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华泰 | 固收:股债跷跷板下的机构行为观察

2025-09-01 07:16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华泰证券研究所)

报告核心观点

近期有债市资金流入股市,但程度还有限。纯债基金虽遭遇一定赎回,但“固收+”扩容,大部分也要配债;理财、保险、年金等部分头寸转向权益资产,对债市有一定挤出效应,但额度不大;居民部门尚未看到大规模赎回债基转股基或入市。后续股市若保持震荡慢牛,尤其是明年初权益产品营销旺季,需谨防对债市资金的搬家加速。对短期债市而言,宏观叙事+低利率下的模式转换+低赔率+股市资金分流等仍在演绎,到十月底债市仍略偏逆风,但上行有顶,十年国债1.8%左右尝试配置,交易盘防守中把握波段和超调机会,曲线继续小幅陡峭。本周关注股市表现、阅兵、美国非农数据等。

机构众生相:资金存在由债向股迁移现象

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各类资产定价逻辑不同,出现割裂。我们认为,相比而言,债市更看重基本面和旧经济,而本轮股市上涨背后并非需求端或企业盈利驱动,更多是基于大类资产配置或性价比逻辑。从机构行为角度看,低利率下,纯债收益已难以满足业绩要求,增配权益似乎是现阶段弥补业绩缺口的“出路”。具体来看:1)理财:增加含权产品发行,与公募基金合作或将增多。2)保险:提升权益投资比例符合政策导向,FVOCI股票大幅增加。3)基金:久期分化加大,重点发展“固收+”、债券ETF等。4)年金、养老金:相对排名压力下,权益仓位比拼已开始,但作为绝对回报资金,也为中期波动埋下伏笔。5)银行:尝试海外债、转债的增多,被动卷交易。

银行:存款搬家与“缩表”探讨

后续债市波动大且难以贡献明显业绩的情况下,银行业绩的不稳定性或将加大。银行会否主动缩表也将是未来讨论的热门话题。我们认为,逻辑推演看,主动缩表—>银行利率债配置减少+存款利率下行+非银规模扩张或再配置压力增大(存款到期)—>更有利于中短端信用债。如果是不缩表—>在融资需求弱的情况下—>供给少+需求强+不能投股票—>债市仍会资产荒。近几年银行出现“缩表”隐忧,背后原因可能包括,监管打击“空转”,叫停“手工补息”,金融业“挤水分”,以及存款降息叠加股市走强导致的“存款搬家”。存款搬家会否导致银行卖债?我们认为不会。主要原因在其资产端信贷需求弱化更快更明显。不过该过程中,资金从银行流向非银,不利于资金面,不利于利率债而有利于中短端信用债,转债市场出现了很多新资金。

货基:赎回压力还无需过度担忧

史上典型的货基赎回潮发生过四次,且多次都与股市大幅上涨、货币政策转向有关:12006年的背景是A股大牛市和重启IPO,债券走熊;22009年是股市上涨+货基收益下降;32013年是因为“钱荒”;42015-2016年是股票牛市与货币政策转向,“萝卜章”等事件导致债市牛转熊。不过本轮股市上涨的驱动力流动性和情绪>盈利,且货币政策宽松,资金充裕,央行呵护流动性态度明显,叠加基本面底色尚未逆转,债市还不具备大幅转熊基础。故无需担心货基赎回规模过大及次生的流动性风险。

混合产品:“固收+”、二级债基迎来发展契机

流动性驱动的环境中,股强债不熊,“固收+”迎来发展良机。理财权益投研能力偏弱、也有一些资金不能直接投股,也可能选择“固收+”或二级债基曲线救国。“固收+”产品创新迭代明显加速,从权益风险上出现高中低档,在权益风格上也开始越发精细化。后续关注二级债基或“固收+ETF等产品形态。当然“固收+”多数仓位也投资于债,可能品种略有区别,我们认为更偏好高资质或长久期利率债,整体可抵消部分纯债基金赎回影响。

风险提示“存款搬家”规模超预期,债基赎回猛烈程度超预期。

本周策略观点:股债跷跷板下的机构行为观察

上周股市表现仍是影响债市走势的重要因素,“固收+”产品上周也遭遇单日巨量赎回,资金面仍得到央行呵护,债市波动增大。周一,受周末鲍威尔在杰克逊霍尔讲话影响,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中午上海限购政策调整,不再区分首套二套房贷利率,收益率下行。周二,权益先涨后跌,带动债市收益率先上后下。周三,A股冲高后午盘回落,股债跷跷板下带动债市收益率先上后下,股市收盘后,债市止盈盘出现,可能提前博弈次日A股修复,叠加上海市办公厅发布城中村改造实施意见,收益率转为上行,保险机构当日大量赎回“固收+”产品。周四,A股强势反弹,债市承压,收益率上行。周五,早盘央行大额净投放呵护月末资金面,A股小幅上涨,收益率小幅下行。全周来看,10年国债和10年国开较前一周分别下行1BP至1.78%和1.88%,30年国债下行2bp至2.02%。10-1年国债期限利差较前一周上行,AA+信用利差整体持平。

我们在上周讨论了低利率之下的操作模式。在近期股债跷跷板行情下,由此引发的机构行为也备受关注。在此,我们将投资者关注度较高的几个问题加以汇总,并进行简要分析。

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各类资产定价逻辑不同,出现明显的割裂。相比而言,债市更看重基本面和旧经济,而本轮股市上涨背后并非需求端或企业盈利驱动,更多是基于大类资产配置或性价比逻辑。我们在今年2月《对利率长期走势再思考》中,就曾对股债再配置做过探讨。今年以来,我们的几个基本判断未改:①股市回报上升,波动下降,涨跌不对称;债市波动上升,回报下降。叠加相对估值,大类资产角度偏好股市。②三大政策主线:稳市场+反内卷+促消费。力度有分歧,但整体有利于改善供求平衡,走在积极的方向上,也推动了预期修复。③股市经历了四个“底”:9.26政策底,4.7关税冲击情绪底,5.7央行双降资金底,7月反内卷价格底……,期间市场对中国经济和企业竞争力的认知也在改善;④驱动力:风偏+流动性>业绩。业绩驱动还不明显,但资金活性大为增强,尤其是机构投资者、私募等仓位大幅提升,风险偏好回升并出现惯性,强叙事的主题机会因此更活跃。

从机构行为的角度思考,低利率环境下,纯债收益已难以满足业绩要求,增配权益似乎是现阶段弥补业绩缺口的“出路”。这一背景下,各类机构的行为模式也出现变化:

1)理财:艰难转型,加大大类资产研究,增加含权产品发行,与公募基金合作或将增多。从理财半年报数据来看,截至今年上半年,理财投资公募基金占比从去年底的2.9%提升至4.3%。半年时间,理财持有基金规模增长51.8%。

2)保险:提升权益投资比例符合政策导向,FVOCI股票(主要为红利股)在2025年上半年显著提升。

3)基金:久期从一致偏长到分化加大,重点发展“固收+”、债券ETF等。不同于去年基金的一致拉久期行为,今年久期分化显著加大。久期价值已经下降,超长债ETF从年初持有至今的收益为负。此外,基金今年也从做广(“固收+”)、做细(挖掘利差压缩、特定品种α等机会)、做新(探索固收量化、衍生品、海外债等机会)、做工具(债券ETF)四个层面进行业务模式突围。

4)年金、养老金:在相对排名压力下,权益仓位比拼已经开始,但作为绝对回报资金,也为中期波动埋下伏笔。

5)银行:尝试海外债、转债的增多,被动卷交易。银行自营资金无法投资股票,部分机构尝试转债投资。在债市收益率走低后,银行为增厚收益只能被动“卷交易”后者卷海外,但也面临波段交易策略容量较小等问题。此外,不少银行FVOCI账户腾挪空间变小,“兑现浮盈”操作受限,对久期的承受能力下降。今年利率债基投资体验不佳,有银行选择赎回相关产品。

上周五,六大行2025年上半年财报披露完毕。总体来看,六大行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均实现正增长,但归母净利润呈现“三增三降”的分化态势。其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4%、1.37%和0.85%。此外,二季度六大行净息差均继续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窄,好在下行速度略有放缓。后续债市波动增大且难以贡献明显业绩的情况下,银行业绩的不稳定性或仍将加大。维护银行息差仍可能成为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贷款利率降低难度增大,并可能继续通过行业自律推进存款利率的下行。

此外,银行会不会选择主动缩表也将是未来讨论的热门话题,逻辑推演看,主动缩表—>银行利率债配置减少+存款利率下行+非银规模扩张或再配置压力增大(存款到期)—>更有利于中短端信用债。如果是不缩表—>在融资需求弱的情况下—>供给少+需求强+不能投股票—>债市仍会资产荒。

近几年银行出现“缩表”隐忧。背后原因可能包括:

第一,监管打击“空转”。“空转”问题主要出现在信贷市场,“信贷使用效率不高”,企业贷款后转头投入存款和理财,并未进入实体之中。近期央行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重提防空转。

第二,叫停“手工补息”。2024年4月,自律机制推动银行负债成本下降,包括严控协议存款、禁止手工补息等,银行存款出现快速流失。

第三,金融业“挤水分”。2024年金融业增加值的季度核算方式进行了优化调整。具体来看,以往核算方式主要参考银行贷款余额的同比增速,而优化后的核算方式主要参考银行利润指标,包括营业收入中的利息净收入增速、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增速等。

第四,存款降息叠加股市走强导致的“存款搬家”,也是近期市场关注的焦点。5月20日,国有大行集体下调人民币存款利率,一年期定存利率首次低于1%,随后中小行纷纷跟进,以降低负债端成本。

存款利率下调主要有四条传导逻辑:

1)负债效应:存款利率继续降低后,居民存款意愿可能有变化,存款搬家情况可能会再次出现,银行负债端面临短期压力,需要同业存单等补充流动性,对存单和资金走势有短期扰动。

2)比价效应:LPR下调会从银行资产端通过对债市利率产生比价效应,此外保险和银行理财有大量的存款到期再配置需求,后续如果这些存款利率跟随下降,债市性价比会进一步提升。

3)非银配置需求受益:存款相比而言利率低且流动性不足,如果向理财、债基甚至保险保单等转移,无疑利好债市需求,尤其是中短端信用债。

4)利好股市流动性:场外机会成本持续降低,有助于股市重估。

近期,一个较为明显的变化是M1同比高增,意味着存款活化程度提升与资金入市意愿增强。此外,7月非银存款、居民存款也出现明显背离。总之,股市看好叠加存款低机会成本,存款有向股市流转的迹象,场外资金活性在增强,不过大规模入市尚未出现。

那么,如果出现存款搬家会否导致银行卖债?我们认为并不会。从数据端看,银行债券投资增速持续上升,截至25年7月,银行债券投资同比增速升至20.3%,较去年同期提高了8.9pcts,与之对应的银行各项贷款同比增速的持续走低;托管数据来看,今年以来银行持续净增持债券而非净卖出。主要原因在于,尽管银行缩表,但其资产端信贷需求弱化更快更明显,银行仍需买入债券填充资产端,故还无需卖债。

不过存款搬家过程中,资金从银行流向非银,不利于利率债而有利于中短端信用债,转债市场出现了很多新资金。

货基会遭遇大额赎回吗?是否需担心流动性风险?历史上典型的货基赎回潮发生过四次,且多次都与股市大幅上涨、货币政策转向有关:

1)2006年货基赎回潮:背景是A股大牛市和重启IPO,股债跷跷板,加息、加准,资金紧张,债券走熊,此外某短融暴雷也引发债市恐慌性赎回(最终未实质性违约)。货基规模从2006年一季度末的301亿一路降至年底的70亿元,规模降幅达到77%。

2)2009年货基赎回潮:原因是股市上涨+货基收益下降。货基规模从2008年底的481亿元下降至2009年三季度的110亿元,规模降幅77%。

3)2013年货基赎回潮:背后原因是钱荒。货基规模从2012年底的1543亿元降至2013年二季度的568亿元,规模降幅63%。

4)2015-2016年货基赎回潮:2015年的原因是股市杠杆牛,一边是场外流动性充裕,一边是互联网+、国企改革等因素催化,大量资金通过融资融券和场外配资涌入股市。牛市上半场(年初至6月中旬)上证综指从3234点一路飙升至5178点。2015年5-6月,货基份额回落5%左右。2016年是货币政策转向,监管去杠杆,叠加“萝卜章”事件导致资金面极度紧张,银行等流动性紧张纷纷赎回货基,甚至造成某大型货基“爆仓”。2016年8-11月货基份额下降14%。

不过本轮股市上涨的驱动力流动性和情绪>盈利,且货币政策宽松,资金充裕,央行呵护流动性态度明显,叠加基本面底色尚未逆转,债市还不具备大幅转熊基础。综合来看,本轮股市上涨或伴随货基赎回及资金流出,但尚无需担心货基赎回规模过大及次生的流动性风险。

“固收+”、二级债基迎来发展契机。1、流动性驱动的环境中,股强债不熊,“固收+”迎来发展良机;2、考虑理财与基金的竞合关系,二者在低风险固收领域多竞争,但权益投资上,理财能力略偏薄弱,需依赖公募成熟投研、专业团队及风险控制,这种优势互补进一步支撑“固收+”基金发展。此外,其他机构中也有一些资金不能直接投股,也可能选择“固收+”或二级债基曲线救国;3、“固收+”产品创新迭代明显加速,从权益风险上出现高中低档,在权益风格上也开始越发精细化、定制化。此外,在鼓励资金入市的背景下,“固收+”作为含权产品也得到了支持,后续关注二级债基或“固收+”ETF等产品形态。

问题是,“固收+”、二级债基多数仓位也是投资于债,只不过偏好的品种可能有别于纯债,偏好高资质或长久期利率债,整体上能部分抵消纯债基金赎回的影响。

总结来看,债市资金真的流入了股市吗?有,但额度还有限。纯债基金虽然遭遇一定的赎回,但“固收+”扩容过程中,大部分也要配置债券。而年金、养老金及理财等部分头寸转向了权益资产,对债市有一定的挤出,但额度都较为有限。部分私募等机构,之前是同时布局权益、商品和TL,对冲尾部风险,目前可能已经从TL市场撤出。居民部门尚未看到大规模的赎回债基转股基或入市。后续股市如果保持震荡慢牛,尤其是明年初等权益产品营销旺季,需要谨防对债市资金的搬家加速。

债市操作建议:

1、对短期债市而言,宏观叙事(中美战略相持、新旧动能切换转换,通缩预期缓解)+低利率下的模式转换(被动交易)+低赔率(略有改善)+股市资金分流等仍在演绎,到十月底债市仍略偏逆风,事倍功半,但上有顶(经济底色+融资需求+银行负债端+货币政策),建议防守中把握波段和超调机会,十月底之后寻找反攻机会(股市情绪或出现拐点,债市供给淡季,四季度消费等高基数回落)。

2、10年国债1.6%是下限位置,25年以来没有下破;1.8-1.9%是上限水平,3-4月高点1.9%-5月降息10BP+增值税新规影响,10年期国债老券在1.8%左右,配置盘开始尝试配置。如遇机构行为冲击,或达到三月中高点1.9%,建议交易盘把握交易机会。

3、品种上,30年国债、二永债等品种在逆风阶段容易成为行情放大器,建议暂时规避。5-7年及以下利率债品种票息尚可,兼具防守特性,杠杆套息静态看尚可,但市场偏弱背景下浅尝辄止。信用债以中短端为主,短久期可以适度下沉,3-5年普通信用债经过本轮下跌后初具性价比。此外第二批科创债ETF在近日集中上报,关注相关品种有无利差压缩机会,但空间有限,投资者整体兴趣大不如前。

4、策略上,权益暴露(小幅止盈)+票息+波段操作>杠杆+信用下沉+品种选择>久期,继续坚持曲线小幅陡峭的判断。

本周核心关注:8月外汇储备、欧元区7月失业率、欧元区8月调和CPI、美国8月ISM非制造业PMI、美国8月非农数据、阅兵、股市表现等。周二将公布欧元区9月ZEW经济景气指数,关注欧元区经济趋势。周一将公布欧元区7月失业率,关注欧元区就业趋势。周二将公布欧元区8月调和CPI,关注欧元区通胀走势。周三将举办阅兵仪式。周四将公布美国8月ISM非制造业PMI,关注美国非制造业表现。周五将公布美国8月非农数据,关注美国就业情况。此外,周日将公布我国8月外汇储备。

风险提示

1)“存款搬家”规模超预期:若存款搬家规模超预期,可能会增加银行“缩表”压力。

2)债基赎回猛烈程度超预期:若债基赎回反馈超预期,可能引发债市超预期调整。

研报:《【华泰固收|利率】股债跷跷板下的机构行为观察》2025年8月31日

张继强     S0570518110002 | SFC AMB145   研究员

仇文竹     S0570521050002     研究员

吴宇航     S0570521090004     研究员

欧阳琳     S0570525070010     研究员

朱逸敏     S0570124070133     联系人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