑现时间。公司在储能、氢能等新兴领域投入了大量资源,但目前这些业务多处于项目储备或示范运营阶段,尚未形成稳定的利润贡献。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盈利优势,找到适合的商业化路径,以及这些业务何时能真正成为利润支柱,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最后是海外业务的风险管控能力。海外市场虽增长迅速,但面临的不确定性远高于国内,比如部分国家的政策变动、汇率波动、地缘政治风险以及社会不稳定因素等,都可能影响项目的推进节奏和收益水平。目前来看,公司尚未明确披露针对海外风险的具体应对措施,后续如何平衡海外扩张与风险防控,将是重要考验。
整体而言,中国能建2025年半年报呈现出 “亮点与隐忧并存” 的特点:业务拓展在传统与新兴领域均有突破,但盈利能力下滑、资本回报不足等问题已凸显。对于投资者来说,既需要看到公司在能源转型和海外拓展中的潜力,也不能忽视财务层面的风险,后续需重点关注其盈利改善措施和新兴业务的落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