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09-01 18:12
2025年上半年,城商行资产规模竞争格局迎来历史性转折——江苏银行(600919)总资产规模跃升至4.79万亿元,较一季度末的4.46万亿元环比增长7.4%,单季资产增量超3000亿元,以27%的同比增速超越长期占据榜首的北京银行(601169,同期总资产4.75万亿元,同比增速20.3%),成功摘下城商行“一哥”桂冠。
登顶城商行“一哥”
这一历史性反超并非偶然。回溯竞争历程,2025年一季度末,江苏银行与北京银行的资产规模差距仅约98亿元,进入“百亿级差距”的贴身竞争阶段;二季度江苏银行以3288亿元的增量彻底打破平衡,这一增速相当于每天新增超17亿元资产,扩张动能强劲。从财务数据来看,北京银行上半年资产规模也同比增长20.33%,保持着较快发展节奏,但江苏银行的扩张力度更胜一筹,最终实现了资产规模的反超。
从长期发展来看,2020年末江苏银行资产总额2.34万亿元,与北京银行2.9万亿元的规模差距明显,但此后江苏银行增速持续发力,2021年至2024年资产同比增速分别为12%、13.8%、16%、16.1%,而北京银行同期增速分别为5.6%、9%、12%、12.6%;2024年末,江苏银行资产总额达3.95万亿元,与北京银行4.22万亿元的差距缩小至6.4%。
除了资产规模,江苏银行在盈利能力上早已实现对北京银行的超越。2022年,江苏银行实现营业收入705.7亿元、归母净利润253.9亿元,首次超过北京银行,此后2023年、2024年持续保持领先;2025年上半年这一优势进一步扩大,江苏银行营业收入448.6亿元、归母净利润202.4亿元,而北京银行同期营业收入362.2亿元、归母净利润150.5亿元。
从两家银行的发展路径来看,差异同样显著。作为1996年成立的“老牌标杆”城商行,北京银行凭借“服务首都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北京市民”的定位,相继实现引资、上市、跨区域发展突破,2007年A股上市后依托首都地缘优势,资产规模从2007年末的3542.2亿元增长至2012年末的1.1万亿元,迈入“万亿俱乐部”,长期稳居城商行榜首。
而2007年1月挂牌开业、2016年8月A股上市的江苏银行,立足长三角核心区域,深度绑定江苏省高质量发展红利,2024年江苏省GDP突破18万亿元,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新经济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为江苏银行带来充足存款资源和优质信贷需求,该行通过“科创融”“苏孵贷”等特色产品,将科技贷款余额提升至2326亿元,服务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居全省第一,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目前A股17家上市城商行已形成清晰的“三层梯队”:第一梯队为资产超3万亿元的江苏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002142,3.47万亿元)、上海银行,601229,3.29万亿元),合计占据行业资产总额的58%;第二梯队是资产规模在1万亿-3万亿元的南京银行(601009,2.9万亿元)、杭州银行(600926,2.2万亿元)等,依托区域特色实现稳健增长;第三梯队为资产不足1万亿元的重庆银行(601963,9833.7亿元)、西安银行(600928,5391亿元)等。
利息净收入逆势增超19%
2025年上半年,江苏银行在市场环境变化中展现出强劲的盈利韧性,利息净收入实现逆势高增长,背后既得益于资产负债规模的战略性扩张,也离不开精细化成本管控的深度赋能,更凸显出其紧扣政策导向、服务实体经济的经营定力。
数据显示,该行上半年实现利息净收入329.4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276.6亿元增长超19%。尽管受行业环境影响,净息差从2024年上半年的1.90%调整至1.78%,但资产端规模的持续扩张有效对冲了利率波动压力,成为利息收入增长的核心支撑。
从资产结构看,江苏银行发放贷款及垫款平均余额从2024年上半年的2万亿元提升至2.3万亿元,同比增长12.7%;金融投资平均余额更从8054亿元跃升至1.2万亿元,增幅高达46.6%,两大资产板块的规模突破,成功抵消了贷款平均利率(从4.98%降至4.45%)、金融投资利率(从3.23%降至2.78%)的下行影响,构建起“规模补收益”的良性格局。
值得关注的是,江苏银行的资产扩张并非简单规模增长,而是始终锚定实体经济需求与政策导向。上半年,该行紧扣江苏“经济大省挑大梁”定位及“五篇大文章”政策要求,以对公业务为核心抓手加大贷款投放,截至6月末各项贷款余额达2.4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直接成为资产增量的关键贡献项。
其中,对公贷款表现尤为突出,余额攀升至1.63万亿元,增速高达23.3%,显著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彰显出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担当。
从信贷投向看,资源配置更凸显“精准性”与“战略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两类政信类业务合计占总资产比例达26.4%,成为信贷增长的重要引擎,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贷款同比增长36.8%,资金重点支持地方政府开发区建设与基础设施项目,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金融保障;制造业贷款余额360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8.9%,持续夯实实体经济根基;绿色金融规模突破7200亿元,同比增长32.1%,助力“双碳”目标落地;科技贷款余额达2740亿元,高质量科技企业授信覆盖度较上年末提升1.9个百分点,为科技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实现了“规模扩张”与“价值创造”的同步推进。
在资产端发力的同时,江苏银行负债端成本优化成效同样亮眼,为利息净收入增长提供“减负”支撑。
上半年,该行吸收存款平均成本率从2024年上半年的2.18%降至1.78%,降幅达0.4个百分点,核心驱动力来自活期存款的结构性扩容——尤其是公司活期存款的爆发式增长,成为负债成本管控的“关键一招”。
数据显示,2025年6月末公司活期存款规模达6350.6亿元,较2024年末的4810.4亿元单半年激增1540.1亿元,增速超32%;个人活期存款同步稳健增长,从2024年末的1010.5亿元升至1090.4亿元,半年增量近80亿元。两者合计,活期存款半年内扩容超1620亿元,增速达27.8%,远高于定期存款15.8%的增速(同期定期存款合计增长2214亿元)。
由于公司活期存款付息成本天然低于定期存款及个人活期存款,其规模的大幅扩张通过“低息负债占比提升”的杠杆效应,有效拉低了整体存款成本,为净息差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
不良率持续低位运行
2025年上半年,江苏银行贷款五级分类指标保持稳态运行,不良率持续维持低位。
截至6月末,江苏银行资产质量核心指标呈现积极特征:正常贷款余额达2.6万亿元,占比提升至97.92%,较上年末提高0.21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余额302.1亿元,占比1.24%,同比下降0.16个百分点,风险前置预警指标持续改善;不良贷款(次级+可疑+损失)余额203.2亿元,不良率微降至0.84%,较上年末下降0.05个百分点,连续保持在行业较低水平,五级分类体系下的资产质量稳健特征显著。
行业维度的资产质量呈现结构化特征。受宏观经济环境及行业周期影响,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上升1.75个百分点至3.95%,卫生和社会工作、住宿和餐饮业等行业不良率亦有小幅波动,反映出部分领域仍面临信用风险释放压力。
但与此同时,风险化解成效在多个行业显现:批发和零售业不良率下降0.81个百分点,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不良率分别下降0.07个和0.18个百分点。
整体来看,江苏银行上半年资产质量基本面保持稳健,不良率维持低位运行,正常类贷款占比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