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省建工集团爆雷后,一地鸡毛

2025-09-01 16:40

(来源:不良资产行业研究)

江苏省建工集团爆雷后,一地鸡毛

江苏建工自2023年宣布负债187亿元进入破产重整后,日子就非常不好过,其实,2022年因恒大等房企暴雷导致工程款无法收回、资金链断裂才是真正的导火索,重新梳理一下事件脉络:

暴雷导火索与接管(2022-2023)

2022年7月,这家拥有33年历史、手握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的国企被民营企业地球村建设接管,原股东彻底退出直接导火索恒大等房企债务危机导致超百亿工程款无法收回,叠加自身高杠杆运营模式,最终引发流动性枯竭2023年5月,溧阳市人民法院裁定其破产重整,并指定清算组为管理人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

重整程序推进(2023-2024)

2023年12月,法院批准重整计划草案,终止重整程序,同时裁定江苏建工及其两家关联公司实质合并重整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2024年7月,管理人发布投资人招募公告,明确重组进入实质性阶段;9月完成投资人变更登记,上海中则建设集团成为重整投资人,溧阳中昌实业持股99%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

当前困境与挑战(2025至今)

截至2025年8月,集团仍深陷司法纠纷,仅为被告的民事案件达4108件,涉案金额38.82亿元,被执行金额28.97亿元。员工工资拖欠问题持续发酵,2025年8月因劳动争议出庭,核心技术人才流失严重,形成“债务-人才流失-项目停滞”的恶性循环。此外,2025年8月股权被冻结630万元,进一步削弱市场信心。

建工集团们相继“卧倒”

江苏建工的困境是行业寒冬的缩影。

2025年建筑行业从业人员减少23%,技术工人缺口达500万,头部企业平均利润率不足2%,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超10%,行业PMI连续多月低于荣枯线。

西安建工宣布违约,未兑付本息合计2.63亿元,成为西北地区首个暴雷的"双特级资质"企业广西建工、天津建工也面临严峻的经营危机,承受资金链断裂、巨额债务、业绩下滑等多重叠加压力。这些兄弟集团连环崩塌,同受母公司牵连。

前段时间,关于《某国企打算关停旗下多个建工集团》的文件引发关注,文件显示,三家建工集团被要求关停旗下共计八家二级子公司,完成人员优化。

绿*系多家省级建工集团(如广西建工、合肥建工)同样陷入危机,广西建工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超8亿元,部分子公司裁员比例高达80%。

2021年,广西建工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员工持股计划,美其名曰让员工共享发展红利。近2000名核心员工,东拼西凑拿出15亿元,认购了公司15%的股权。当时公司承诺,这笔钱是补充经营资金,未来会有分红,离职时还能退还本金。如今呢?

先是董事长金宁运被传带走调查,至今杳无音信,接着是公司经营状况急转直下,工资拖欠、社保断缴、项目停工。广西建工持股员工坐不住了,之前的钱还没收到,现在又在被催缴。

从混改引入绿地控股,到员工持股被割韭菜,广西建工狼狈收场。

而在7月31日,合肥建工的员工陆续收到一条短信通知:

  • 自2025年8月31日起解除劳动合同,工资将结算至2025年8月31日,经济补偿将依法支付。

去年,合肥建工曾因《待岗通知书》引发关注,该通知称:受恒大债务危机及房地产行业下行影响,公司经营陷入困境,决定自3月1日起安排员工待岗

8月19日,合肥中院裁定合肥建工与其下属十一家子公司实质合并重整

为依法尽快推进合肥建工及相关子公司重整工作,管理人公开招募重整投资人。

这家拥有67年历史的国企,正式画上句号。

昔日辉煌的建工集团们因何走到如此境地?

这场行业性危机的背后,是多重结构性矛盾长期积累后的集中爆发,既有外部环境的骤变,更有企业自身的积弊。

1、房地产依赖症

建筑行业与房地产深度捆绑的畸形生态,在房企债务危机中被彻底击碎。江苏建工超百亿工程款因恒大等房企暴雷无法收回,西安建工2.63亿元违约本息中近七成与房企项目相关,广西建工2025年上半年8亿元净亏损中房地产相关业务占比达65%。这种依赖并非个例,数据显示2024年上市建筑公司中房建业务占比超50%的企业达72%,而当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超10%,建筑行业便陷入"无米下锅"的困境。更致命的是,房企通常要求建筑企业垫付工程款,江苏建工暴雷前垫资比例高达项目总造价的30%,这种"乙方贴息"模式在行业下行期直接转化为流动性黑洞。

2、高杠杆运营埋下定时炸弹

建工集团普遍奉行的"规模至上"战略,在行业扩张期掩盖了高负债隐患。2025年建筑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达65%,而问题企业往往突破警戒线——宁波建工资产负债率78%,广西建工重整前更是高达83%。这种高杠杆模式在资金宽松期可快速做大规模,但当融资环境收紧,便成为致命枷锁。江苏建工2023年宣布的187亿元负债中,有112亿元为短期借款,资金链断裂几乎不可避免。更危险的是,许多建工集团通过子公司层层担保融资,如合肥建工下属十一家子公司被实质合并重整,正是这种担保链引发的风险传导恶果。

3、混改与国企治理的双重失灵

国企改革中的"重形式轻实质"现象,加速了部分建工集团的崩塌。广西建工2021年轰轰烈烈的员工持股计划,最终沦为"割韭菜"工具——近2000名员工投入的15亿元不仅未获分红,反而因公司经营恶化面临本金损失。这种改革异化的根源在于"重股权变更轻治理优化",混改引入的民营企业既未带来管理革新,反而加剧了短期逐利行为。地方隐性担保的失效则让危机雪上加霜,当地方财政紧张导致基建投资增速放缓,那些依赖政府项目的建工集团首当其冲,天津建工2024年政府类项目回款周期较往年延长6个月,直接引发资金链紧张。

4、转型滞后

在建筑行业向绿色化、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期,落后企业与头部企业的差距持续拉大。国务院2024年出台的建筑节能降碳方案要求新建建筑执行超低能耗标准,但调研显示仅38.6%的建筑企业采用绿色施工措施,江苏建工在数字化转型上的5亿元投入因人才流失几乎停滞。与此同时,行业技术升级成本持续攀升,装配式建筑比传统工艺成本高15%-20%,智能建造设备单台投入超千万元。当头部企业已在光伏建筑、BIM技术等领域抢占先机时,江苏建工等企业仍在传统房建领域挣扎,2024年其新签合同中绿色建筑占比不足5%,彻底错失转型窗口期。

5、全链条信用危机蔓延

建工集团的困境已形成跨产业链的恶性循环。上游供应商因欠款问题断供,江苏建工4108起司法纠纷中63%是材料商追讨货款;下游农民工讨薪导致项目停工,2025年该集团因劳动争议出庭后,省会地铁6号线等重点项目进度滞后达4个月。更严重的是信用崩塌引发的融资困境,江苏建工股权被冻结630万元后,银行授信额度被压缩50%,而整个行业2024年债券发行规模同比下降27%,融资成本平均上升1.8个百分点。这种"债务-停工-再负债"的螺旋,让越多企业陷入江苏建工式的恶性循环。

这场危机本质上是建筑行业旧有发展模式的总清算。当规模扩张、房地产依赖、高杠杆运营、政策套利的老路走到尽头,唯有真正转向技术创新、精益管理、多元经营的新轨道,才能走出困境。

江苏建工们的集体阵痛,或许正是行业浴火重生的必经之路。

本文由网络综合整理发布,内容仅供读者学习、交流之目的。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