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AI 企业赴港浪潮下,盘点港股 AI 概念股老将里的“潜力股”

2025-09-01 16:39

(来源:辰珵)

如果说去年大家还在等“硬科技估值回魂”,2025年的港股则是实打实地忙了起来。

8月20日,港交所上半年交出历史最佳中期业绩,活跃 IPO 申请数在 6 月底达到 207 宗——已是去年底的两倍多。5 月港交所和香港证监会联合宣布正式推出“科企专线”(TECH),等于在原有的港股 18C 章基础上,又为 AI 等新兴特专科技企业上市加了一条“快车道”。AI 领域的一级市场投融资也在添柴加薪,今年上半年国内 AI 领域一级市场融资事件达 345 笔,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 88 笔。

一级市场的火热也传导至二级市场。截至 8 月 29 日,已递交港股 IPO 申请的企业有 246 家,其中约 65 家企业为 AI 企业。恒生人工智能主题指数收于 4395.81 点,该指数年初至今已累计约 37% 涨幅。从今年递表港股 IPO 的 AI 企业来看,主要集中在 AI 制药、AI 机器人等 AI 应用层; 8 月下旬,“杭州六小龙”之一的群核科技冲刺“全球空间智能第一股”,而诸如云知声等年内已在港上市的 AI 技术公司认购火爆,但整体仍然面临高估值与商业化能力存疑之间错配的考验。

在新股热闹的同时,究其本源,投资者真正需要的还是可持续兑现的标的。在阿里、腾讯、快手等互联网巨头之外,我们不妨重新看看目前港股 AI 概念股里还有哪些“潜力股”——那些主业能自我造血、已经验证 AI 对经营效率的提升以及估值与盈利节奏匹配的公司。

如何界定潜力股”——试举四个通俗但有效的指标

第一,主业现金流与盈利路径:能在财报中看到利润实打实的改善;哪怕仍在投入期,也能看到亏损收窄与毛利结构优化。

第二,AI 的增益能落到经营指标:比如订阅数/付费率/ARPU 提升、内容或广告转化效率提升、获客回本周期缩短等,最好能在公司披露或券商跟踪中被印证。

第三,估值与商业化节奏匹配:同样是 AI,卖算力、卖软件、卖内容,现金流形态完全不同,给的倍数自然不同;技术型公司在研发阶段可能享受更高 PS 倍数,应用型公司需要更快切换到 PE 逻辑,“预期密度”要跟得上“估值密度”。

第四,可见催化:业绩窗口、产品/功能上线、港股通/指数纳入、股东回报措施等,都是会推动定价的时间点。

基于这套框架,相比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 AI 算力板块,我们把目光更多放在应用层——因为它更靠近现金流,也更容易把 AI 的效率提升转为利润表的改善。下面我不完整地列举几只匹配以上指标的港股 AI 概念股“老将”,它们都在原有的业务上利用 AI 技术实现了产品形态革新,是目前阶段兼具“盈利下限”和“想象空间”的标的。

一、美图公司:AI影像与设计的订阅模式标杆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依靠 AI 规模化盈利的应用公司,美图 8 月 18 日公布中期业绩,2025 年上半年收入达 18 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 12.3%;归母净利润 3.97 亿元,同比大增 30.8%;调整后净利润 4.67 亿元,同比增 71.3%。美图创始人兼 CEO 吴欣鸿预期,未来来自生产力场景(服务于 KOL、商家、博主等)的收入和利润占比有望过半。

由于营收增速有所放缓等因素,中报发布后美图股价短暂下挫调整,但收缩美业解决方案转而更聚焦影像与设计产品业务,符合其 AI 驱动工具和全球化的整体战略。美图用生成式 AI 重构用户价值曲线,将简单的修图工具升级为智能创作平台,大幅提升了用户订阅意愿。8 月下旬,美图股价再次强势回升,逼近历史高位。

今年初以来,截至 8 月 29 日收盘,美图股价涨幅约 300%。目前美图对应 2025 年预测 PE 在 45 倍左右,处于应用层 AI 工具股的较高区间,估值仍主要看订阅续费与海外扩张的可持续性。但美图已然建立了强大的规模化工程能力,以及依托 2.8 亿月活的用户壁垒。

对资金而言,美图的优势在于订阅模型可复利,AI 功能迭代直接对应 ARPPU 提升与续费率改善,商业模型清晰,且在东南亚及欧洲市场验证了海外社媒的增长方法论。美图保持了生产力工具的高迭代频率,后续应持续关注其 AI Agent 产品 RoboNeo 的商业化进展以及与阿里的一系列合作。

二、赤子城科技:AI催化的社交娱乐生意

快速蹿升的港股 AI+ 社交娱乐股。赤子城股价自年初以来节节攀升。 8 月 28 日,赤子城科技发布 2025 年中期业绩后,股价再创历史新高。截至 8 月 29 日收盘,公司股价较年初涨逾 230%。得益于社交业务、创新业务双线爆发,以及 AI 技术的深化应用,该公司上半年客户合约收入 31.81 亿元,同比增长 40.0%,其中核心社交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37.0%,经调整 EBITDA 同比增长 44.0%,归母净利润大幅增长 117.8%。

凭借多年海外运营经验和“产品复制+国家复制”模式,赤子城在中东北非等地积累了庞大用户群。该公司自研的 AI 引擎和多模态算法模型 Boomiix 在社交平台的匹配提效和生态优化等环节发挥了关键作用。

另外,从主业来看,赤子城的“多元社交矩阵”—— MICO、YoHo、TopTop、SUGO 等,提供了可验证和充裕的现金流来源。其中 SUGO 和 TopTop 今年上半年收入、利润均同比增加超 100%,TopTop 月流水突破千万美金。市场某种程度上已将赤子城视作“情绪价值”股的代表。AI 赋能下社交产品的高留存率和高黏性,成为赤子城业务增长的护城河。

根据最新财务数据估算,目前赤子城的 PEG 不到 0.5 倍,估值还有较大上升潜力。另外从可见催化因素来看,若后续纳入港股通,还有不小的增量。

三、金蝶国际:To BAI+SaaS,走的是厚积薄发的路线

传统 ERP 龙头金蝶近年全面转型云服务,8 月中旬公布的半年报显示,金蝶上半年收入 31.92 亿元,同比增长 11.2%,其中云服务收入同比增长约 11.9%,达到 26.73 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高达 83.7%。此外毛利率升至 65.6%;净亏损收窄至 0.98 亿元,同比收窄约 55.1%。这意味着 To B 订阅的盈利拐点在靠近。

金蝶这次也首度披露了 AI 合同金额,上半年金蝶国际 AI 合同金额已超 1.5 亿元。在降本增效的大背景下,Agent在 B 端应用或将成为头部 SaaS 厂商的机遇。目前金蝶股价较去年底低位已反弹近三倍,当前 P/S 处于大约 7.7–10.5 倍区间。从另一方面看,港股 AI+SaaS 企业有赞、迈富时、明源云、微盟上半年全部扭亏为盈,是一个市场的有利信号。

To B 的估值看“ ARR 增速→利润率提升→现金流改善”的链路,AI Copilot/智能财税/供应链优化等功能,一旦 AI 能力产品化获得验证,客单价提升,利润表会出现“慢变量、厚复利”的特征。虽然短期不如 To C 增长迅猛,但中长期穿越周期的能力不可低估。

四、心动公司:游戏自研+渠道飞轮效应凸显

除了手握零分成生态卡位的游戏分发平台 TapTap,心动今年的自研游戏业务也进入开花阶段。8 月 29 日公布的中报显示,心动公司上半年业绩大幅超预期,2025 年上半年收入 30.82 亿元,同比增长 38.8%,经调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235.3% 至 7.96 亿元,当日股价再创历史新高。今年 8 月心动涨幅累计达 53%。上半年盈利改善后,TTM PE 仍然在 45 倍左右。

心动经历过品类聚焦的过程,2024 年上新的《心动小镇》等几款游戏符合全球游戏市场 RPG 休闲的趋势。8 月初该公司还披露对外收购巨人网络原 CEO 吴萌创立的游戏公司 MiAO 约 5.3% 的股份。MiAO 在研的产品是一款多人开放世界游戏。在游戏内容上发力以外,今年 TapTap 作为重点发布的 PC 版,对跨端游戏的开发者和玩家有特别吸引力。近 4 年 TapTap 收入的复合增速维持 20% 以上,预计 PC 端还有长线增量空间。

心动与赤子城同属港股“泛娱乐应用”板块,但变现模式不同,一个“内容+平台”,一个是“社交矩阵”。两者在 AI 落地方面的共同点是 AI 更多用于推荐/匹配、分发与精细化运营。另外对 TapTap 平台而言,AIGC 工具也在降低游戏制作的门槛,有助于丰富该平台生态,进一步提高其内容壁垒。

小结

今年的港股 AI 不缺题材与新的应用公司。继年初 DeepSeek 点燃港股 AI 概念以来,热潮逐渐从大模型向应用侧涌动。在过去的 7 个多月,DeepSeek 的多模态能力迟迟滞后,视觉类产品在商业化进程中反而超越了语言类应用。从产业端角度看,新股 IPO 热度代表着市场对 AI 应用场景的无限期待;而盘点这批老将“潜力股”,则是希望将对技术愿景的期待落实到稳定的商业模式上。

未来港股 AI 板块的走向,可能取决于两股力量的互动:一方面,新股能否证明自己不是“昙花一现”;另一方面,老将能否利用 AI 将原有模式焕新,突破增长瓶颈。如果后者成功,它们将会成为港股 AI 板块的估值参照,为市场校准对新股的估值预期。AI 概念在港股的演进,正逐步走向一场行业“再分层”:谁能把技术落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谁就能在下一轮资本周期中占据真正的话语权。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