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利润激增266%!华阳新材靠“贵金属行情+土地”翻身

2025-09-01 10:01

8月29日,山西省属国企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华阳新材(600281.SH)披露2025年半年度报告。

报告期内,华阳新材实现总营业收入1.50亿元;利润端迎来重大突破——利润总额达0.83亿元,同比激增278.97%,归母净利润0.82亿元,同比大涨266.15%,成功扭转此前连续四年的亏损局面

不过需注意的是,尽管归母净利润大幅增长,公司扣非净利润仍未转正,生物降解材料业务也仍处调整阶段,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有待进一步夯实,转型攻坚仍在持续推进。

01、贵金属回暖 + 土地盘活双发力

华阳新材此次实现扭亏,两大核心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既有主营业务的回暖,也有资产优化的助力。

从主营业务来看2025年上半年全球贵金属市场行情向好,铂金、钯金价格同比均有显著上涨,公司贵金属加工业务顺势迎来业绩拐点

报告期内,华阳新材铂网加工产量达866.90kg,同比提升20%;回收铂钯32.88kg,贵金属化合物产量108.5kg,产能释放与收益同步改善。

作为国内少数具备年产2500kg铂网、年处置1000t含贵金属废催化剂能力的企业,华阳新材在贵金属领域的技术与资源优势,为业务回暖提供了坚实支撑。同时,市场行情好转还推动公司转回此前计提的贵金属存货跌价准备,进一步增厚了利润。

资产盘活则成为盈利增长的重要补充2024年11月,在董事长梁昌春上任后的首轮重大运作中,华阳新材将化肥园区内5块土地转让给控股股东太化集团,进行统一规划开发。

半年报显示,此次土地转让为公司带来1.19亿元资产处置收益,叠加太原市政府返还的500万元土地出让金,合计贡献逾1.69亿元一次性收益。这笔资金不仅让公司货币资金同比增长44.56%,缓解了资金压力,更通过盘活低效存量资产,提升了整体资产运营效率。

受国内PBAT行业产能过剩、市场需求疲软及环保政策影响,华阳新材另一核心业务——生物降解材料板块目前仍处于调整期,尚未摆脱低负荷运行状态。

不过,公司在该领域已提前布局,为未来发展储备了潜力:一方面,产品已获得欧盟DIN和美国FDA认证,具备国际出口资质;另一方面,公司持续研发淀粉基材料、PBS、PLA等新材料配方,推出多个牌号产品,为后续市场复苏筑牢技术基础。

02、转型发展成效初显

华阳新材前身是太化股份,一家化工企业,1999年2月,太化集团以其下属化肥厂、化工厂、焦化厂等资产设立,后于2000年11月登陆资本市场。 

但自2010年底开始,太化集团被原阳煤集团托管,华阳集团组建后,太化股份被定位为华阳集团新材料业务资产整合上市平台,并将太化股份更名为如今的华阳新材。

近年来,华阳新材的化工资产逐步被剥离,到2021年,只留下贵金属回收加工业务和配售电业务。此外,按照定位,公司进军新材料——锚定碳基新材料,重点发展生物可降解塑料业务。 

但转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尤其新材料等战略新兴领域,前期布局、研发等投入较多。2021年-2024年,华阳新材已经连续四年亏损。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3月份前后,华阳新材进行了一轮较大规模的人事变动。 

2月,原董事长武跃华辞职,辞职生效后仍担任公司董事、总经理等职务;薛建平因工作调整,申请辞去公司董事及董事会专门委员会委员等职务。3月,副总经理耿志强、李诗水因工作调整辞职。 

3月中旬,华阳新材选举梁昌春为公司董事长;同时,同意聘任苗秀江为公司副总经理。 

此次盈利反转,正是一系列调整举措的初步成效。

2025半年报可见,华阳新材的业绩迎来了积极变化。但扣非净利润仍为负的情况,也说明公司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还有待提升。 

华阳新材在2025半年报中曾表示,公司将对贵金属回收产业强化经营管理,加强存货管理,加大应收账款清收力度,加快资金周转;生物降解新材料产业利用产业链优势,采取柔性化生产模式,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种类,提升产品功能性,提高产品性价比以扩大市场份额。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