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问天”路上,济南缘何成天选之地

2025-09-01 05:20

  “无钢”的济钢,现在不仅能“造卫星”,也能“造火箭”。近日,济钢集团计划在济南临港经济开发区建设“大载重火箭总部及总装制造基地项目”。这标志着济南成为国内不多的同时拥有商业卫星总装与火箭总装能力的城市。这条“问天之路”,济南如何越走越有力量?

  记者 李梦瑶 济南报道   

预计年产火箭25发

火箭领域构建完整产业链

  根据济钢集团“大载重火箭总部及总装制造基地项目”的规划,天兵科技两级可回收运载火箭总部和制造基地项目总建筑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将建设三大主体建筑,分别是火箭总装测试厂房、动力站、零部件制造厂房。据悉,项目预计年底开工,建成后预计可生产制造卫星版火箭和洲际运输版火箭25发。

  济钢与天兵科技的携手,堪称传统工业基底与新兴航天势力的完美结合。成立于2019年的天兵科技,其标志性成就当数2023年4月天龙二号液体运载火箭的成功首飞,是全球第一家液体火箭首飞即成的民营火箭研制企业,开辟了我国商业航天从固体向液体运载火箭跨越的新时代。而告别“钢铁时代”的济钢,已明确将空天信息产业作为核心方向,剑指空天信息产业“链主”企业。

  值得关注的是,济南在火箭领域的布局并非“单点突破”。此前,济南已引入另一航天重磅企业——深蓝航天,建设了深蓝济钢长清测试基地,专注于火箭发动机及动力系统测试。据了解,目前该基地已建成三大测试台:101火箭发动机测试台(测试能力20吨推力)、103火箭动力系统测试台(设计推力600吨),以及102双工位火箭发动机测试台(测试能力130吨),将成为国内型号最多、规格最高的航空航天动力综合测试基地。

  此外,今年4月,济钢还与西安羚控电子、北京星河动力、天津爱思达航天、青岛云世纪信息等企业达成合作,可提供火箭储箱、箭体舱段、整流罩等核心结构件配套,进一步完善了火箭制造的“零部件—动力—总装”产业链条。

  “在商业航天的火箭领域,济南可以说走在了全国前列。”在8月28日召开的2025华商企业科技创新合作交流会暨山东(济南)“一带一路”华商合作交流会上,济南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局级领导干部杨兴才如是说,当前济南已构建起“火箭动力测试—发动机制造—箭体总装—检验检测—加工配套”的完整产业链。

产业基底+区位优势

造就“天选之地”

  大载重火箭总装基地落地济南,并非偶然。

  记者梳理发现,当前,商业航天正处于高速发展的“红利期”。一方面,低轨卫星星座、商业遥感、通信等领域对发射服务的需求激增,而另一方面是,全国具备商业火箭总装能力的城市并不多,且发射工位资源紧张。目前,我国商业火箭发射大多集中在甘肃酒泉、山东海阳和海南文昌(计划)三地,其中不少发射工位还尚在建设。

  值得关注的是,在山东海阳的东方航天港,截至2025年初,已累计保障15次海上发射任务,将89颗卫星送入太空。山东省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滕瑶在接受公开采访时曾表示,除了海阳,未来还将在连理岛、日照、威海布局发射点位,把点位连成片,在山东形成“发射场效应”,这些点位将覆盖70%以上卫星轨道的需求。这也意味着,未来将有众多商业卫星从山东升空,这为火箭、卫星的总装制造创造了“近水楼台”的市场机遇。

  “项目之所以选择落地济南,首先是因为济南有产业基础优势。”天兵科技董事长康永来表示。据悉,此次落地火箭总装基地位于济南临港开发区,拥有得天独厚的“铁、空、水、公”四港联动优势,对于有大型装备运载需求的火箭总装,无疑是理想选址。

  “如今小清河已经通航,可以预见,火箭总装后可以通过水运到烟台海阳的东方航天港发射,非常便利。”康永来说。

  更深远的布局在于山东省内正在形成的“济南—烟台”的协同产业链。山东省印发的《山东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到,济南将建设国家级空天信息创新高地、应用示范区和航空航天智造产业基地;烟台则定位于国际领先的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

  据公开资料,烟台海阳的东方航天港基地侧重于固体运载火箭的总装测试,规划年产能20发;济南则可依托国内型号最多、规格最大的商业液体火箭发动机及动力系统测试平台,聚焦于大载重液体火箭的总装制造,同时配套的部件制造、检验检测产业形成集群效应。

  未来,济南将与烟台东方航天港实现研发、测试、制造、总装及发射的全链条协同,共同打造山东商业航天的“核心增长极”。

空天信息产业集聚成群

“规模效应”加速凸显

  火箭总装基地的规划,也是济南商业航天“星箭双造”能力的重要一环。

  今年年初,济南卫星总装基地项目通过国家发改委核准,未来可年产500公斤级卫星100颗——这标志着济南成为全国少数同时具备卫星与火箭总装能力的城市。

  在产业布局中,空天信息已成为济南的“一号工程”。在今年5月“顶格”召开的全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发展战略工作推进会上,济南将原有“十大标志性产业链群”升级为“13条标志性产业链、34条重点产业链”。其中,空天信息产业已位列13条标志性产业链之首。

  数据显示,上半年济南空天信息产业领域企业达148家,实现营收133.7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已达57家。

  从产业链各环节看,济南的布局已形成闭环。除了商业火箭,在卫星领域,目前济南市已经规划多个卫星星座组网,计划发射368颗卫星。截止到现在,济南已累计发射低轨卫星26颗,实现了商业航天通信、导航、遥感三大领域的布局。在航空器领域,已构建起整机制造、维修改装、核心部件配套、低空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在信息应用领域,中科卫星、浪潮智慧等企业基于空天数据,为自然资源、智慧城市等行业提供系统化解决方案。

  支撑这一生态的,是强大的资源聚合能力:由济南市与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共同发起的全国空天信息产业联盟,已有159家会员单位,实现产学研用协同;“2+N”产业基金群中,专项基金规模达30.8亿元;《济南市支持空天信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从企业发展、场景拓展等方面推出13条扶持措施,为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就在近日,国内首个以空天信息命名的高等院校——空天信息大学,二批次首批工程也已开启竣工验收工作,距离招生指日可待。

  问天之路,济南越走越有力量。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